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事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问题

2022-07-12叶峰

体育时空 2022年11期

叶峰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6-297-02

摘    要  开展军事体育训练的基本方式主要是通过组织军事体育课来实现,是军事教育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军教育体育课的训练方案根据《军人体育锻炼标准考核规定》作为军事体育课的执行标准,对学员有序进行军事体育课密度与强度的训练,理解课程中的密度与运动负荷之间存在的关系,使学员的军事体育成绩达到最优化。学员对军事体育课密度与运动负荷的处理能力,会直接影响其军事体育技能的运用效果。

关键词  军事体育课  练习密度  练习强度

《军人体育锻炼标准考核规定》与《体育训练教材》在军队院校体育课程中全面贯穿执行。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对学员指导练习体育教学中的密度与强度,在提高学员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学员的体育水平[1]。经过积累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运用精确的训练方式对学员执行科学化训练,合理安排学员正确练习密度与强度,有效增强军人的个人体质,培养军人的军事水平,从而为部队增添战斗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达到我军新时代的建军指标,需要全方面提高军事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按照军事要求培养出跨世纪的文武双全的军人。为此,军事院校的相关领导应当共同商议,将密度与强度练习作为体育课的重要培训项目,并对学员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如果对学员的密度与强度练习没有进行科学合理地调整,就不利于提高学员的身体素质,达不到体育的指标要求,从而增加实现教学目标的困难度。因此,军事体育课密度与强度的练习引起国内外众多专家的高度重视。就以美军陆军体育培训为例,将练习密度、练习强度、练习时间以及训练方式四方面作为重要的训练环节,在我们军事部队可以概括为提高学员的肌肉耐力程度、对心肺功能的管理以及有效提高学员的个人体质几方面。通过借鉴外军院校的训练方式,与我军院校学员的练习水平相结合,根据目前军标制定的课目类别与实际应用的教材性质合理安排练习密度,其范围应该控制在40%~45%之间,训练密度的频繁程度会直接影响密度指标,而且与训练强度的时间有紧密的关系。我军院校根据学员的数量与场地训练器材的实际状况,利用40%~45%的密度值,在体育课程上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军事体育课程的练习强度是训练过程中的剧烈强度,对提高学员的运动能力发挥者关键性的作用。(运动时最高心率-安静时心率)×50%+安静时心率,是西德专家克莱斯认可的符合标准的练习强度。如果学员在接受训练时心率在175次.min-'时为最高心率,安静时心率为65次.min-I,这个学员最高的运动强度为(175-65)x50%+65=120次/min。以大学生为例,140次/min~150次/min可作为标准的训练强度,并代表了这种强度是有氧运动,心率在最高强度就是已经达到170~180次/min或是超出此数值时,代表已经进入无氧代谢运动。因此,在学员体育课程訓练中从理论上讲是可以出现170次/min以上的心率,有效提高学员的身体素质,但是这个心率不可以保持绝对长的时间,平均心率维持在140~150次/.min是学员在训练时的最佳心率。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的指标并没有在部队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落实,更没有在我们军队高等院校体育课中执行其规定的练习指标。经过调查数据显示,学员真正练习的时间不够充足,基本练习时间只保持在10min上下,但是体育课程的实际练习时间平均在20min左右,教员的备课认真程度、体育课程内容、学员人数的变化与场地器材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投弹障碍、短跑、5km越野以及器械体操都属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军事体育课目,在实际练习时间过程中大约保持在20~24min,120~130次/min左右是在基本部分练习中的平均心率,而平均心率只能维持在105~110次/min左右的运动包括军体拳、投弹、三级立定跳远以及单杆与双杠的练习。从目前这种情况来看,教材性质会在不同教学情况与条件的变化下使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要想提高学员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教材的准确内容,对体育课程的密度与强度进行合理安排,军队校院对此问题应当予以重视[2]。

二、合理安排和调整课的密度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军事体育课的准备工作之一,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体育教学的效果。练习密度的调整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项比较繁琐的体育工作。虚心接受教练员的正确指导、学员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反复练习、合理规划训练后的休息时间以及组织措施等都属于课的密度,通过这几方面合理安排时间与课程的时间比例。一般情况下,密度的大小与时间利用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密度越大说明合理运用时间的比例越大,就会有相对较好的课目组织效果。以上其中某一项活动的运用时间与全课程的时长比例,叫作此项活动的密度。课的密度同时又呈现多种模式,包括讲解中的练习密度、组织措施密度、示范密度等,由于体育课中各种活动的主体是受训者,因此,将练习密度作为课的重要密度。练习密度作为课的运动密度,军事院校要充分利用好上课的时间,对课的密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尤其要针对课的练习密度如何提高训练效果。结合体育院校开展的执行措施与积累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以下几点进行简单概述。

(一)理清教学思路

军事院校要想促进军事体育课的顺利发展,提升课的训练质量,首先要理清教学思路,教练员应当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将受训者的特点与本次课的训练项目相结合,对其进行合理规划,选择适合学员的训练方式,明确各项活动的训练分量,适当安排训练时间。

(二)在训练过程中实行“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教练员在对学员在训练过程中实行“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所谓“精讲”就是指教练员对动作要领的讲解要语言精简,且能够突出重点,在此基础上还应当明确出该动作的关键所在。“摆、留、收、穿、压、跟”这几个动作是在训练单杠五练习中需要做的关键动作,其中的动作要领就可以用这6个字进行简单概括。增加受训者的训练次数与训练时间,即是“多练”的意义所在。受训者要想加大练习密度,可以在训练过程中运用流水作业的等各种辅助方式来实现[3]。相反需要降低密度时,学员可以利用组织或是分解小组进行指导、做出正确示范,纠正自己错误的训练动作,对正确的动作进一步归纳,总结经验,使受训者在训练时有相对的休息时间。由此看出,并不是练习的密度越大训练出来的效果越好,训练密度过大,超出了受训者自身的承受力,反而对训练效果带来负面影响。从另一方面来讲,在体育课进行中除了学员的自主练习活动,军事院校的教练员应当随时纠正学员错误的训练动作,合理安排练习密度,有效提高军事体育课的训练效果。

(三)以理论知识为先导,提高军事体育教学的科学性

根据再现式教学存在的缺陷,现代军事体育课采取能动教学方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促进智力思维积极参与,快速形成动作技能是能动式教学的自身优势。此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员采纳科学原理指导的运动实践,使理论知识充分融入军体教学中,有利于学员易于理解动作要点,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四)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充分调动受训者的练习积极性

军事体育课在对学员训练过程中,对其严格要求,加强训练,培养受训者的自觉性,做到自觉遵守训练规律,教导学员注意团体精神,在训练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充分调动受训者的练习积极性[4]。

三、掌握好运动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机能水平与运动成绩在相对的条件下会同时得到提升,那么就要使受训者机体所能承担的负荷能力能够符合运动训练和日常生活的总负荷,才能够促进训练的正常发展。

(一)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

负荷量与负荷强度是运动负荷的重要组成因素,以反复练习的训练方式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训练刺激。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又在不同的方面展现出自身特点,两者之间在运动负荷中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呈现出相互依赖的模式。训练量增大,强度相对也会增大。反过来是同样的道理,有一定的强度练习,就会有相对的训练量。训练强度的大小是建立在训练量多少的基础上,强度得到提高的同时,为增加训练量创造了优势的条件,运动负荷逐渐提高的趋势离不开两者之间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为了使受训者的身体机能对长跑产生适应能力,可以展开5km越野训练,通过小强度训练大运动量的运动方式,使受训者的身体机能适应大运动量差生的刺激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受训者的身体素质。要想提高学员的运动成绩,在接受适应性训练的基础上,就要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减少运动量,有利于达到预定目标。

(二)掌握好运动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为了有效提高学员的机体能力,首先要在学员自身机体能够承担一定的运动量的基础上适量增加运动强度,提升训练水平,使受训者了解并符合各训练项目、训练方式以及训练强度。在这种条件下才能酌量减少运动量,以便让学员熟练掌握运动负荷与恢复的关系[5]。

(三)适宜的运动负荷和适时的恢复是训练适应的必要条件

运动负荷与恢复是适应训练过程的重要因素,会直接影响运动成绩的取得效果。因此,运动员需要具备适宜的运动负荷,有利于对训练活动产生相对的适应性。运动负荷对训练水平有决定性的效果,但是只有在身体机能恢复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新的负荷,应在运动员机体能力得到恢复与提高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负荷。

四、结语

经过以上所述,合理安排军事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两者在军事体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軍事体育课堂的主要组成因素。合理运用练习密度练习强度的自身优势,能够熟练掌握运动技术,有效提高技术水平。我院军事体育教学经过共同研讨,将两者合理运用到军事体育教学中,使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同时取得进步。

1.将军事体育课的密度作为军事体育教学的主要措施,在重要的位置上对军事体育课进行合理的安排,应用于整个教学过程。

2.运用正确的军事体育教学技术,按照运动训练的原则对受训者进行军事体育训练,全方面提高学员的身体素质。

3.在军事体育训练中,应当了解学员的训练情况,结合体育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的自身特点,采取相对有效的教学方式,适当管理学员的训练时间、训练内容,以及合理安排训练强度与训练密度。

参考文献:

[1]李钢.军事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问题[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S1):144-145.

[2]陈胜勇,陈南庆,侯怀林,曹斌.对军事体育课中运动负荷与课的密度的思考[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03):73-75.

[3]张聪.重庆市军队院校军事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6.

[4]侠文强.军校合训学员军政基础强化训练阶段体能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5]王晓飞.军校学员军政基础强化阶段体能训练现状分析与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