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教研 “三部曲”: 真、研、思
2022-07-12张海凤
张海凤
我们在构建和完善《在生活中体验,让生命成长》学前教育的课程中,深入实践,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园本教研模式。我们紧紧抓住问题导向,沿着“真、研、思”的基本路径,解决了“研什么、怎么研、如何用”三个问题。
一、“真”:抓住真问题,做有效的教研
园本教研活动中, 我们按照 “真、 小、 实” 的原则, 努力寻找教育活动过程中的真问题。因此,开展真实有效教研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准疑惑点、选出真问题、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
(一)“真” ——寻找真问题
幼儿园教研计划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一定是教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真问题,是教师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开学初,我园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老师们在保教工作中遇到的困惑, 结合访谈、观察等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提炼、梳理出三五个共性问题作为教研计划的重点内容,确定本学期的教研方向。
(二)“小”——聚焦教育活动中教师遇到的小问题
作为幼儿园内的研讨内容,我们主张研讨小问题,抓具体问题,依靠解决小问题来帮老师找到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例如 “在阅读区提供哪些材料,有利于提高大班孩子的前书写能力?”“晨间活动中投放哪些材料才能既解决孩子的混龄问题, 又体现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如何利用冰糕棒设计不同的玩法?” 这些“小”问题让老师摸得着、感触得到,能有效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 确保研讨的实效性。
(三)“实”——探寻并解决保教工作中的真实问题和实际问题
户外游戏“娃娃家”活动中做饭的锅放在砖头上, 老师提出:“这个砖头放在户外实在不安全,那么用什么材料来代替呢?”教师经过研讨,考虑从两个方面解决:一是可以在地面放个小轮胎,把锅放在上面;二是可以不用锅,可改用其他的相似材料来代替。共同研讨后,教师提出为幼儿提供积木、圆形的饼干盒,并提供树枝、木棍等代替铲子,很好地解决了问题。针对教育中的真实“小”问题开展研讨,帮助老师解决了实际问题。这样的教研活动老师积极性高,更好地提高了教研的实效性。
二、“研”:形式多样,做有质量的教研
教研始终要形式多样,不能只走形式;要注重过程,不能只走过场;要解决问题,不能假大空。
(一)借助视频, 再现问题
在园本教研中, 我园利用重放视频的方式,让老师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感受活动现场幼儿的游戏状态,从视频中发现问题,展开研讨。在开展 “建构区的支持策略”主题活动时,我们对孩子建构游戏进行了全程录制。教研过程中,老师说:“我感觉孩子们搭建的兴趣不高,幼儿为什么没有兴趣进行搭建游戏呢?”参加教研的老师们通过回放视频,发现了其中的问题:第一,孩子们的主题是搭建公园,而材料中积木品种、数量太少,不能满足孩子搭建复杂的亭子的需要;第二,建构区的孩子人数过多,也是材料不够充足的原因之一。大家发现问题后将问题反馈给班级教师,班级教师修改教研方案,把重点放在了建构区的材料投放上。视频案例回放的方式,让教师能够反复且更加细致地观察幼儿,从儿童视角出发,既解决了幼儿游戏中的材料问题,又提高了幼儿的游戏兴趣,促使幼儿游戏深度且合理地开展。
(二) 利用“思维导图”, 研讨问题
思维导图是英国的“记忆之父”托尼·博赞发明的,能展示人类思维的整体性。我们筛选出急需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组织教师围绕中心问题进行 “头脑风暴”, 画出问题的思维导图,由中心问题向外发散出其他问题,通过思维导图来呈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例如,教研活动选择了大家讨论最多的“户外角色游戏如何做到满足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这个问题。教研中,我们引导老师们通过画思维导图,找出各个班级户外游戏中如低结构材料少、层次不够、趣味性不强等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对户外游戏材料投放提出了一系列整改措施。研讨结束后,班级老师将研讨过的方案,在自己班级里进行实践,增加游戏材料,进行现场观摩,审视游戏材料的适宜性,观察材料投放是否推动幼儿的游戏能力提升等。结合现场观摩,教研组长再次研讨,找到问题,再次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三)聚焦问题 ,现场教研
我們教研组改变了“教研就得在会议室”举行的固定组织形式, 将教研场地转到班级游戏现场,亲身参与。在一个开放、愉快的教研氛围里,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如在《益智区基于材料投放有效性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老师被分成三组去观摩不同年龄段的游戏区域。班级老师介绍区域材料后,教研组老师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科学领域里的目标,在游戏中观察幼儿与同伴之间互动、交流、对材料是否有兴趣等情况。针对现场,教研组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1.提供了哪些材料?达成了哪些目标?2.对照目标,还有哪些薄弱之处?3.下个阶段,如何调整?结合观摩现场,大家各抒己见。大班老师说:“大班各班都投放了丰富的可操作性强的数学游戏材料,削弱了目的性,强化了趣味性。”研讨后,大班老师认为材料要及时更替,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她们将依据孩子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投放材料,并在数学区内多提供一些给孩子测量、计时的材料。中班老师认为:“目前中班的数学区材料问题为自然材料少、结构材料不足”。探讨之后,她们觉得区域内可以多增添自然废旧材料,如木片、树枝、鹅卵石,让孩子们在自由的探索中感知粗细、厚薄等概念。小班的老师说:“小班在数学区材料的投放上,老师们尽量做到种类少、数量多,接下来会增加一些可以丰富孩子空间感知的材料来给孩子们探索”。教研组在现场观察、倾听以及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后,结合《指南》进行分析,给出下个阶段的回应对策,使游戏教学活动能够持续深入开展。
三、“思”:运用案例成果,做有深度的教研
(一)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教师通过描述性的语言、录像、照片、文字记录等多种方式,记录幼儿的现场表现、师幼互动、教学过程,然后对整个活动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在园本教研中,老师通过案例分析梳理出主要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理念。老师通过有经验老师的分享,学习到成熟的教育方法、教育策略,把方法运用到教育实践中。老师们经常回看自己的教学活动、幼儿游戏等录像,找到教育过程中的“真问题”,和年级组的老师进行讨论与交流,在教研协作组的跟进指导下,提高个人的专业水平,同时提高教研团队的专业研讨能力。
(二)实践跟进
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是一次教研活动就能解决的,每次教研活动后,教师应将学习到的方法和策略,运用到实践教学活动当中去。业务园长、年级组长蹲点班级,对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或个别化研讨。
(三)循环提升
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应及时用于教育活动中,再就现场产生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梳理。如进行的“如何在游戏中有效地利用低结构材料” 的专题研讨结束后,教师们充分认识到低结构材料在游戏中的价值,积极开展对低结构材料的寻找工作。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以纸巾筒这一低结构材料为基础,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幼儿可利用纸巾筒开展垒高搭建、在纸巾筒上进行创意绘画、纸巾筒与麻绳相结合等活动,从多个角度发现低结构材料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再研讨、实践。教研组在“实践——研讨——再实践——再研讨”的循环过程中推进教研,帮助教师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园本教研活动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抛出问题和围绕问题进行现场观摩、分析思考、互动共研、归纳总结,最终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使教研活动得到有效开展,确保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