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论在青少年红色教育中的实践逻辑研究
——以串烧情景剧“兰州战役”为例
2022-07-13王文军
伍 星 王文军
(1.西北民族大学,兰州 730106;2.兰州益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兰州 730030)
引 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建党100 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红色文化及历史的传承也迎来了新的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继承革命文化,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向全党及全国人民号召积极开展红色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而青少年儿童群体则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对象。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期(6 ~12 岁)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他们可以运用符号来进行心理活动,也能够更好地对事物进行分类、与许多人交往、解决时空概念和区别幻想与现实,他们自身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具备很大的能动性。但是,也正是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儿童群体的价值观容易受到非主流文化的恶意侵蚀,从而影响其对优秀红色文化的正确认知。因此,对于青少年儿童的红色文化教育也成了重中之重。
一、理论框架
符号互动又称“象征性互动论”,它以人际互动和互动的媒介“符号”为关注点,主张互动是个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类个体之间的互动行为是通过对符号的运用和理解而产生的。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各种事物,包括语言、文字、图画、物品、动作、表情等均统称为“符号”。在符号化的世界中,人们会对他人的语言和行为加以理解,并做出相应的行为改变。首先,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儿童群体会思考社会大众对红色文化教育所赋予的意义,并决定采取积极学习的态度;其次,在整个情景剧的排演过程中,青少年儿童群体会对整个符号化的社会互动赋予新的意义,除了对这个互动过程本身印象深刻,他们也会对红色文化学习的行动外化于行;最后,他们会根据情景剧的互动过程,对自身的学习成果进行交流与内在阐释,在整个教育过程结束后,他们会对红色文化产生新的理解,从而真正完成对红色文化的学习任务,完成红色文化的传承使命。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提出了“拟剧论”,该理论建立在符号互动论的基础之上,着重分析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的理论和方法。世界就像一个大舞台,社会生活就像一出戏剧,人们进入日常生活舞台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和表演剧中的角色。因此,人们在少儿时期和青少年时期会十分重视自己的印象管理,以此来管理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希望在同辈群体中自己能够受到他人的喜爱和欢迎,拥有较好的人缘。因此,笔者认为服务对象在接收到搭造好的情景剧舞台之中,往往会倾向做出积极的学习和正向的反馈。
二、实践逻辑
1、搭建“兰州战役”情景剧沉浸式舞台
甘肃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省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涉及地域广、时间跨度大、精神内涵深。这些文化资源是甘肃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兰州作为甘肃的省会城市,同样也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兰州战役是彭德怀将军带领的第一野战军于1949 年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城市攻坚战,也是解放大西北中最关键、最激烈的一次决战,在这场战役中,我方以伤亡8700 余人的代价,歼灭敌人2.7万余人,同时也留给后人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精神文化财富。在情景剧中,剧本、表演、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导演与演员之间的交流等都具有符号化特征。儿童剧剧本的编创不只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搬运,更多的是与传统文化的教育性相结合,将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儿童剧剧本创作中,赋予儿童剧更多的教育意义,创作出符合儿童特征和接受水平的儿童剧,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一份优秀的剧本能够为情景剧打造更加坚实的基础。因为青少年儿童群体的认知理解水平有限,剧本文字内容需偏向通俗易懂的风格,简单明了地铺叙兰州战役中如团长、士兵的故事,充分展示角色外在表现、心理活动、性格等要素。
“串烧情景剧”(图1)打破传统的情景剧舞台表现形式,旨在构建一个以表演为主,集合唱、诗歌朗诵、沙盘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多元立体舞台。
图1 “串烧情景剧”活动
根据剧本设定,在特定的故事情节或场景下,利用沙盘还原战争冲突的场面,或通过合唱和朗诵的形式升华情感。这种多元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让青少年儿童群体更进一步拓展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也能深化对红色精神及品质的实践。在不同的剧目中,青少年儿童群体与不同的同辈群体交流,在这种社会互动中形成多个“镜中我”。他人是与自我有着社会联系、进行广泛互动的他人,在自我与他人的这种关系中,他人逐渐形成了对自己的一种认识,他人会依据自己的认识对自我做出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当自我收到他人的评价后会进行自我的人内传播,通过内省式思考来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或驳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可以看到,在这里,他人就是自我镜子似的呈现与互动。剧本如下所示。
第一幕 黎明星火灿
该幕剧本通过战士们艰苦的作战环境及伤亡情况,起到让参演者体会到当时战争艰苦、局势紧张的情况的作用,并且能在亲身参演活动中,让他们深度了解共产党艰苦奋斗、坚定理想信念的红色精神。
时间:8 月25 日,黎明前夕
地点:沈家岭
人物:王团长、何育求、我方战士们、国民党士兵
场景介绍:第2 团第四军第11 师的战士们抵近沈家岭左翼,在小心翼翼地挖战壕、建工事,进行战斗前的准备。
王团长:大家伙都小心点、警惕点啊,咱们要尽快把这个战壕挖好。
何育求:好的团长!
(王团长坐在石头上,眉头紧锁,神情焦虑,陷入沉思。)
何育求:团长,接下来的仗我们该怎么打?
王团长:(放下铁锹)现在这个战事这么紧张,已经有无数伤亡了,如果继续僵持下去,将对我们十分不利,但不管怎样,我们一定要打开缺口……
(另一边,巡逻的国民党哨兵听到动静,随即拿起望远镜观察。)
国民党士兵:那边干什么?
我方战士:不好,注意隐蔽!
(镜头给沙盘,搭造突然交火场景。)
……
2.“串烧情景剧”在红色教育中的衍生机制
文化是符号的内容之一,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可能同时具有多个符号载体,并且擦出新的火花,从而产生新的社会符号。本文旨在以“串烧情景剧”为主要内容,突破传统的课堂教育方法,开辟出一条崭新的、富有趣味的、易学易懂的红色教育实践形式。根据针对青少年设计的问卷内容可从青少年儿童群体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水平、学习意愿、学习要求三个层面得出以下结论。
(1)认知水平:72.6%的青少年儿童群体认为自己对红色文化和历史不太了解和不了解,只学到皮毛,不能复述全貌,并且没有得到过系统的全面的教学体验,感到枯燥且学习兴趣低。
(2)学习意愿:92.6%的青少年儿童群体表示愿意了解并接受这样一个去学习红色文化和历史的机会,因为国家政策和大环境对此提出要求,而且他们自身存在兴趣动机。
(3)学习要求:87.7%的青少年儿童群体会对红色文化及历史学习提出要求,他们想要形式多样、内容生动丰富的学习体验,并且希望能够亲身体验与实践,而不是只停留在课本的学习。
因此,本文认为以“串烧情景剧”的方式介入青少年儿童群体的红色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与广泛的现实意义。
3.符号元素在红色教育中的实践脉络与具象体现
情景剧符号化互动逻辑如图2 所示。
图2 情景剧符号化互动逻辑
(1)情景剧舞台。情景剧不仅具有能够与红色历史文化进行多样化结合的优势,不同的战争故事或人物性格能够通过表演者的演绎,结合舞台效果,产生不一样的视听盛宴,也能够在社会层面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在这种空间状态下,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与同辈群体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可以拓宽自身社会支持网络。同时,这个空间也具有约束力,在排演过程中,青少年儿童群体会不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社会及周围群体赋予这样一个情景剧符号“需严肃以待”的意义,因此自身也必须秉持同样的价值观才能获得同辈群体的欢迎、获得他人尊重。与此同时,在情景剧排演中着重把握青少年儿童群体在认知、行为、环境三方面的发展,构建一个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有助于服务对象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学习,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深切感受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以及在团队中形成榜样模范带领作用,使青少年儿童群体时刻激励自己向榜样学习,凝聚团体向心力,一步步引领青少年儿童群体的价值观。
(2)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教育是符号与内涵的有机统一,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历史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一种政治文化,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表现形态。从表征上而言,红色文化是凭借历史文物、纪念馆和历史符号所展示出来的物质文化;从内涵上而言,红色文化是反映共产党革命情怀、英雄品质和崇高理想的精神文化。红色文化素养对于构建人们价值观框架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优秀红色文化已经贯穿于中华儿女政治、法律、道德、生活等各个方面之中。青少年儿童群体更加容易在群体活动中对红色文化的符号进行内化,如在群体互动中,个体所拥有的优秀红色文化品质,诸如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更容易被发现并得以正确的宣导,从而在群体内部中形成集体学习这种精神品质的风尚。青少年儿童群体的认知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通过红色文化教育进入他们的价值观认知能够将红色基因深植其血脉之中——这也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在其日后的成长过程中,系统接受过红色文化教育的青少年儿童群体拥有更突出的对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分辨力和抵制力。
(3)小组工作。人类是群体性生物,而且人在群体中生活,通过群体达到发展和改变的目的。小组工作正是基于在群体中与别人互动,发挥个人潜能,达到改变的目的。情景剧作为一个形成小组,小组成员角色会在合作互动过程中逐渐明朗。在小组工作的语境中,小组本身、小组成员、组员角色等都是符号的具体表现。小组成员会通过自身扮演的角色而与其成员进行交流,每个个体与他人的交流模式往往都是不一样的。小组内的领导者(组长)是规则的制定者,因此他常常会采用澄清、综合、反映和过程分析等技巧来推动整个情景剧的协同合作。而小组中的服从者(组员)会更频繁地进行经验交流、相互学习、情感沟通等。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之一,小组工作在群体中发挥的作用极为重要,当小组工作理论介入情景剧演绎中,可以推动情景剧合作链条更加完整有序,促进组内良性竞争与合作,在小组学习中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同过在群体中与别人互动,基于小组成员的支持,改善小组成员的态度、人际关系,以应付实际生存环境。
结 语
客观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兰州各族人民争取民主和解放,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注重对青少年的教育,深度培养青少年爱国精神,并以此作为红色文化背景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丰富的“串烧情景剧”课堂能够实现红色革命文化的深度教育与再传播,突破传统课堂以讲座、放映PPT 为主的单一枯燥的授课形式,青少年儿童群体能够在这个舞台上充分表达自我,进行互动学习,赋予红色文化新的定义,塑造优良品质。同时,能够使青少年儿童群体得到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学习,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致力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红色教育的思想深刻嵌入青少年儿童群体的思想体系中。在这样一个多元立体的交互体系中,青少年儿童群体可以借助多种不同的符号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媒介,作为向外学习的渠道,使其对红色文化乃至整个世界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达到双向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