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倦怠研究综述
2022-07-12刘飞汝
刘飞汝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000)
一、引言
文章首先以外语学习倦怠为关键词在CNKI上检索文献,去除会议论文以及书评等,共计学术论文共42篇;其次以“Foreign language burnout”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上进行检索,去除会议论文等文献,共计学术论文8篇。文章以50篇文献为依据,对倦怠定义和外语学习倦怠研究的发展进行梳理,并对外语学习倦怠研究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旨在发现目前研究领域所存在的不足,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二、倦怠的定义
人们对倦怠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倦怠或者职业倦怠上。早期学者们对倦怠的理解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概念发源于心理学,即对工作要求过高却无法得到预期的回报而引起的负面情绪[1];第二类来自Pines和Maslach[2]对职业倦怠的定义,包括消极自我概念的发展、消极业务态度、对目标人群关怀和情感的丧失,它是一种身体和情绪枯竭的病症;第三类将眼光聚焦于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行业,认为倦怠主要是从事该业务人群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以及自我成就感降低的综合征,这种心理症状是来自对工作上的压力源长时间的反应[3]。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倦怠的三个维度进行了完善,目前最为人广泛应用的MBI-SS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4]充分体现了耗竭、怠慢和降低的专业自我效能感这三个倦怠维度。
倦怠这一现象不只存在于上班族中,研究发现学生们也会产生倦怠。在对教育工作者、护士、辅导员和学生比较分析后,Pines和Kafry[5]发现学生群体更容易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感到枯燥无味,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承受着学业成绩上的压力,却不像社会工作者一样可以取得相应的回报,因此学生更容易精神耗竭、冷漠、行为疏离以及丧失努力的热情。产生倦怠情绪的学生容易缺勤,学习动机降低甚至是辍学[6]。
三、外语学习倦怠研究
消极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一直是二语教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除去学习焦虑、动机缺失和动机降低等重点研究方向[7],倦怠也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例如,王林艳[8]将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实地收集学生们的学习活动并自编《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倦怠量表》进行调查研究,证实了英语学习倦怠由冷漠、降低的自我效能感和耗竭3个维度表征构成,且英语学习倦怠具有动态性。再比如有学者对某大学231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随机抽取调查,得出学生倦怠程度严重并集中于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两个方面,且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英语学习倦怠具有差异性[9]。基于对外语学习倦怠基本现状的了解,高歌[10]对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的倦怠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在倦怠的三个维度上呈现各自的特殊性。
无论是证实倦怠的三个纬度还是探索倦怠的特征,抑或是不同群体间倦怠的差异性,这些研究都仅仅停留在倦怠本身,而探索倦怠与其他变量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可以从侧面得出造成倦怠的原因,因此学者们对正念及英语学习自主行为[11]、英语学习师生支持[12]等方面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近些年来,相比于国内学者们的研究,国外的研究同样集中于探讨变量因素与倦怠间的相互作用,只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上有所不同。Ghanizadeh和Jahesizadeh[13]调查负动机在学生学习倦怠中的作用并探讨倦怠在学生语言成就中的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负动机对学生有关课堂材料和兴趣缺失的影响是最大的,而倦怠会反过来对学生的语言成绩产生负面影响。两位学者在同一年和Ghonsooly[14]通过建立因果模型完成了对EFL学生消极情绪、倦怠、目标导向的掌握和对课堂活动的感知。结果表明兴趣缺失和失败的经历与学生倦怠之间双向正面预测,学生对课堂的感知和掌握目标导向对成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Ma等[15]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的问题,得出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倦怠程度不同,男生倦怠程度高于女生倦怠程度。师生间的互动对英语学习倦怠的影响同样是一个热门关注点,针对倦怠现象的解决办法可以从教学方式的革新以及师生关系的融洽等方面入手。理想的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是必须的。教师即时性的沟通可以是语言的或者非语言的,口头反馈、眼神交流、微笑以及声音和手势的变化对所有学生相关的变量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6]。Karimi和Fallah[17]对306名英语学习者进行了抽样调查,得出结论:学生感知的教师情感支持通过内在动机和羞耻感对学习倦怠产生间接影响。线上学习的流行使研究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各种学习App盛行的情况下,学生学习倦怠的情况又该如何?Liu等[18]发现EFL学生中的完美主义倾向与勇气正相关,勇气与英语学习倦怠负相关。毅力和语言学习焦虑在自我导向型完美主义和英语学习倦怠间起到了中介作用,焦虑是导致英语学习倦怠的原因。为减少这一现象,教师应帮助学生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有效地帮助学生减少面对错误和评估时的焦虑感。在探索研究倦怠的过程中,测量工具的更新和修订是必不可少的。Li等[19]证实了MBI-SS量表原有三维结构的不变性,并自制了一份10题的量表以适应国内学生EFL的学习环境。期待之后的研究可以根据内容变化绘制出更具实用性和创新性的测量工具。
四、外语学习倦怠研究内容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文章对50篇外语学习倦怠文献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内容
由表1可以得出目前有关外语学习倦怠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部分变量与外语学习倦怠的关系以及外语学习倦怠本身。其中变量关系类的文献有22篇,占比44%,是所有文献中最多的。外语学习倦怠内容类文献位居其次,有17篇,占比34%。外语学习倦怠内容是指针对某一群体外语学习倦怠现状、外语学习倦怠特征及差异性分析、外语学习倦怠构成维度等。作者本人在实际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研究者对这两者的关注度不相上下。有关外语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措施的文献数量为6,占比12%。综述类文献有3篇,占比6%,另外有两篇文献是研究外语学习倦怠量表的绘制,占比4%。
具体来说,首先,相对较多的学者对外语学习倦怠与部分变量间的关系感兴趣,研究发现和倦怠有关的变量有学习动机、心理因素、教师支持及人格特征等。其次,有关倦怠本身内容的研究主要是一些实证研究,一般是为了考察学习倦怠的内容构成或是学习倦怠的特征差异。最后,有少数关于影响学生英语习倦怠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如马琰[20]指出不同年级和不同英语学习水平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程度具有显著差异,而不同专业和不同性别这两方面没有呈现显著的差异。杨学宝[21]认为心理语言距离会对第三语言学习倦怠产生影响,当学生感受到较大的语言差异即心理语言距离时,就会容易产生学习倦怠。李燕鸣和郭鸿雁[22]指出导致外语学习倦怠的因素有情感障碍中的语言交际焦虑和语言领会能力困难、师生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因素。在外语教学上,可采用动态评价如交互式评价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面临的难题从而为学生提供帮助。
总的来看,目前对外语学习倦怠的研究在研究其成因及影响因素上略有不足。另外根据作者本人实际的阅读感受,即使存在应对外语学习倦怠的策略以及干预性措施等少数文献,但研究者在其论文里大多只是在调查完某一群体的外语学习倦怠成因后提出本人的应对策略和建议,并无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际操作,因此对其提出的干预性措施和策略的应用效果我们未可知。当然,这种实验性研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变数多,难度大,需要研究者本人提前做好缜密的设计,期待未来能够有研究者针对这一研究内容有更多的探索。
五、结语
文章通过对CNKI和Web of Science上有关外语学习倦怠的50篇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发现,虽然该研究领域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有关外语学习倦怠的研究者以国内学者居多。针对这一现象,作者本人的想法是外语学习倦怠以英语学习倦怠居多,因此国内EFL教学者会更加关注这一领域。
第二,研究群体的多样性有所不足。据作者统计,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数量最多,有25篇。其他群体的相关文献分别有4篇研究少数民族学生,4篇研究高职院校学生,5篇研究中学生,2篇研究小语种学生,另有3篇分别研究硕士研究生、成人及儿童。国外文献中有3篇是针对伊朗的EFL学生进行研究的,剩下文献中并没有具体说明研究对象的学历阶段和年龄层次。在这50篇文献中,研究非英语专业群体的文献数量要远远大于研究英语专业学生的文献数量。这可能是因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基数大,有利于更广泛地采集数据。笔者认为,在中国英语学习的大环境下,儿童是EFL学习者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针对低龄群体的外语学习倦怠或许有更加新颖的研究角度。另外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本身母语的特殊性,其外语学习倦怠在构成和特征分布上与汉族学生外语学习倦怠是否会存在更多的差异,这其中的细枝末节都是值得我们去深究的。
第三,目前对外语学习倦怠语言的选择上绝大多数以英语为主,针对日语、法语及其他小语种的语言研究少之又少。语言种类的多样性对研究结果影响重大,研究者可以以使用学习其他语言的学习者为对象进行更加多样化的探索。
第四,目前研究者聚焦于EFL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倦怠,很少有人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探索学生外语学习倦怠现象对EFL教师造成的影响。高歌[10]在研究学生外语学习倦怠特征前对教师进行了访谈,发现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对课程学习的态度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陶涛[23]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倦怠对教师行为的反拨作用进行了相应的论述。由于上述文献只是浅尝辄止,在教师面对学生外语学习倦怠时的态度和措施方面的实证研究还是存在一定的空白。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学者关注EFL教师对学生外语学习倦怠现象的反应和感知,并在EFL教师针对外语学习倦怠现象所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更加细致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