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农村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深思

2022-07-13张何秀钱建仁

教育·读写生活 2022年6期
关键词:整本书论语君子

张何秀 钱建仁

作为一部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著作,《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论语》中自然有不少篇章被选入语文教材,但是这些篇章大部分是节选,许多连贯的内容或者统一的主题在收录过程中被打乱。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和阅读过程中,不能完整地吸收《论语》的精华,学习效果也随之下降。根据新课标任务群的要求,如果教师把《论语》整本书的内容进行拆分,按照“教育思想”“仁”“君子”“礼”等主题进行重组,让学生先通读,再研读、评析,最后深入内容,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表达出来,阅读过程便可以充满趣味性,学生能学有所得,教师也不是做无用功,最终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这种整体性阅读在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高中能起到重要作用。

一、目前农村高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分段式语文阅读教学,忽略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竞争的影响,对比整体思维的培养,教师更注重学生对每一段课文的理解、对每一种鉴赏技巧的掌握程度。这种分段式教学虽然更能满足学生的应试需求,但是并不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阅读文章,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仅限于段落本身,缺少文化感知力,没有从文章总体布局的角度分析每段内容之间的关系,缺乏对文章逻辑方面的品鉴,自然无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只知道《论语》中强调的“仁义礼智信”,却不知道其蕴藏的思想价值和约定的行为准则,这种浮于表面的教学方式无异于买椟还珠。

(二)固定式的语文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灵活思维的发展

灵活的思维能力能使学生的阅读更加透彻,但是目前农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部分教师习惯先让学生对全书或全文进行阅读理解,然后分别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对阅读材料进行讲解,来保证阅读活动的有效性。但很明显,固定的阅读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的思维陷入僵局,学生长期处于这种阅读习惯下,难以深入理解阅读材料,无法透彻地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风格。

二、以《论语》为例,规范整本书阅读模式

(一)通读,以读懂文本为目的

很多学生在还不识字的时候,就已经会背几首古诗,这从侧面证明了学习经典的第一步就是熟读经典。古人说:“书读百遍,而义自见。”学习经典时,只有读过多遍,理解起来才更加容易,并且在通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地发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进行下一步学习时更有针对性。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師可以让学生齐读文章,找出其中容易出错的字词,及时纠正,避免此类错误成为习惯。阅读是循序渐进的,教师可以事先开展《论语》的阅读指导课,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安排学生的阅读进度,比如一周阅读两个篇章,对有疑惑的部分进行标注,给学生提供参考文献;最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选出自己最感兴趣或者感悟最深的章节进行讨论,以获得更多的思想碰撞。

这一步骤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独立研读并初步思考《论语》中的“仁”“礼义”“君子品德”等,使学生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发音、含义、正确写法等的记忆,为进一步阅读打下基础。

(二)研读,以理清思想框架为目的

《论语》经过几十年的时间编纂而成,作者不一,内容也不是按照该篇章传达的思想进行排列的,这就给高中生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时,教师应该将篇章重新分类组合,纲举目张,以此呈现出较为清晰的孔子的思想体系。通过这种模式,学生的阅读变得更加简单,他们能够透过文字,将目光放在不同篇章蕴含的主题思想上,将平面的文字转化为立体的认知,开始深入学习。

《论语》语录体的体裁导致了内容的不连贯性,所以从碎片化语言中汲取文化内涵,运用整本书阅读方法深入研读理解是重中之重,要将全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如《里仁》第四“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克己复礼为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等可以归纳到“礼”这一主题中,以此类推,从而将《论语》中较为分散的内容整理到一起,在研读时更加完整、方便、准确。

将《论语》中的内容准确归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句话中可能包含许多主题,也有可能表达得比较隐晦,不能马上看出其想要表达什么内容。针对种种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反复推敲,仔细斟酌。这个过程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考验和提升,也是整本书阅读中锻炼学生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评析,以深入理解为目的

《论语》之所以经过上千年的时光屹立不倒,根本原因是其观点和思想能给我们带来反思,能够洗涤灵魂。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为人处世的方法和智慧,所以深入学习《论语》是很有必要的。前文已经提到,学生在通读《论语》之后,要对其内容进行重组,接下来在重组的基础上自主评析、比较归类,对《论语》的内容进行辩证的思考,并且与同学交流讨论自己的观点。这时我们会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同一句话,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也证明了孔子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其思想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在评析中,重点针对三个主题进行探讨———“君子”“孝”“礼”,每一个主题体现了孔子不同的思想。比如“君子”主题,就有“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内容。从这些内容中可以总结出“君子”的特征是内心坦荡、相互团结、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等。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之后,也会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学以致用,用这些标准来约束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想要读懂《论语》文字蕴含的意义,仅靠自身理解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在阅读指导课上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参考文献,比如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等,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并事先提醒学生不能完全依赖文献,而应该在参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比如在研读“孝”这个主题时,要求学生先通读文本,自行理解之后再借助《论语新解》等参考文献中的内容释义进行二次阅读,在此基础上,学生基本能够对孔子所传达的“孝”有较为深入完整的认识。这时教师可以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孔子口中的“孝”的认识。针对“孝”这一主题,教师可以提前引导学生开拓思路,不拘泥于《论语》中的话,而应该把目光放得开阔一些,深入思考“孝”产生的背景。在这种背景下,“孝”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和时代内涵,在现代社会“孝”能带给我们什么思考,有什么先进意义等。

在阅读评析中,应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同一个主题,比如“仁”,可以给学生拟定课题———比较《论语》《孟子》中有关“礼”的内容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孟子》中“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和《论语》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所表达的中心有何异同?从二者的异同中又能领会到什么思想?学习到什么思维方法?这些都是值得学生思考的问题。

整本书阅读相比于片段式阅读,阅读量更大,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比如制作思维导图或者构建知识框架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论语》的内涵。例如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列举君子的特征,明白君子的品质、交友原则和价值观等,从而对“君子”这一概念有更清晰的认知。

(四)成诵,以记忆为目的

不管古人还是今人,在不熟悉学习内容的时候,背诵是最直接、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学习方法。如果想要在各个方面灵活地运用《论语》中的理论知识,就要达到精准的记忆。孔子说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背诵记忆后,也不能荒废,应温故知新,不断地从旧知识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感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背诵任务,将其穿插到早读或者课后作业中,事后由教师或者组长、课代表检查监督。教师作为规则的制订者,应该选择《论语》中积极正面、对学生有帮助的句子。高中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在农村家长不能及时参与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况下,教师的正确引导十分重要,应该选择有关学习、修身、孝义的篇章,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等。

检查背诵成果的时候,除了传统的方法,还可以采取比赛或者展示的方式增加趣味性。比如随机抽取背诵篇目,用“飞花令”的方式进行背诵比赛,选出背诵效果最好的一位同学做擂主,在接下来的比赛中让其他同学向擂主挑战,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巩固学习成果。

(五)表达,以抒情写意为目的

学习之后要有反思,用书面表达或者口头表达的方式都可以,主要是通过这个环节锻炼学生的自主表达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所学,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任何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展示成果的时候,第一次可以由教师指导,在前人的基础上分享自己阅读《论语》的收获,见解独到的或者优秀的成果可以张贴到宣传栏中,以供大家学习借鉴。从教学实践层面来看,这些成果分享活动对学生阅读、思考、表达、分享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由于每个人的想法千差万别,所以教师为了方便统一管理和指导,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大的方面作为切入点,从这个大主题中划分出若干个小主题,学生从中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点进行详细表达。比如“品德”可以分成守礼、忠诚、敬业、刚毅、执着等方面;“教育”可以分成教师层面的“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因材施教”,或者学生层面的“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等。从这些点深入挖掘,训练学生更加全面的思维方式,挖掘学生的潜能。

(六)拓展,以走进现实为目的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对现实的借鉴意义远远超过其在应试中发挥的作用。近年来发生的几起恶性社会事件,表明我国国民素质亟待提高,中国的未来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面临的发展阻碍应该怎么扫除,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素质,这些在《论语》中都可以找到答案。所以我们应该把《论语》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用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督促鞭策自己,知行合一,做一个“仁义礼智信”俱全的君子。只有全面提升國民素质,弥补当今社会的道德空缺和精神文明空缺,整个国家才能不断向上走,越来越繁荣。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情境设想,学以致用。虽然《论语》中的内容都是偏理论的,但是我们在遇到问题时可以从中获得指导,这也体现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片段式阅读存在漏洞,在理论方面也不如整本书阅读之后取得的成果全面。整本书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可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对农村高中教育有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以上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流程不仅适用于《论语》,还适用于其他读本。从《论语》中可以窥见我国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要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应该认识到高中语文教育不应只限于关注分数,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与道德素养,而多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文学作品中独特的精神意境和其所蕴含的优秀品德也能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健康的人格,更好地做到“传道、受业、解惑”,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更加高尚的文学素养,养成正确的文学意识,提高自身语言能力。

【本文是安徽省铜陵市教育科研2021年度立项课题“核心素养下农村高中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及策略探究”(立项号:tl2021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整本书论语君子
《论语》整本书阅读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君子无所争
国风·卫风·淇奥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