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双师型教师区域实践研修模式研究
2022-07-13许清泉
陈 功 王 龑 宗 律 许清泉
(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 结合纲要和目前教育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背景,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提升研修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反思、学会研究。
传统的研修包括个人研修和校本研修。 个人研修是以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为目标的,以“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 为特征的自主研修活动,如制作发布教学资源,实践反思,案例分析,撰写课后反思等。 校本研修是依托学校作为研修单位,针对教师整体在教学中遇到的真实情况开展的研修活动,在个人研修包含专业发展和素养提高的培训,通常包括教研、课题研究、名师带教、以老带新等。 当前个人研修与校本研修面临着许多自身无法超越的困境,比如缺乏区域性交流、内容局限性、缺乏实践指导等问题,因此区域研修应运而生,通过打破时空界限、整合区域资源,提高教师研修的效果和质量。
区域研修是个人研修、校本研修的空间领域的发展,当前区域研修已经成为双师型教师培训的重要组成形式。 通常区域研修是以某一个行政区域为框架开展的研修活动,从而实现该区域教育水平的均衡和资源的共享。 目前大数据背景下的区域研修则以网络学习平台为支撑,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打破了传统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时空突破的模式能够充分实现“以强带弱”“以好帮差”,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然而当前区域研修的手段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研修过程中存在整体效率低、交流成本高、过程性数据无有效记录、研修效果难以把握,过程中的评估和评价无法开展的问题。 因此如何借助大数据技术开展高校教师的区域研修,解决研修生命周期过程中的问题已然成为研究的热点。
有研究者认为区域研修在更高的位置去探索在市、区、县级行政区域内,如何整合资源,引导和拓展学校的研修活动。 还有研究者提出区域研修是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在教育局组织下跨学校或跨学区的研究。 国外有的研究者还从专业发展与教师学习出发,提出组建区域联盟用以增强区域内科研机构与教师的合作、专家和学校的合作、不同学校教师间的合作,从而使区域研修满足教师的实际能力拓展的需求,是为改进教学手段和促进学生学习而组织的群体性的研修活动。
双师型教师能力的提高除了研修中理论的学习帮助提升以外,尤其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因此教师能在研修过程中走进企业,协助企业实施技术开发、产品改造、项目申报;参加各级各类区域范围内教师类教学竞赛、技能竞赛或者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生竞赛、技能竞赛是双师型教师必须要经历的一段历程。
1 教师区域研修内涵的延伸
国内大数据背景下的区域研修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融入而出现的一种研修方式。 其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采用博客群初步探索区域性在线研修社区的创建。 第二阶段,逐渐整合教师教研虚拟社区、博客、QQ 等平台功能。 第三阶段,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支持的区域研修活动。 如2020年成立的国内首个区域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院——西北研究院,其以打造西部地区教师教学研究、咨询、培训重镇为目标, 在西北地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研究、合作研究团队的组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探索,这种区域性的研修无疑离不开大数据和信息化建设的支持。
综上,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区域研修的相关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 当前已有的区域研修虽各有特色,但在研修过程中缺乏模式方案,在其实施主要依靠上级文件,缺乏理论基础与实际效果的检验,整个区域研修流程和目的仍不够明确。 此外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区域研修更缺少研究和相关案例。
因此,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师区域研修需要教师走进企业、参加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或者指导学生参加竞赛以及融合大中小学教师作为共同体成员,实现信息互通、项目互建、学生互助、教师互联和成果互享的观点。
2 与企业展开的区域研修
区域研修受制于组织部门、时间、地域、政策的限制,作为小型团队完全可以由科研团队起步逐步在发展中拓展研修功能。 尤其可以在大数据信息畅通的背景下,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学校科研团队可以通过学校产学研管理部门的信息发布和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平台共享。
笔者所在团队起初组建的目的是解决企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比如生产线的自动化快速检测、优化生产工艺等,同时通过协助企业专利撰写和项目、奖项的申报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 这些举措有的来源于所在学校的校企共建、有的来自区域所在的科技局、乡镇政府机关在信息平台的牵线搭桥,尤其是政府部门,在高校与企业的区域合作中起到了信息共享的作用。 这种与企业科研性质的合作,无形中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科研开发能力,比起在学校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更具有挑战力。 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与工人、技术员的研讨、与企业负责人的推进会,课题组成员面向企业、 政府部门和科技部门的汇报,由于面对的对象不再是充满求知欲的学生,而是行业翘楚或者是政策专家,内容的严谨性、语言的流畅性、专业的严肃性更能锻炼教师的专业知识、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企业的党务宣传活动、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生产氛围也在无形中影响着教师团队。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更贴近实际的区域研修。
3 与高校间展开的区域研修
本校的区域研修的内容除了各类校内研修课程外,也会通过诸如高校网络培训课程平台等信息平台实现共享学习。 高校的区域研修明显不同于中小学的区域研修,本地区域的中小学由于同属本市,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安排,因此通常利用寒暑假可以实现线上和线下的交流和学习。 而高校具有其特殊性,不同层次不同隶属的高校,培养目标不同,不能在一个市级的区域内通过研修实现共同学习的目标。除了刚入职教师的教师资格培训外,由于具有共同的目标符合区域研修的理念。 其他方面很难在一个较小的区域实现共同研修。
因此常规高校的研修方法必须打破地域限制,充分利用大数据下的信息互通工具,比如在线开放课程、在线虚拟课程、 各类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在线学术会议可以满足区域研修的目的。 在近两年疫情的背景下, 传统线下学习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目前的学习模式,虽然不能身临其境感受专家、大师的传道授业,但是大数据背景下的学习也具有其优越性。
(1)资源的丰富性。比如中国大学MOCC 平台,高校各类课程几乎全部可以在该平台上建设,其中还包括国家一流、省一流课程。 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加入学习,了解最新和最前沿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2)资源的可重复性学习。 大数据背景下,学习主要依靠线上视频。 视频的学习具有可重复性,只要手上有个手机、电脑即可不间断学习。 不存在由于工作的繁忙忘记学习或者学习存在间断性。
(3)互动的灵活性。 笔者参与过某出版社组织的线上交流活动,清华大学模电和数电教学组的专家做了一场线上讲座, 由于笔者有过10 多年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授课经历,而且使用的教材即为清华大学主编的教材,在线下也许不会有机会或者不方便可以与专家交流, 但是利用数据平台笔者可以实时提问,专家在晚些时候也给予积极和详细的回复,可以近距离地与专家交流。 这在以往线下模式时间上也是受到限制的。
(4)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传统线下区域研修模式固定时间和地点,具有限制性。 线上交流无论是离线还是在线模式,均可以通过后期录制视频展示的形式再次学习,因此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4 与中小学间展开的区域研修
笔者所在学校与本市7 所中小学、幼儿园正式挂牌成为学校附属学校60 所学校授牌成为教育实践基地。 学校与7 所学校在培养基础教育新师资、师范类专业学生实习、毕业生选聘、科研团队组建,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实训实验设备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多领域的共建共享与深度合作: 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开发建设特色课程,组织实践活动;在师资上进行共享。 学校教授、博士与附属学校通过双向选择和挂职等形式走进附属学校负责科研等工作。附属学校的教师担任学校兼职教师,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双方组建教科研团队,发挥各自优势,联合申报了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 联合开展学生科技活动,向附属学校开放科技实验室等。
上述区域研修的案例表明合作的对象可以从企业延伸到高校、中小学和幼儿园。 上述的合作也是在信息互通的基础之上实现的合作。
2019年起,依托现有大数据平台——小鲁班公益活动平台,该平台通过常州人社局调研中小学学科竞赛需求的基础上,与本地区有合作意向的高校搭建信息平台, 高校联合十多所中小学双师型教师参观、走访、实验、研讨各自需求和合作事宜,共同促进了竞赛科研能力的提高。 由于高校科研成果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通过合作,中小学教师通过实地考察和聆听汇报,了解高校学生竞赛的现状以及中小学学生和教师在高校竞赛中的切入点,高校教师也了解学科竞赛对于中小学校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在后期的合作中,高校教师担任了中小学学科竞赛的评委、参与指导了中小学学生竞赛的实施过程,双方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合作的影响力逐渐增加也因此引起了本地区部分媒体的关注。
5 结语
疫情环境下,本文给出了如何实现本地区高校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的策略以及实践成果。 即采用线下线上双结合的内循环模式, 本区域高校与高校、企业、中小学的协同合作。 相比于传统模式,该模式可以进一步延伸双师型教师区域研修的内涵。 区域协同能力、行业产业移植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校—政—企融合能力的提升。 从而实现区域背景下校—政—企信息互通、项目互建、学生互助、教师互联和成果互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