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大一男生饮食状况研究
2022-07-12戴子文罗新建
戴子文 罗新建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6-264-02
摘 要 目的:研究旨在根据目前大学生现存饮食缺陷,从体质健康的各角度提出合理化饮食改善建议,为“健康中国2030”提供助力。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的方法,调查了538名大一男生的饮食状况及45个食堂窗口饮食结构。结果: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大一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建立科学饮食结构,从而促进体质健康的关键时期。而通过调查得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大一男生饮食习惯较差,且饮食结构存在一定缺陷,主要表现为高碳水、低蛋白、低脂肪。结论:针对学生饮食问题,可在学生自身、学校、食堂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建议及调整,切实提升大一男生体质健康。
关键词 饮食结构 大一男生 大学生体质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而制定。其中纲要要求实施合理膳食行动,针对一般人群、特定人群和家庭,聚焦食堂、餐厅等场所,加强营养和膳食指导[1]。
大学生体质水平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未来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近年来,根据调查显示,中国高校学生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学生肥胖率激增、亚健康状态已成为社会焦点话题,必须从根源上引起重视。
宏观层面上,饮食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可持续发展;微观层面上,个体掌握科学的饮食文化、形成饮食习惯,是终身受益的过程。甄别大学生饮食问题、突破饮食困境已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2]。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一男生为抽查群体,经过现场发放及网络采集,共收集问卷550份,经过筛查排除12份无效问卷,其有效问卷数量为538份,有效率为97.8%。
(二)方法
1.问卷调查法。问卷由课题组设计并经过专家评审和预实验等过程。该问卷经过专家评审和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饮食习惯、饮食知识及意识方面。问卷由大一男生采用自填方式完成,所有问卷统一发放,在当场或线上进行填写,回收问卷进行检查、核对。该问卷调查时间跨度为一周,按照行为频率将每周1~3次划为偶尔,将4~6次划为经常。
2.实地考察法。课题组实地考察、收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东区、西区、北区中共五个食堂就餐的200名大一男生的一日三餐,分别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东区、西区及北区共五个食堂的45个食物供给窗口,进行时间跨度为一年的走访调查。目的为调查学生和食堂的实际饮食状况。
二、结果与讨论
(一)饮食习惯
经过调查发现,在538位调查对象中,近一周能够坚持每一天都吃早饭的仅有152人,占比为28.25%,近一周偶尔吃早饭(1~3次)的同学数量最多,共计182人,占比33.83%,根据调查,甚至有24名同学近一周从未吃过早饭,占比4.46%。
在被调查的538名对象中,近一周午餐时偶尔点外卖(1~3次)的同学占比最多,共计234人,占比43.49%,其次是从不点外卖(0次),共计212人,占比39.41%;而晚餐时点外卖次数占比最多的为0次,共计262人,占比48.7%。其次是偶尔点外卖,共计181人,占比33.64%。研究调查发现,学生近一周有218人从不吃宵夜,占比40.52%,有236名同学偶尔吃宵夜(1~3次),占比最多,为43.87%。
通过上述调查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一男生在饮食习惯上存在不吃早饭频率过高的问题,经常不吃早饭容易造成消化道疾病及胆结石,因此此现象亟需得到调整。由于目前外卖和宵夜的食物选择上大多高糖高钠,因此易造成心血管及肥胖问题,而目前学生点外卖和吃宵夜的频率相对较低,但仍需积极引导,培养其合理、科学的饮食习惯。
(二)饮食知识及意识
在被调查的538名对象中,有252名同学认为饮食对于健康的影响很大,占比为46.84%,有208名同学认为影响大,占比38.66%;然而所有调查对象中对饮食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的人数仅为139人,占比为25.84%,偶尔进行学习的人数为141人,占比为26.21%,有258人从未对饮食知识进行过学习,其占比为47.96%,接近一半。在对食物进行选择时,253名同学最优先考虑的因素为食物的味道,占比为47.03%,仅有176名同学将营养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占比为32.71%,另外有部分同学最先考虑价格,其人数为91人,占比为16.91%。
通过上述调查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一男生,具有一定饮食健康意识,但饮食知识匮乏,食物的选择具有很强的自主喜好性。
(三)饮食结构
在被调查的538名对象中,饮食上以主食为主的有349名同学,占总人数64.87%,104名同学以肉类为主,占总人数19.33%,以蔬果类为主的同学最少,共85人,占比15.8%。
1.学生饮食结构。通过调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东区、西区、北区中共五个食堂就餐的200名大一男生的一日三餐,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于营养素的划分,可将膳食分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三大类,总结归纳数据,根据计算得出最终数据。
学生平均每餐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比例约为74.9%(其中简单碳水化合物占93.7%,复杂碳水为6.3%),蛋白质比例约为13.3%(其中动物蛋白占65.3%,植物蛋白占34.7%),脂肪的比例约为11.8%(其中优质脂肪占90.3%,反式脂肪占9.7%)。
2.食堂饮食结构。该研究分别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东区、西区及北区共五个食堂的45個食物供给窗口,进行时间跨度为一年的走访调查,通过食堂各窗口菜单、实际供给,分析食堂食物总体结构特征,对其总体营养价值进行分析评估。根据调查所得的各区食堂菜谱资料,将45个供给窗口,近500份菜谱进行营养素计算,得到全校食堂饮食结构,其中碳水化合物所占比例约为73.5%,蛋白质比例约为12.4%,脂肪比例约为14.1%。
3.当前学生饮食结构分析。现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200名大一男生饮食结构调查以及45家食堂饮食结构,将其与国际推荐饮食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当前食堂饮食供给与学生饮食结构的状况,具体情况如下。
通过表1可知,食堂窗口的饮食结构与学生自身饮食结构数据接近,因此可以得知食堂窗口的饮食搭配对于学生的饮食结构具有深刻影响,食堂的部分窗口不合理饮食配比也是造成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一大因素。
通过对于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比国际推荐的饮食结构,可以看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大学生饮食结构和食堂窗口提供食物结构,在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上超过国际推荐饮食标准,而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低于国际推荐饮食标准。由此可得出对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大一男生饮食结构的基本特点:高碳水、低蛋白、低脂肪。下面就三大营养素进一步细化展开论述。
通过上述表2可以看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大一男生在摄入碳水化合物时更偏向于简单碳水,而简单碳水化合物能够迅速被人体消化吸收,血糖指数升升值较快,并容易转化成脂肪,造成新一轮的饥饿。复杂碳水化合物是由多个糖类分子组成,需要较长时间分解成葡萄糖,进而被人体吸收,升糖指数缓和,易形成低GI饮食效应,脂肪转化率低,有利于控制肥胖[4]。由此可见,复杂碳水化合物对于健康更为有利,显然学生们摄入简单碳水过多,在碳水化合物的总体选择上存在明显缺陷。
三、建议
通过以上调查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大一男生存在经常不吃早饭、饮食知识匮乏、饮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上述问题亟待解决。下面就学生自身、学校、食堂三方面给予进行相关建议。
(一)学生自身
学生应提高自身饮食健康意识,学习相关饮食知识,调整其生活作息,尽量做到坚持吃早饭、减少糖和钠的攝入等,同时优化自身饮食结构,提高蛋白质及优质脂肪的摄入,培养摄入粗粮类复杂碳水的饮食习惯,并通过饮食结合运动改善其目前存在的体质健康问题。
(二)学校方面
上述研究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具备一定的饮食健康意识,但饮食知识匮乏。学校可开设相关饮食知识课程,根据实际情况开设饮食知识讲座,在校园开展健康饮食的活动,为学生学习饮食知识提供基础条件及文化氛围。学校可安排更多的勤工俭学机会给予部分贫困学生,以便使贫困学生有足够的经济来源选择营养、健康的三餐。
(三)食堂方面
通过上述调查可知,食堂对于学生的饮食结构选择具有极大影响。部分学生存在将价格作为食物选择的第一因素,食堂可为该部分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提供特价菜,以满足其营养需求。在食物制作过程中尽量避免精加工,采取简单的烹饪方式,同时可在食物上放置营养素标签,帮助学生直观判断营养成分及摄入量,以优化学生的饮食结构。
参考文献:
[1]潘子儒,黄万琪.大学生营养状况及饮食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08):1035-1037.
[2]尹小俭,杜建强,季浏,等.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09):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