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背景下园林园艺类博览会植物景观营建研究
2022-07-12赵茜瑶唐予晨
赵茜瑶 唐予晨 李 慧
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修复作为开展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内容[1],既是中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2]。园林园艺类博览会作为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城市事件,经过多年发展,其展览内容和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化,发挥着行业媒介与公共教育的双重作用。在此背景下,结合园林园艺类博览会开展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传播绿色发展理念,成为近年来博览会的热点亮点。
2020年3月新修订的《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管理办法》中更是明确提出鼓励承办城市通过生态修复方式建设园博园。植物作为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要素和生态修复技术中广泛应用的材料,是园林园艺类博览会园区建设实现生态修复的重要载体,因此对植物景观营建提出了新的挑战。
1 我国综合性园林园艺类博览会在生态修复方面的探索回顾
“二战”后随着工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园林展会启动城市废弃地的环境修复工作,推动周边地区的激活和再利用,成为园林园艺类博览会的主要功能形式之一[3]。目前我国境内举办的综合性园林园艺类博览会主要包括4类:世界园艺博览会(简称世园会)、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简称园博会)、中国绿化博览会(简称绿博会)和中国花卉博览会(简称花博会)[4],包含了国际性、全国性的园林园艺类博览会。本文主要以该4类园林园艺类博览会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其在生态修复方面的探索。在我国结合园林园艺类博览会开展生态修复的时间较晚,但发展迅速。根据公开资料,2013年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首次选址在河道挖沙坑废弃后形成的城市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填埋坑,进行景观再利用形成山谷花园(图1),成为首届将生态修复纳入园区建设的综合性园林园艺类博览会。此后截至2020年,陆续有5届综合性园林园艺类博览会在规划设计和园区建设中将生态修复相关内容纳入并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表1)。2015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以垃圾填埋场修复治理保障园博园用地,以园博会建设促进垃圾填埋场修复治理,是历届园博会上的一次创举[5]。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地处唐山市南湖采煤沉陷区,废弃地类型复杂。对沉陷区在世园会前就已经通过将近10年的努力完成了初步治理,形成了较好的山水风貌。此后通过申办世园会进行了精细化的修复治理,利用城市事件推动了片区更新发展。2018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将采石场纳入园区,对7个采石场采取了差异化的植被修复方法和景观介入方式,形成系列花园。2020年都匀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对破坏山体的砂石场、砖厂、采石场通过采用填土覆盖、快速复绿、立体绿化等方式开展了修复。
表1 我国历届综合性园林园艺类博览会生态修复概况[5,8-13]
图1 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由垃圾填埋坑转变形成的锦绣谷(引自http://sy.01ny.cn/forum.php?mod=view thread&tid=3199434&extra=&from=portal&page=1)
通过回顾总结可以看到我国以往的综合性园林园艺类博览会中植物景观营建普遍重视了“适地适树”原则,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对废弃场地进行更新或者重建,完成了由满目疮痍到锦绣花谷的涅槃,是协调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有益尝试,拓展了风景园林学科介入生态修复营建绿色空间的优势。作为引领行业发展的前瞻性探索,在园博会建设周期有限的情况下,植物景观营造均保证了良好的景观效果。与此同时,这种远超自然恢复速度的修复,虽然更好地克服了废弃地存在的环境压力,但干涉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过程[6]41-44,出现了注重结构形态的表观治理而相对忽视生态过程的修复[7],修复治理的成本较高。实践研究以针对具体个案或具体废弃地类型为主,需要进一步聚焦,以区别于通用的园林园艺类博览会植物景观营建策略,并提高植物景观营建参与生态修复工作的能力。
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提出国土绿化工作应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规划引领、顶层谋划”“因地制宜、适地适绿”“节约优先、量力而行”的工作原则。作为绿化事业的一部分,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在生态修复和园林园艺类展会的双重背景下更科学地开展植物景观营建工作,处理好植物景观面对的景观生态功能、美学功能、使用功能之间的矛盾,对于未来的园林园艺博览会建设以及更大范围的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 生态修复背景下园林园艺类博览会植物景观营建的目标和工作要点
生态修复不仅是一个自然的、生态学的过程,也包含着一系列人类价值取向的动机与目标[14]。基于不同的实践动机,生态修复的目标不同。在园林园艺类展会建设中对城市废弃地开展生态修复,应该综合考虑生态恢复、城市景观和城市事件三方面的目标(图2),兼顾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发挥效率、美感和功能性,展示相关理念、技术、成果的三重目标,对于相关的植物景观营建亦是如此。基于该目标,植物景观营建的工作要点如下。
图2 综合考虑生态恢复、城市景观和城市事件三方面的园林园艺博览会生态修复实践目标
2.1 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
对城市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是针对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和城市问题而提出的,因此问题导向是进行废弃地植物景观营建的基本思路。不同类型的城市废弃地所属生态系统类型不同,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不同,对非生物要素和生物要素的修复技术侧重存在差异,植物种类的选择和配置应该与之相匹配。例如,对于污染较重、需要覆盖人工土壤的区域可以根据覆土深度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进行植物造景,对于污染较轻的区域则可以选择引入抗性强的先锋植物种类、保留原有植被等方式。与此同时,其工作成效需要以实现三重目标为衡量标准,保证园林园艺类博览会作为大型城市展示活动满足游客的审美和娱乐需求。因此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既要综合分析现有的场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手段,又要服务于既定的建设目标。
2.2 人工修复和自然恢复相结合
目前生态学及恢复生态学的概念性和技术性发展,已经在生态修复实践中得到了重要应用[14]。修复策略既可以人工措施为主,注重技术修复,也可采用以自然恢复为主,注重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以人工措施和技术修复为主导的方式显然更具有可实施性和高效性,但是修复后的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相对简单,并且持续数十年之久。而发挥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为主的方式,植物密度、植物体型大小和物种分布会存在很大差异,初期显得凌乱但会逐渐发展出复杂而独特的植物群落,更有利于增加生境差异性和恢复弹性[6]79-85。但由于园林园艺类博览会的特殊性质,需要考虑建设周期,民众的审美认知水平等问题,平衡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以形成最佳设计范例和技术方法组合。
图4-1 伊丽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北园与地形相结合的生境规划(作者整理翻译自https://mooool.com/queen-elizabeth-olympic-park-uk-by-hargreaves-associate.html)
图4-2 利亚河周边的生境和群落面貌(引自https://mooool.com/queen-elizabeth-olympic-parkuk-by-hargreaves-associate.html)
2.3 景观塑造和群落营建相结合
生态修复不仅要修复生境,更要修复群落,以恢复其系统结构和功能。植物是室外空间组织与造景的重要因素,同时在自然界中其存在形式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群落。因此生态修复背景下的植物景观营建,需要注意在满足观赏性的同时考虑植物群落的构建。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多样性。植物景观在规划上首先应考虑现状特征进行分区,结合废弃地自然格局尽可能保留不同的生境单元,作为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多样性的基础。2)独特性。在废弃地中人类活动对土地面貌产生了巨大干扰和破坏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景观风貌,在安全的前提下保留和延续,可以成为人类审视发展历史的场所,保留废弃地片区在整个园区中的景观和生态系统类型的独特性。3)动态性。处于生态修复进程中的废弃地,其景观和生态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植物配置应充分考虑群落演替过程,营造富有生命力的动态景观。
3 生态修复背景下园林园艺类博览会植物景观营建策略
3.1 全园尺度下的规划策略
城市废弃地是在城市发展、工业建设中因使用不当或者规划变动产生的被弃置或未加以利用的土地[20],这些废弃地由于原有土地利用方式的特点往往占据较大的土地空间。生态修复不仅成为场地建设的必要工作步骤,也是带动区域更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当生态修复在全园尺度下进行时,植物景观营造需要从整体规划入手,针对城市废弃地复杂多变的立地条件,把握植物景观整体风貌,确定植被种植原则。
北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作为鲁尔区国际建筑展览会埃姆舍公园(IBA)中的子项目之一,在充分保留工业遗迹文化特色的同时整合、链接、重塑场地中的景观元素、肌理与功能[21],成功营建了“废墟中的绿洲”。其植物种植遵循“工业自然”理念[22],对于污染较轻的区域,在尊重现状、保留废弃地内原有植被的基础上,维护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并展现废弃工业地中独特的植被系统;对于污染严重的区域,结合土方置换及隔离修复等方式处理,并引入树阵种植或花园景观[23]。同时,种植设计结合不同园区主题以彰显特色,如水公园主要展现水生植物的净化功能,铁路公园的多样化植被展现了植物群迁移特征……植被为工业气息浓厚的废弃空间带来了活力并与之和谐相融,阐述着场地的特质与故事(图3)。
图3 北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中植物与工业设施和谐相融
其次,博览会园区具有相当规模的施工建造过程[4],需要恢复和新建的生态系统是多样的,植物景观营造应该通过结合园区自然格局和功能布局进行因地制宜的群落规划。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在修复一处工业废弃地和垃圾场的同时在伦敦营建了一处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公园以穿过场地的利亚河(the River Lea)作为生态要隘,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积极联系实现生态环境、空间结构、社会功能的缝合[24]。在处理修复场地受污染土壤、制造适宜种植基质的基础上,对具有城市“节日庆典”特征的南园和非正式“郊野公园”特征的北园进行差异化、特色化的植物景观设计,采取自然式种植形式,在兼顾生态与美学价值的基础上设计稳定持久的植物景观。以解决“游客体验”和满足公园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Olympic Park Biodiversity Action Plan)要求之间的矛盾[25]。在场馆聚集、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南园,植物景观以视觉戏剧性强的非本地植物群落展示为主,以表现英国深厚的园艺基础。北公园以彰显本土自然风貌为特色,其植物种植设计结合创新的排水系统,依据不同的地形、湿度等立地条件进行因地制宜的群落营建(图4)。
3.2 展园尺度下的设计策略
在园林园艺类博览会中绝大多数展览内容都可以通过展览花园的形式来展示,展览花园是园林园艺类博览会上最基本的细胞[26]。在展园设计中,生态修复首先可以作为创造景观的途径。按照自然规律恢复植被,利用人工废弃地形成的特殊地形,能够逐步演变成独特的风景。
2018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采石场花园由7处采石场组成,设计师希望在这片破碎的土地上,创作一个生态修复与景观艺术互相结合的作品[27]。植物景观设计通过注重种植植物与原生植物的配合与融合,维护每个采石坑所特有的生态景观,保留场地记忆的同时营造主题花园。在崖壁结构稳定的无水(局部有水)坑底部,通过分层覆土的方式,塑造微妙的地形以营造干湿变化的生境条件。覆土的深度也决定了能够生长的植物,通过0.5~1.5m不同的覆土厚度满足草本、灌木及乔木的生长,形成人可以进入的花园(图5)。在这些花园中,受到采石场内自然萌发的植物启发,进行了精细化的植物群落设计,兼顾了展园和大众游览的要求。对于崖壁结构不稳定的矿坑,雨天容易发生滑坡,不宜让人进入坑底。植物景观营建以自然恢复加以人工诱导,在植被稀少的松散崖壁上撒播混合草花种子。为了丰富景观的多样性,增加景观体验,在四面崖壁的1号采石场(落霞池),利用地形优势沿崖壁种植大量三角梅,同时保留落霞池周围的现状大树以及崖壁上局部原有植被,在靠近崖壁的坡地补植龙眼、蒲桃等植株低矮的乡土树木,营造层次丰富的崖壁植物景观。与材质粗犷的崖壁、皎洁的水面相结合,营造出宛如桃花源一般的山水仙境(图6)。而在5号采石场(飞瀑湖),通过局部覆土种植耐湿高大乔木,形成水上丛林,和硬质的景观设施一起使游人可以在探索中体验空间和景观的变化。
图5 利用台地覆土的方式,丰富种植的层次
图6 1号采石场(落霞池)(北京多义景观事务所提供)
强调生态功能的“生态启示性设计”可以反映并且传递自然的文化价值[28]。展览花园将生态修复作为设计主题和展示内容时,植物是设计师实现展园设计主题,向公众科普生态修复知识的重要途径。如第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园林博览会中的生态修复示范花园——韧性花园,通过一条无限符号形态的园路,串联起 “萌发园”“葱郁园”“干扰园”和“再生园”,充分运用植被界定、营造空间,并选用耐旱植物、具有净化作用的水生植物等植物材料契合设计主题与氛围,以艺术化手段和序列呈现的方式反映生态的适应性循环理念[29]。展园还可以通过将展示相关植物种质资源和植物景观设计相结合,完成对生态修复主题理念的传达。在上海第十届中国花博会中,内蒙古展园大量选用特色乡土植物,如蒙古扁桃、沙冬青、地榆、二色补血草、蒙古莸、柳兰、山丹、羊草等,展现其在不同场合下的应用方式及其在修复提升生态环境、景观美学价值等方面的作用[30]。
3.3 展后可持续发展策略
园林园艺类博览会园区是城市的重要遗产,盛会落幕之后的转型发展再利用是每一届博览会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对于植物景观首先需要保证修复成果的可持续性。修复形成的植物群落在展后会继续演替,这些人工群落的管理重点需要逐步从生态修复工程逐步迈向生态系统管理。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应该将展后转型纳入考量,制定植物景观的中长期管理计划,并在展后通过持续的生态质量监测,结合实际逐步对已建成的植物群落进行结构和功能上优化,使修复的生态系统得以可持续发展,展会遗产能够更好地服务城市。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在奥运会后对各种栖息地进行了持续的生态质量检测,并依据记录信息5年发布一次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31],及时对管理行动进行调整(图7)。
图7 伊丽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最新的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对公园所有栖息地类型进行了现状问题总结,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行动计划目标和管理策略(作者整理翻译自《A Biodiversity Action Plan for Queen Elizabeth Olympic Park,2019—2024》)
4 结语
作为“第四自然”[32]的一种,通过风景园林视角下的植物景观营建创造的“新型”生态系统,拓展了生态修复的边界,可以克服自然-文化的二元性,为提升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发挥社会效益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贡献[33],创造出美学吸引力和生态可持续性兼具的有益景观[28],进而推动园林园艺类博览会更有效地回应现实中复杂的生态问题和城市问题,更好地发挥博览会“寓教于观”的作用。
不仅是园林园艺类博览会,在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更新的当下,生态修复已经成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策略途径。我们需要认识到,风景园林是平衡生态问题和美学问题的最有力途径,如何保护和促进自然恢复过程,如何和生态学家协作进行生态景观设计,如何平衡好景观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等问题还有待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或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