APP下载

基于质量文化视角的产教融合高水平发展研究

2022-07-13王忠孝蒋文超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

王忠孝 蒋文超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提升产教融合水平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这既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现实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对世界提供的实践智慧和可行性方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首次将产教融合定位为教育改革与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这充分肯定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要重点建设职业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提升我国职业教育质量。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作为重点任务。

国内外学者对产教融合开展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但主要集中于理念、政策、平台、机制、队伍等保障要素层面,鲜有将质量文化纳入产教融合的研究范畴。培养职业教育的质量文化有助于教育各参与主体和相关管理者形成精神层面的质量自律和质量追求的意识,也可以倒逼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中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物质层面的完善,对于提升产教融合质量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因此,在高水平建设职业院校和高质量发展特色专业的背景下,质量文化亟需予以更多关注与思考。

一、产教融合的内在机理

产业和教育是产教融合的两个基本要素,产业是指各利益相关行业所共同构成的业态总称,此处的教育主要是以职业教育为代表的人才培养过程。在“企业与学校联合、生产与教育一体化”语境下的产教融合分别指向了以产业与教育表征的“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这两个系统虽然存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耦合关系,但在主体构成、发展目标、运行基础以及行动准则方面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一)产业系统的基本特征

1.产业系统是以市场机制作为运行基础

市场机制常被比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是经济运行中形成的各环节与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以及各个要素相互联系形成的综合功能。产业的布局配置、结构变化、形态调整都基于“收益成本比”的考量,理性经济人的“利己性”使得自由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体在实现最高收益的同时能以最低成本向社会提供服务或产品,因此市场机制逐渐占据产业系统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

2.产业系统是以盈利为发展目标

逐利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获取利润可以在实现资本获利性的同时,为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因为利润除了分配给产权所有人之外,还被用作扩大再生产的启动资金,经济利益常常被用来作为资金、劳动力、技术研发等生产要素的投资依据。产业系统逐利方式包括扩大产量、提升产品溢价、降低单位成本等,由于所属周期与发展现状的差异,不同产业系统逐利策略会有差异。

3.产业系统是以效率优先为行动准则

市场运行机制与盈利发展目标基本决定了产业系统须以效率为行动准则。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特定时间单元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提升效率需要持续更新产业系统内生产组织方式、组织架构、工艺技术等资源配置。1913年,福特公司推出全球首条流水生产线是效率优先行动准则的最好诠释,通过简化T型车组装工序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利润的增加使得福特有能力进一步降低汽车售价和提升工人工资,这些从某种意义而言重塑了汽车制造产业。效率更新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产业成败,而更新过程与结果很难完全兼顾市场经济中公平性与效益性问题,片面追求效率可能产生市场投机、产能过剩等副作用。

4.产业系统是以企业作为主体组织单元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现代企业发展创造了契机,改革开放后国内市场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企业在行业系统内占据主导地位。从生产组织看,企业是一种稳定的社会分工形式,类型差异化的企业组成了科层制体系的社会分工网络。从权责归属看,企业是一种特定的权力分配形式,是基于人力、资金、技术等各种要素长期契约而产生的社会经济组织,对外所有者拥有完整的企业财产权,对内维持着“领导”与“被领导”的人员权责关系。企业存在的重要意义是创造价值,通过生产富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或劳务,企业扩大社会财富总量。现代企业经营活动集中体现了发展目标逐利化、运行基础市场化、行动准则效率化等产业系统基本特征。

(二)教育系统的基本特征

1.教育系统是以政府主导作为运行基础

职业教育兼具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双重职能与属性,这决定了作为公共行政机构的政府须在教育系统中发挥主导或者引导性作用。政府主导下的教育系统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政府通过在基础性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调节效率和公平之间的潜在冲突,维护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其次,政府通过在各层次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引导作用,推广公共性质公民教育;最后,教育系统的布局与培养质量关系到国家的人力资源储备安全,需要政府在关键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确保整体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匹配。其中政府主导的方式包括资质管制、信息管制、价格管制与质量管制。需要指出的是政府主导机制与教育适度市场化改革并行不悖,政府要同时扮演教育系统的“掌舵者”与“划桨者”双重身份。[1]

2.教育系统是以育人为发展目标

教育系统最基本的职能是育人。通过多层次和多类型的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系统力求为每个受教育者打造能力提升的平台。育人发展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满足个人生存基本需求和社会交际需求,例如基本认知、社会礼仪等;其次是实现受教育者的竞争力提升和进阶层次的发展需求,例如学习技能、获取学位、培养兴趣等。虽然教育系统内部分为营利性机构与公共性机构,但两者的核心目标与重要价值都是促进个体发展。

3.教育系统是以公平为行动准则

在我国公民受教育权为基本人权。国家通过各类政策调控教育系统的资源时空配置,确保适龄学生可以依据个人条件和兴趣分流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并行体系,为了提升教育选择的多样性,两类教育体系存在一套相互转换的机制。在校期间每位学生享有法律赋予的同等受教育权利,也要履行相应义务。此外,政府和学校建立了教育系统内部多元化的公平保障机制,基于助学金、学业贷款、奖学金、助学兼职等政策为经济困难学生的公平教育权利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4.教育系统是以学校作为主体组织单元

类型各异的学校是教育系统运行的主要实施机构,是教育系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主体单元。知识结构复杂化、受教育人口激增、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等因素决定了学校对于现代教育系统的适用性,整合了各类资源的学校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教育效率,也能为教育管理提供较为完善的组织保障。此外,学校的发展常常受限于当地教育事业整体规划,师资招聘、员工晋升、薪酬制度等需要遵循相关规定。学校的建立存在行政准入门槛,因此作为事业单位的公立学校占据国内教育体系的主体地位。

二、质量文化与产教融合的内在关系

(一)质量文化的概念内涵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质量文化逐渐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约瑟夫·朱兰首次提出“质量文化”的概念。[2]广义的质量文化是个体或群体活动中与质量有关的行为模式、习惯和价值观的总和。质量对于教育系统尤其是学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欧洲大学联合会发布的“大学文化工程”中,质量文化是高校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21世纪以来国内关于教育质量文化内涵的本土化研究与开拓性探索逐渐丰富起来,周叶认为质量文化是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质量相关的价值观、意识和道德取向等内容。刘乐民指出质量文化是在物质文化基础上形成的质量意识、质量改进精神与质量规范等各种精神活动总和。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观点,本文将质量文化细分为精神层面(质量文化权威的维护、社会效益等)、制度层面(奖惩制度、法律法规、规范体系与标准化等)、行为层面(人力资源分配、科学技术应用、奖惩模式等)和物质层面(人力资源状况、技术水平等)四个部分。其中,行为层面和物质层面是质量文化的浅层内容,易觉察性较高;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不易觉察,属于质量文化深层内容。

(二)质量文化培育与产教融合的结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学校越来越关注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契合问题。如何进行学生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全面提升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能力,成为产教融合相关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产教融合质量文化是指职业教育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企业与学校主体自发形成的与教育质量提升相关的规章制度、价值观、道德规范等内容总和。质量文化培育与产教融合的内在关系同样体现在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如图1所示。

1.物质层面质量文化诉求:健全产教融合的运行基础

培育职业教育的物质文化,形成产教融合发展的外部支持环境。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经费支持、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平台、“双师型”师资队伍、社会环境软性支持等措施,为优化职业教育的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质量文化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相关经费投入机制离不开政府统筹的制度保障,以及市场与政府在经济社会运行与现代教育体系之间的积极配合,这也属于产教融合基本特征中运行基础的范畴。

2.行为层面质量文化诉求:统筹产教融合的组织单元

培育职业教育的行为文化,营造各个主体积极加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局面。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开展形式、学生管理模式、领导决策行为、计划落实机制等。从组织主体来看,教学开展与学生管理皆离不开学校和企业,企业是市场体系中产业的表现形式和基本单元,各类学校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主体,强化两者的双主体地位、形成互补的资源配置合作机制是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关键,这也是产教融合基本特征中组织单元的外在体现。例如深圳市通过制定多种配套政策积极支持学校与企业开展产学合作,华为公司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度合作将在职工程师认证考试内容融入学校课程,通过证书认证与课程开发的互促互进,构建“课证共生共长”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3]

3.制度层面质量文化诉求:完善产教融合的行动准则

培育职业教育的制度文化,促进产教融合质量提升的规范化与有效性。主要措施为健全兼职教师聘任、质量管理评估、培养绩效奖惩等产教融合制度体系,英国1964年颁布的《产业训练法》,明确了产教融合中产业部门与教育部门各自的权责,促进产学合作成效。[4]产教融合的政策保障体系有助于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基于需求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能够确保输出人才契合社会需求。在兼顾效率与育人的双重目标的同时,也符合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各自的行动准则。

4.精神层面质量文化诉求:协同产教融合的发展目标

培育职业教育的精神文化,引导社会各界形成关心教育质量的认知观念,包括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兼顾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与个体利益、良好工作作风等价值理念与自觉意识。这也是产教融合基本特征中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发展目标。

(三)质量文化培育与产教融合的逻辑关系

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语境下,塑造与完善质量文化,对产教融合具有战略意义。

1.质量文化是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

文化犹如血脉,熔铸在群体文化的各个方面以及个体自我约束之中,引导或改变着个体的各类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强大且无形的文化力,质量文化有助于塑造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是提升产教融合质量最稳定和最根本的方式。职业院校统一的质量文化理念,有助于推动“政—企—行—校”多元主体达成共识,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2.质量文化是实现产教融合特色化办学的核心要素

作为一个多维度教育概念,办学特色化要求职业学校遵循技能人才的培养逻辑与发展规律,基于产教融合的主线,彰显目标定位特色、地域文化特色、人才培养理念特色、师资队伍特色以及社会服务特色。山东商业职业学院在产学协同育人中融入鲁商文化元素,构建“鲁商文化浸润、课程同向引领、心灵能量滋养、服务学习导行、网络思政助航”的五位一体的商科人才培养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质量文化特色有助于各个学校在产教融合实践中打造创新性元素与核心竞争力。

3.质量文化是谋求产教融合“发展性”的重要内容

发展性既是产教融合目标也是质量文化过程,发展是培育质量文化与提高育人水平的价值所在,因此培育质量文化对于产教融合具有重要意义。高职学校要创新治理理念和体制,促使内外利益相关者的教育资源有机融合,以此来改善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关系,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充实的内生动力。

三、产教融合质量文化的实践审思

近些年来,教育部陆续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等重要文件,通过整理这些政策内容、辅以浙江省内“双高计划”院校的申报方案文本以及相关校领导、专任教师的公开访谈,本文进行了开放式、选择性、主轴的三层编码分析。研究结果主要有三点,首先,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扩招,产教融合与教育质量越来越得到社会与政府的关注。其次,政府与学校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间的行业性、地域性差异塑造了各类高校的特色质量文化。最后,产教融合在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现实局限性。

(一)产教融合内在质量的现实局限

1.政府与市场融合的质量偏差

经济运行中市场对于政府介入的顾虑主要围绕着调控的广度和深度。以市场机制作为运行基础的产业系统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融合的方式、内容、载体、期限需要将市场反应作为基本参照。但产业在教育合作过程中同样会受到学校制度及教育部门的政策影响,政府调控在双方核心利益相关事项中的“越界”行为,例如违背市场机制强制产教双方合作,会使得企业主体为代表的产业系统在产教融合中降低投入,从而导致校企合作的“壁炉现象”。

2.盈利与育人融合的质量偏差

以往政府主导、学校主推的产教融合项目由于两者组织性质和政策制约的问题,对于企业参与收益往往采取突出社会价值、适度淡化物质利益的策略,[5]这导致企业与学校主体存在精神层面质量文化偏差。尽管企业参与产教协同育人的重要因素是履行社会责任,但提升效益、扩大生产和获取利润最大化是其原生动力,让企业获益是实现产教融合持续发展最有效的保障。作为教育系统主体的学校虽然也会考量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但与产业系统合作更多是看中了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学生就业机会和项目资源,职业院校的现代学徒制和科研成果转化同样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当企业短期利润的诉求与学校长期育人目标不一致时,利益错位会对产教融会造成影响。

3.效率与公平融合的质量偏差

基于积累原始资本与维持组织运转的考量,中小型企业对短期盈利的项目更为偏好,能够更快带来利润的产教融合项目会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虽然这有利于增加社会整体财富,但学校在满足产业系统与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面临机会公平的现实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效率与公平融合的质量偏差。这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如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学徒时,在起始阶段会设置一个学生筛选机制,确保入选学生的能力符合要求并且参与意愿强烈。因为校企合作处于试点阶段,大部分学生因无法通过考核而留在缺乏质量监督和保障的传统教学模式,部分资源短缺的学校甚至无法为所有学生提供技能实训场地。这种带有选拔性质的产教融合项目,容易造成产业系统的“资源孤岛”,产教融合产生的优质教育资源无法发挥溢出效应,这对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的协同发展产生了潜在不利影响。

4.企业与学校融合的质量偏差

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比较灵活,在复杂耦合的生产分工体系中充分的市场竞争推动各类企业扮演着不同角色,通过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打造竞争优势。对于经营不善的企业可以通过破产机制实现资源重组。市场经济中的企业需要对股东、职工、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负责,对外自负盈亏,对内存在雇佣的经济依附关系。虽然现代企业开始向扁平化管理模式过渡,但是组织内部人员间的雇佣关系没有本质性改变。各个学校的机构设置类似、管理模式单一,在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与各级独立管理的架构中,高校内部往往存在“学术权威”与“市场权威”规则,此外学校的全民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属性决定了其准入和退出机制须由行政职能部门制定。因此,从质量文化行为层面来看,企业的组织结构、竞争压力、权力关系、市场环境与学校存在较大差异。

(二)产教融合质量的优化策略

提升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的融合质量,需要在产权保护、风险责任分担、点面合作与互利组织四个关键点上围绕运行基础、行动准则、发展目标和组织单元进行调整,整体优化策略如图2所示。

图2 产教融合的质量偏差及解决关键点

1.界定并保护各参与主体的产权

产权视角下的市场经济交易本质为产权交易。由于资源禀赋差异与决策有限理性,[6]市场资源占有者在分工与合作中开展商品、服务的产权交易,这类交易活动是产业系统追求效率、提升利润的原生动力,模糊的产权定义会导致政府与市场融合的质量偏差。政府应该明确界定产教融合中各类服务、商品、资源的权益,从政策、法律等质量文化的制度层面予以保护,这有助于提升产业系统对产教融合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应赋予学校在产教融合中的“准市场主体”地位,给以适度的产权保护,鼓励学校基于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优势与产业系统开展各类产权交易试点。政府主管部门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和完善产权保护框架,从本质上促成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达成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合作方案。

2.建立产教融合的风险责任分担机制

产权保护制度的核心是维护双方主体的合法权益,而风险分担机制更加侧重对双方主体权利与义务的界定。缺乏有效风险分担机制的产教融合项目难以应对市场环境或政策制度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和挑战,其中市场环境变化是产业系统面临的主要风险。如果产品、技术、运行组织方式无法继续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基于原有资源配置的合作模式会存在终止风险。教育系统的主要风险是政策制度变化,例如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师生合法权益或保护知识产权,教育系统主管部门可能会对产教融合制定严格的政策法规,原有的培养模式与合作内容存在被禁止的可能性。因此,产教融合双方主体需要事先商议这两类风险的责任承担机制,这是解决盈利与育人融合质量偏差的关键。可以由政府先行制定风险责任框架,再由职业院校与企业协商制定详细明确的责任条款,这样有助于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并激发产业系统参与的积极性。

3.实现“点面合作”的产教融合模式

产教融合现行主流模式是项目制,优势是可行性强、边界清晰、目的明确,这类“点对点”合作模式的缺陷在于受益范围小,很难带动系统级别的有效融合。产教协同育人应该建立校企点面合作模式,其执行逻辑为通过“点对点”的协同以实现“面对面”的系统融合,最终形成“以点带面”的运行效果。校企双方应该围绕产教融合具体项目实现小到要素级别与大到系统层面的合作,在满足产业对效率追求的同时实现更大范围的教育公平。企业除了遴选学生进厂技能实训,还系统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课程开发,在帮助企业招到更加符合条件准员工的同时,学校和教育系统也能从产教融合中受益,解决效率与公平融合的质量偏差问题。

4.组建产教融合的“互利组织”

以行业协会、同业会和商会为典型代表的互利组织具有成员多元化、组织灵活化和信息缓冲化等特点。通过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团体或个人会员构成的、实现特定利益目标的“互利组织”,有助于在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建立灵活的对话机制,打破组织性质差异引起的合作障碍。各方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既解决了企业与学校融合的质量偏差,又促进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由协同合作走向相互融合,为加快实体经济建设、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与科学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职业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