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安全的 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2022-07-13唐皇凤杨婧
唐皇凤 杨婧
摘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作出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的历史性判断。新时代以来,我国面临更为严峻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中国共产党着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抗疫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秩序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有效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自信明显提升,社会稳定和安全态势长期巩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有效应对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针对国家安全领域的各种风险挑战敢于和善于斗争,持续强化国家安全的法治保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经验。
关键词:十九届六中全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9ZDA009)
中图分类号:D23;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2)07-0005-07
当今时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着各种新问题和新挑战,集中体现为外部压力前所未有,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交织。新时代以来,面对治国理政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问题清晰地呈现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强调指出:“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① 准确把握新时代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复杂因素和风险挑战,系统梳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成就,并总结其基本经验,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一、新时代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安全与稳定是现代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自在全国范围内执政以来,不同时期所面临的风险挑战呈现阶段性差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主要面临两种意识形态下的国家政权威胁、经济社会复苏和发展问题。改革開放以来,全球化、市场化带来国家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结构性分化等问题突出呈现。新时代以来,“我国面临更为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外部压力前所未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同形势任务要求相比,我国维护国家安全能力不足,应对各种重大风险能力不强,维护国家安全的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②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框架中,国家安全包括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等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要素,本文以“五位一体”总体格局为基本框架,同时考虑信息化时代信息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从六个方面对新时代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展开论述。
第一,政治安全方面的挑战。国家安全的根本在于政治安全,政治安全的根本在于政权安全,政权安全的实质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安全,执政安全体现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领导地位)绝对巩固。③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政治安全面临内外复合性挑战:(1)外部威胁方面。一方面,“中国崩溃论”再度发酵,国外各种围堵、打压我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合法性的言论大行其道。另一方面,美国“印太战略”、中印边界问题、涉藏问题以及中印巴三角关系问题、东北亚地区朝核问题,伴随一系列宗教渗透和暴力恐怖事件,始终是影响我国边疆主权安全和政治稳定的重要问题。(2)内部挑战方面。由于政治安全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安全相互交织,新时代影响我国政治安全的各个因素深藏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迁之中,主要体现为经济下行压力、社会分化压力、深化改革压力、反腐败压力下的各类隐患。究其根本,在于目前支撑我国政治安全的国家治理体系尚不健全、应对诸多风险挑战的治理能力尚不完备。
第二,经济安全方面的挑战。目前,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矛盾和风险挑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复杂。(1)国内层面。一方面,虽然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这一阶段同时也是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传统发展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不相适应。在经济发展速度下调、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背景下,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表现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创新能力不足,地方债务危机、房地产泡沫、互联网金融风险等正在累积,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稳定。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又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状态。另一方面,发展不协调仍然是一个长期存在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这种不协调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是影响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要素。(2)国际层面。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制度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在中美战略竞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近年来,美国对华“贸易战”“知识产权战”不断升级,并向金融、服务、投资、税收、能源、人权、教育等领域蔓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显著提升。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国际经济合作的风险也更为突出。此外,在国际国内经济深度融合背景下,我国金融体系更加多样、产品更加复杂、市场更为开放,对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三,文化安全方面的挑战。国家文化安全方面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两个层面。一方面,意识形态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④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价值观念不断涌入,意识形态渗透日趋深重,并呈现出新的特点。自冷战结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就将中国视为继苏联之后“和平演变”的重要目标,试图基于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和政治制度的差异性,输出“共产主义大失败论”“历史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理论观点,强势宣传、渗透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西式价值观,始终企图在我国策划“颜色革命”。这一问题基于中西意识形态分歧而长期存在,且在新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发展阶段愈演愈烈,呈现网上网下勾连、虚拟现实相互渗透的复杂态势。另一方面,在民族文化领域,由于中西舆论力量的不对等,西方长期掌握“文化霸权”,在其宣传鼓动下,当代中国价值观念遭遇扭曲解释,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恶意贬低,中华民族奋斗史受到任意歪曲。在国内对传统文化保护不足和西方冲击的内外综合因素作用下,我国传统文化保护面临文物受损和文物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难找后继者、部分年轻人一味追求西式潮流而对传统文化日趋淡漠等现实问题。
第四,社会安全方面的挑战。维护社会稳定始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1)在社会结构性矛盾方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导致的贫富分化和阶层分化等结构性问题仍然部分存在,由此带来了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发展结构性失衡、群众心理状态不稳定等现实问题。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网络主播、自媒体博主、网约车司机、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不断涌现。对新业态的监管和对新就业群体的关注不到位,将对社会安全造成一定威胁。近年来,网络博主言行失范、网约车司机杀害乘客、外卖小哥心理危机等问题不断触碰社会的神经。(2)在公共安全方面,目前我国公共安全事件易发多发,维护公共安全任务繁重,公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10·28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1·10烟台金矿爆炸事故”等众多重特大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对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3)在社会治安方面,全国社会治安情况总体好转,暴力犯罪数量不断下降,但非法集资、信息泄露、互联网诈骗等问题仍然严重,违法犯罪手段日趋信息化、智能化。边疆地区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以及暴力恐怖势力等“三股势力”相互勾连、不断演化,边疆地区安全仍然面临复杂挑战。
第五,生态安全方面的挑战。生态安全不同于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的鲜明特点在于:生态安全的影响更广、危机后果更严重、效益和成本存在代际转移、与民众联系更广、国家生态安全与国际社会其他成员的利害关系高度一致。⑤ 目前,我国生态安全挑战主要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所积累下来的各类复杂性问题,各类生态安全问题和风险进入集中暴露阶段。主要体现在:(1)粗放型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危机;(2)空气污染、土地污染、水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集中暴露,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3)生态系统遭遇退化危机,表现为耕地退化、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石漠化扩大、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生物多样性受损,对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严峻挑战;(4)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足、对野生动物保护不足造成的后果,集中表现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生命安全、财产安全造成的严重威胁和巨大损失。
第六,信息安全方面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决定着国家的竞争力和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⑥ 毋庸置疑,现代信息技术对于现代国际竞争、国家治理,尤其是国家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在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技术问题政治化是网络安全领域面临的最大风险挑战。个别国家持续炒作所谓5G供应链安全问题,将其与所谓治理模式挂钩,企图以意识形态划分5G发展阵营。与此同时,随着5G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为国家赋能、为社会赋权的同时,也日益对国家主权、社会秩序以及执政环境等要素进行深度嵌入与整合,而其在变迁过程中也蕴含着大量应用场景失控、结构转化失效或防控措施缺失等问题,乃至于影响国家整体安全。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挑战外,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同时存在于军事、国土、科技、资源、生物等领域。总体而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社会矛盾、文化冲突、生态危机和国家治理体系变革等内部因素和全球治理难题、世界经济危机、“三股势力”侵扰等外部复合性因素相互作用,以及军事、战争等传统安全因素与经济、生态、文化、信息等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国家安全形势日趋严峻而复杂。如何应对超大规模国家所面临的各类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成就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根据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坚持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共同推进、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并举、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共同发展、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并重,是维护新时代国家安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遵循。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动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2015年7月出台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解决国家安全问题的相关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维护各领域安全工作持续推进,有效应对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一,着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国家安全战略深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具体体现在:(1)国家安全领导体制不断完善。2013年11月,中共中央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由习近平任主席,李克强、张德江任副主席。国安委作为中共中央关于国家安全工作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2018年3月,组建应急管理部,下设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等,统筹谋划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坚持走中国特色应急管理队伍建设路子不动摇。(2)国家安全工作法治体系、政策体系、人才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持续推进。2015年7月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后,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等,有效维护了重点领域的国家安全。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以网络安全人才为例,2015年6月,“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正式获批,全国部分高校成立专门院系培养专业人才;2016年6月,印发《关于加强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意见》,要求建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网络安全工作人员培训制度等,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人才支撑。(3)国家安全教育和全面国防教育深入人心。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自2016年起,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推进国家安全教育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全民国家安全意識得以增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得以巩固。
第二,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抗疫重大战略成果。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人民安全的根本。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是新时代以来我国人民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面对来自自然界的未知挑战,我们科学认识危机、快速应对危机、有效化解危机。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学部署疫情防控领导指挥体系,实施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统筹整合全国性医疗卫生资源,广泛发动群众,构筑起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强大合力,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战略成果——“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⑦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我们坚持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两手抓,健全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有力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人民生命安全得以保障。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虽然暴露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诸多问题,但总体而言,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基本取得疫情防控的胜利,有效应对了来自自然界对我国人民安全、经济安全的严峻挑战。
第三,经济秩序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得以持续维护。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其基本特征表现为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乡村振兴、高水平对外开放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有效,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国际经济交往更加互利互惠,经济发展态势稳中向好,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有效保障。与此同时,经济社会改革成就使得我国经济社会体系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进一步而言,国内层面,面对新冠肺炎造成的防疫初期医疗物资的巨大缺口和经济社会运行的短期停摆,在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统筹部署下,应急物资生产动员快速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共同发力,我国以最快的速度有效满足了应急防控物资需求,刺激了经济复苏,恢复了经济生活正常秩序。国际层面,面对美国对华“贸易战”的冲击,对内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进博会、扩大对外开放等建立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有效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维护了我国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
第四,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自信明显提升。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这一极端重要工作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基础性地位,积极主动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积极主动,阵地意识明显提升,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⑧具体的成就包括:(1)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明确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实各级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办好新时代的思政课,加强意识形态斗争,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2)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深入推进,媒体政治和阵地意识显著提升,话语输出彰显主旋律和正能量。(3)积极掌握网络舆论场主动权,网络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互联网工作可管可控,舆论斗争有理有利有节。在维护文化自信方面:(1)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近年来,文创产品、文化类综艺获得大众好评,传统文化与时代元素深度融合,文化事业持续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有效应对了西方价值观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2)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不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3)不断培育并巩固国际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正确义利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论创新创造走出国门,文化软实力得以增强,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
第五,社会稳定和安全态势长期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历史性判断,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1)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逐步探索出一条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五治融合”之路。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践推行党建经济组织、党建文化组织、党建扶贫组织、党建便民服务和党建联盟等模式,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优势和治理效能。(3)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016年3月印发《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规定》,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目前,我国基本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格局。(4)维护公共安全方面,明确并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防灾减灾救灾责任制等责任制度,把确保公共安全工作成效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安全生产执法不断加强,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較为可控且能够作出快速反应。
第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1.6%,互联网俨然成为国家治理和人民经济社会生活的关键要素。维护信息安全,是新技术革命浪潮下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任务。在党中央战略部署下,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具体体现在:(1)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体制不断完善。2014年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改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保证了党中央对网络和信息安全的集中统一领导。(2)信息技术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新时代以来,我国不断提升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化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华为自主操作系统鸿蒙、国产操作系统银河麒麟V10、龙芯中科自主CPU指令集架构等相继问世,相关高校国家网络安全学院相继设立,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信心和底气不断增强。(3)互联网法治建设不断完善。为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201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在此基础上,先后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数据安全、个人信息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体系得以明确,互联网法治工作更加成熟定型。(4)互联网国际对话更加开放。积极开展互联网国际合作,搭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和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倡导并连续举办八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合作,让各国在争议中求共识、在共识中谋合作、在合作中创共赢,共同维护互联网安全。
面对新时代更为严峻、更为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强化国家安全顶层设计,将安全发展观贯彻至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有效维护了政治、国土、经济、意识形态、社会、军事、科技等各方面的安全。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经验
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开展一系列维护国家安全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增强。认真总结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经验,是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是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需要,是提高全党斗争本领和应对风险挑战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的需要。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经验主要有:
第一,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是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⑨ 坚持党对国家安全的绝对领导,实际上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国家安全领域的集中体现。在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进程中,党的领导覆盖国家安全全方位、贯穿国家安全全过程。一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在“集中统一、科学谋划、统分结合、协调行动、精干高效”的工作原则下,统筹国家安全工作,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领导体制支撑。在此基础上,专门设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明确党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以明确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维护国家安全主体责任,确保党中央关于国家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具体包括:党委(党组)国家安全工作责任制、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信访工作责任制等。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国家安全战略深入推进,国家安全责任落到实处,我们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范化解“三大攻坚战”等部署的显著成效和战略性成果,为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实支撑。
第二,人民至上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⑩ 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宗旨集中体现在国家安全为人民、国家安全靠人民两个维度。在国家安全为人民方面,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维护国家安全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国民的安全和发展利益。这主要体现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政权安全,其目的在于维护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政治土壤;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其目的在于维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发展利益;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维护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其目的在于维护人民群众的精神健康;严厉打击防范各种宗教极端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暴力恐怖活动,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等等。总之,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是维护国家安全一以贯之的主线。在国家安全靠人民方面,广大人民群众是维护国家安全最基础、最广泛、最强大的力量。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开展最广泛的国家安全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国家安全意识显著提高,积极参与维护国家安全各项行动。依靠人民群众,我们着力防范、应对、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取得了抗震救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工作的显著成就。新时代以来,在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国家安全战略实践中,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国家安全的人民基础不断夯实。
第三,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安全的鲜明品格和科学方法。新时代以来,我们面临更为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国内外风险挑战复杂多样。从国内外两个向度看,一方面必须正确处理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等发展矛盾,另一方面必须坚决反击企图干涉中国内政的一切外部势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特征。就斗争方式而言,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斗争既包括以政治、经济、军事等为代表的硬实力斗争,也包括以意识形态、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较量。硬实力斗争方面,面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军事斗争准备的龙头地位不动摇,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不移,与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企图迟滞甚至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一切势力斗争到底。与此同时,新时代软实力斗争的重点在于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意识形态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11} 新时代以来,我们牢牢坚持党管媒体、党管意识形态,占据互联网高地,利用网络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敢于、善于同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西式话语作斗争,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
第四,法治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历程,也是国家安全法治建设不断推进,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不断健全的过程。总的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阐明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11个领域的国家安全任务,明确了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规范了国家安全制度,强调了国家安全保障,明确了公民、组织的义务和权利,是一部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国家安全法规。《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安全工作条例》明确了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国家安全各领域的法治建设进程稳步推进,为维护本领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政治安全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防范、制止和惩治间谍行为,打击恐怖活动,进一步推进了我国反间谍工作、反恐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社会安全方面,《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规定》等党内法规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社会治理责任,维护公共安全和人民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原则,保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生态安全方面,《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关于全面加强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明确了生态环境安全责任,有利于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信息安全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较为全面地覆盖了网络安全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为建设新时代网络强国提供了坚实保障。新时代以来,有关国家安全的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双管齐下,逐步搭建起较为完备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是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治国理政的核心议题。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国家安全面临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维护国家安全的系列实践,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维护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追求和根本目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敢于且善于同威胁国家安全的各类行为作斗争,不断夯实国家安全的法治保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经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征程中,毫不动摇地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持续推进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安全发展和提升国家安全水平的有效路径。
注释:
①②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③ 马振超:《当代中国政治安全的现实逻辑和终极价值》,《国際安全研究》2018年第3期。
④⑥⑧⑨⑩{1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06—107、166、111、13、10—11、117页。
⑤ 王韩民、郭玮、程漱兰、王前进、徐德徽:《国家生态安全:概念、评价及对策》,《管理世界》2001年第2期。
⑦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9日。
作者简介:唐皇凤,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2;杨婧,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
(责任编辑 刘龙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