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125I粒子植入对NSCLC患者肿瘤消融靶区体积、CT值的影响及肿瘤复发风险分析
2022-07-12林志伟纪荣佳王俊毅洪楷彬林艺群
林志伟,纪荣佳,王俊毅,洪楷彬,林艺群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癌症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癌症种类变得更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改变。肺癌的发病率现已超过肝癌,5年生存率不到20%,成为了人类死亡的最主要原因[1]。该疾病病理分型中非小细胞肺癌(r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比高达80%,可根据病理组织细分为腺癌、鳞癌、大细胞癌等[2]。NSCLC 临床表现一般为早期发热、咳嗽、胸痛和咯血,晚期食欲不振、浑身乏力、体质量减轻、呼吸困难等[3],需要尽早对NSCLC患者进行治疗以提高治愈率。通过手术可以达到治愈早期肺癌的目的,但是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身体条件已经不满足手术指征。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一种在CT或超声等指导下,深入肿瘤位置,利用频射电波加热组织使组织无法承受而坏死,在持续高温下吸收、融化的一种靶向性治疗方法[4]。RFA具有微创性、不良反应较少等优势,但同时具有局限性:对直径较大的病灶治疗效果差,易造成肿瘤残留情况的发生[5]。125I粒子植入术是将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部位,对肿瘤进行长时间低剂量作用,达到杀灭癌细胞的效果[6]。本研究采用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NSCLC,研究联合应用方案的疗效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 年1 月-2018 年8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肿瘤放疗科收治的82 例NSCLC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8 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患者男21 例,女17 例;平均年龄(71.45±9.06)岁;平均BMI(23.09±1.36)kg/m2;TNM 分期Ⅱ期14 例、Ⅲ期18 例、Ⅳ期6 例。观察组患者男23 例,女21 例;平均年龄(69.39±8.21)岁;平均BMI(23.13±1.45)kg/m2;TNM 分期Ⅱ期15 例、Ⅲ期20 例、Ⅳ期9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82 例NSCLC 患者中,对照组(38 例)接受CT 下RFA 治疗,观察组(44 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纳入标准:①符合《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治疗之共识》[7]NSCLC 诊断标准且TNM 分期为Ⅲ~Ⅳ期[8];②肿瘤直径能够客观测量。排除标准:①存在远端转移且入侵周围器官组织;②存在凝血功能障碍;③半年内接受过肺癌相关治疗。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号:No.20180121。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CT 下RFA 治疗。入院后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等,对患者生理状态进行评估。术前对患者肿瘤部位、大小、形态进行确定,按照射频消融范围的最大值拟定最佳治疗方案,确定进针路线,要求尽可能避开病灶周围器官组织,减少对患者的伤害。根据肿瘤位置的不同令患者同体位卧于CT 床,进行再次平扫以确定最终穿刺点位置、进针角度及深度。在局部麻醉和常规消毒后,手术操作者在CT 引导下采用CelonPOWER 射频消融仪(日本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进行治疗,经皮肤穿刺将消融电极置入肿瘤组织,在90~100 ℃的高温下,进行10~25 min 持续消融。消融结束后推针,并行电凝止血措施。观察组在以上操作基础上行125I 粒子植入术治疗。术前采用Definition 型64 排双能螺旋CT(德国SIEMENS 公司)对患者行平扫与增强扫描,将扫描图像传输至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布控系统,规划植入粒子剂量、数量。采用十字光标对进针点进行定位,根据规划将穿刺针多拍多针一次性置入肿瘤组织,通过CT 扫描对针尖与肿瘤消融靶区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再根据粒子性质优化粒子排布和空间剂量。铺无菌防辐射孔巾后将合125I粒子植入。术后对患者进行CT即刻复扫,观察粒子排布情况,并进行质量评估。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6 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肿瘤消失时间≥1 个月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肿瘤缩小超过50%且持续时间≥1 个月为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肿瘤在缩小50%与增大25%之间,且时间持续≥1 个月为稳定(stable disease,SD);肿瘤增大超过25%或有新病灶出现为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总有效率=(CR+PR+SD)例数/总例数×100%。分析治疗后肿瘤消融靶区体积和靶区CT 值;检测患者治疗后血清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记录不良反应(气胸,术后发热,肌红蛋白尿,出血,疼痛,恶心呕吐)出现情况;持续随访3 年,记录患者总生存期(over survival,OS)和出现复发转移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 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8.64%高于对照组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肿瘤消融靶区体积和靶区CT 值比较 两组术后即刻肿瘤消融靶区体积和靶区CT 值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观察组肿瘤消融靶区体积和CT 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T 指导下RFA 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对NSCLC 的治疗效果更好,对肿瘤发展的控制效果更优。见表2。
表2 两组肿瘤消融靶区体积和靶区CT值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肿瘤消融靶区体积和靶区CT值情况比较(±s)
与术后即刻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n=38)观察组(n=44)消融靶区体积(cm3)术后即刻110.79±24.58 105.45±29.74术后6个月57.37±11.69*34.72±5.95*#靶区CT值(HU)术后即刻80.52±12.35 75.62±11.08术后6个月57.44±9.77*28.74±6.79*#
2.3 两组相关血清指标比较 治疗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血常规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两组血常规指标RBC、WBC、PLT 和Hb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SE 指标和CEA 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患者体内肿瘤标志物水平降低,患者肿瘤得到较好的控制,再次证明CT 指导下RFA 联合125I 粒子植入术对NSCLC的治疗效果更为明确。见表3、图1。
表3 两组相关血清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相关血清指标比较(±s)
组别对照组(n=38)观察组(n=44)t P RBC(×109)5.93±1.35 5.52±1.44 1.323 0.190 WBC(×109)6.83±2.45 7.06±2.29 0.439 0.662 PLT(×109)245.71±48.47 234.52±51.33 1.010 0.316 Hb(g/L)157.68±21.49 152.96±20.78 1.010 0.316 NSE(µg/L)37.58±9.17 19.35±6.72 10.358<0.001 CEA(µg/L)30.76±8.98 13.49±5.86 10.444<0.001
图1 两组相关血清指标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5 两组术后生存及肿瘤复发转移情况比较对患者随访3 年,观察组复发转移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HR=0.445,95%CI:0.217~0.913,Log-rankP=0.027),见图2;观察组OS明显长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R=0.456,95%CI:0.267~0.776,Log-rankP=0.004)。见图3。
图2 两组患者复发转移曲线图
图3 两组患者OS生存曲线图
3 讨论
随着现代人生活习惯的改变,肺癌等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肺癌中NSCLC 占 比高 达80%,而SCLC 占比 不足20%[9]。NSCLC 若能够在早期发现,则能通过给予患者手术治疗而达到治愈目的,若疾病发展到中后期,则治疗困难会大大增加,病死率极高[10]。因此,针对NSCLC 需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延长患者寿命。然而大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在确诊肺癌时其身体条件已经对手术不耐受。RFA 是一种微创的局部治疗手段,该方法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生命,甚至具有根治NSCLC 的效果。RFA 的效果在我国肺癌诊疗规范中已被明确[11]。RFA 是消融电极深入肿瘤后利用交变电流震荡产热至60~90℃,高温条件下肿瘤细胞蛋白凝固,造成细胞坏死,进而抑制肿瘤发展[12]。与周围肺泡相比,肿瘤导电率较高,在同样的消融时间内,肿瘤温度明显更高。因此,RFA对肺部肿瘤有较好的疗效,同时也能减轻对周围组织的伤害[13-14]。因此,为避免对患者其他组织造成严重伤害,在CT引导下进行准确穿刺治疗,同时合理分布热能并适时进行调控,对RFA 治疗肺癌有关键性作用[15]。
125 I 粒子植入是一种能够提升疗效的放疗方案,该方案借助粒子衰变释放的射线来对癌细胞造成辐射,使癌细胞DNA 分子结构被破坏,有丝分裂被阻断,造成细胞凋亡,达到控制肿瘤发展的目的[16-17]。由大量临床研究及实践经验可知,RFA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对于形状不规则和直径超过5 cm 的肿瘤存在覆盖不完全等情况,容易造成肿瘤残留,使得复发转移的风险增加[18]。有研究表明,联合125I 粒子植入术,能够提升RFA 对肺癌的治疗效果,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能够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19]。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后观察组CR 18 例,PR 13例,SD 8例,PD 5例;对照组CR 9例,PR 9例,SD 9 例,PD 11 例,观察组总缓解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了RFA 联合125I 粒子植入术对NSCLC 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射频消融。术后对两组进行即刻消融靶区和CT 值的检测,再于6 个月后重复检测,从结果来看,两组消融靶区体积均有明显缩小,CT 值均有明显降低,显示出两组的治疗方法均能对肿瘤有较好的控制效果。6 个月后观察组消融靶区和CT 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T 指导下RFA 联合125I 粒子植入术对NSCLC 的治疗效果更好,对肿瘤发展的控制效果更优。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常规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血常规指标基本正常且无明显差异,只有PLT 水平较低,分析原因为消融治疗过程中血小板被大量破坏导致,观察组同样存在此现象,提示125I 粒子的剂量对血小板可能存在抑制作用。NSE 和CEA 都是临床上常用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发展具有密切联系,一般情况下,NSE 和CEA 表达水平越高,恶性肿瘤发生的风险就越高[20-21]。本研究中,观察组NSE 指标和CEA 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患者体内肿瘤标志物水平降低,患者肿瘤得到较好的控制,再次证明CT指导下RFA 联合125I 粒子植入术对NSCLC 的治疗效果更为明确。两组患者均出现气胸、术后发热、肌红蛋白尿、出血、疼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病例数不足。气胸是肺部肿瘤射频消融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原因多为经皮穿刺[22]。术后发热在多种手术后均会发生,此并发症的产生可能与患者机体内的免疫反应有关。对患者进行3 年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复发转移时间及OS 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CT 指导下射频消融联合125I 粒子植入术能有效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综上所述,CT 指导下射频消融联合125I 粒子植入术对NSCLC 的治疗效果比较明确,能够对肿瘤发展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缩小消融靶区体积,降低靶区CT 值,在保证其安全性的同时,有效延长患者生命,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但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样本数量过少等,因此,需在以后的试验中增加病例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