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城关区高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以A、B两所学校为例
2022-07-11洛桑更才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言和社会科学系
洛桑更才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言和社会科学系
格桑卓玛 拉萨市城关区第七幼儿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和增加学生的阅读面及阅读量,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并且在标准中对于课外阅读目标要求进行了量化,明确整个小学阶段累计145 万字。显而易见,课外阅读对于义务阶段教育的有效实施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拓展小学生知识面、发展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情操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研究西藏首府城市——拉萨两所具有代表性的高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探析解决对策,对于从整体上把握拉萨市五县两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助力提升拉萨市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供参考。
一、调研情况与数据分析
此次调查对象主要为拉萨市城关区A、B两所学校的400名五到六年级学生和30名任课教师与30名学生家长,调查时间跨度为2021年6月至8月。问卷主要围绕课外阅读态度、时间与数量、类型与方式、习惯与计划、其他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访谈主要围绕教师与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经济水平等方面展开。问卷通过进班形式发放,共发放400份,收回400份,有效问卷400份,有效率100%。
(一)从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和喜欢程度上看
态度通常表现为对某种行为的趋向或者规避、接受或者排斥等,它直接影响了人们是否原意去完成这种行为,具有行为引导的作用。对课外阅读的态度是否端正直接影响课外阅读的行为。“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是基于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知。“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很多小学生由于缺乏阅读兴趣,导致课外阅读量达不到预期效果”。[2]多数小学生都比较重视课外阅读,特别是城镇生源小学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更强。A 小学有32%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非常重要,远高于B 小学的20%。在喜欢程度上,城镇生源为主的A 小学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学生占了总数的71%,而农村生源为主的B小学小学生对课外阅读喜欢程度则占了总数的58%。
(二)从课外书本阅读的时间和数量上看
图1 数据对比(一)
根据教育部指定的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6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45 万字。[3]实际上,课外阅读的完成需要时间保障,西藏小学生放学后时间相对充裕。但尽管时间比较充沛,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西藏小学生的课外读物相对内地发达省市学生无论从种类还是数量上均较少。A 小学42%的学生能保证每天都半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B小学此比例只占36%,但B小学不定期进行课外阅读的比例要高于A小学。
(三)从课外阅读的类型与方式上看
由于小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价值观与世界观尚未形成,往往按照自己喜好选择课外读物。无论是城镇生源小学的代表A小学,还是农村生源小学的代表B小学,卡通漫画类书籍占了很大比例,其次是教辅材料类书籍。A 小学与B 小学对于文学故事类的书籍阅读均较少。在制定课外阅读计划上,经常做阅读计划的A 小学学生占大多数,B 小学不做计划的比A 小学的学生多出13%。在课外阅读习惯方面,有边读边写习惯的小学生占很少一部分,特别是A 小学的学生,写读后感的仅占15%,而这一点上B 小学学生要高出7%。
(四)从课外阅读动机和效益上看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无论是A小学还是B小学,主要阅读动机是为了应付考试,是来自于现行教育制度的压力,其中A小学的应试压力高于B小学,二者差距达到了5%。但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课外阅读能够带来不限于学业上的帮助,特别是45%的A小学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帮助。
图2 数据对比(二)
(五)从其他因素对课外阅读的影响上看
“西藏地区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4]小学生自身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对很多事情不具备判断力,思想观念正在形成阶段,教师与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笔者对A、B两所学校的30名任课教师和30 名家长进行访谈后得知绝大多数教师支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部分教师能够给予推荐和指导,反对课外阅读的教师微乎其微。有11%的A 小学教师不关注课外阅读,而B 小学的教师不关注或者反对的比例则为16%。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家庭阅读环境,尤其是家庭文化资源,对学生的阅读行为习惯有显著的影响”[5]对于A 小学来说,缺少氛围是影响课外阅读最大因素。对于B 小学来说,家庭经济条件成为了其最大制约因素。时间因素是影响最小的因素,“双减”政策的影响使各类学科辅导机构陆续关停,且学校在布置学生作业方面相比前几年有所减量,课外闲暇时间有所扩充。除此之外,无论是A 小学还是B 小学,阅读课外书的主要来源是自己购买,但是A 小学的图书馆利用率和家中藏书量要高于B 小学,A 小学学生更喜欢购买书籍,这一差距达到了9%。
二、现状成因分析
(一)小学生认知结构的局限
青少年认知发展并不是连续性的,需要经历一个过渡的阶段。在过渡的过程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选择更为重要,要选择能够促进儿童抽象发展的课外书。很多小学生喜欢课外看漫画书,但是由于图文并茂的漫画书大多浅显简述,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阶段,知识结构单一,其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需要具体内容支持,简单易懂与生动形象的漫画书虽然容易被小学生接受,但是却束缚住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利于小学生拓展知识结构。
(二)教师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要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发展。无论是校内教育还是课后学习,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即便有很多教师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对学生知识体系建构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中却很少能够对学生展开正确有效的指导。一是不少教师不够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认为小学生课外阅读属于语文学科的事情,应该由语文教师来指导与推荐。还有少数教师认为,课外阅读属于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话,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帮助,而且还会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二是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辅导。尽管拉萨市城关区小学教育发展水平总体上明显高于西藏其他地市的教育发展水平,但教师课内和课外任务一直比较重。访谈中发现,由于评聘、各类培训、各种材料上报等多重压力,使很多教师忙于应付各种表格和数据,导致缺少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辅导。三是很多教师忽视了对自身阅读素质的训练与拓展。教师自身素质限制了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教师本身的素养决定了其授课的广度与深度,很多教师没有接受过课外阅读相关培训,本身也不进行课外阅读,在教师给学生推荐的课外读取中,教师都不知道具体的内容是什么,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三)家长综合素养提升缓慢
在问卷调查与走访中发现,家庭因素是制约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来说,制约B学校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家庭阅读理念的缺乏,这也是导致A、B两所学校高年级学生在课外阅读能力上呈现差异的关键因素。由于B 学校学生的家长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于A学校,对学生课外阅读环境的创设和营造文化氛围的意识都稍显淡薄。加上经济条件有限,相比之下给学生购买课外书籍的频次要低于A 小学学生的家长,家中藏书也很少,因此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较好的阅读环境,学校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场所,离开学校缺少良好的阅读环境导致学生缺乏课外阅读兴趣。
(四)互联网发展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
城区小学生的生活条件要普遍高于农牧区小学生,A、B 两所学校虽学生生源不同,家庭条件有所差异,但都生活在城区,对电子产品、互联网、影视文化、听书软件等的接触要比偏远地区小学生要容易得多。互联网方便、快捷、形象、直接的特点使小学生们更愿意选择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认知,使课外阅读跳出了传统的衡量标准,具备更多的维度。
三、对策建议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虽然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一般选择在课后,但是教师却在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无论是选择课外读物,还是进行课外阅读活动,亦或是小学生课外阅读后的思想与感情的变化,都需要教师参与其中,发挥其主导作用,保证课外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笔者认为教师应通过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举办课外阅读活动等举措来发挥其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发挥学校的保障作用
学校要发挥其主阵地作用,将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举办各种阅读活动与提供阅读资源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尽管拉萨市城关区各学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阅览室,但是由于图书较少又缺乏管理,没能使效益实现最大化。“学校对图书阅览室建设的重视会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产生一种无形的、强大的影响力”。[6]学校应不断整合资源,持续投入经费为学生购买课外读物,给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阅读资源。增加学校的阅读资源不仅可以减轻大批进城务工家长的经济负担,又可以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图书的选择。除了购买图书,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图书量,例如号召学生将自己看过的书放在图书室,方便学生借阅;通过各种宣传鼓励社会人士向学校捐赠图书等。图书室除了配备专业人才进行图书管理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图书的借阅与保管工作中。
(三)发挥家庭的促进作用
调查发现,B学校很多学生的家长系进城务工人员,很多家庭对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够重视。由于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属于学校管理的盲区,需要家庭发挥作用与教师一起沟通配合,帮助孩子搞好课外阅读互动。“阅读兴趣作为学生的个体特征,在家庭环境和阅读能力中有重要的作用”。[7]家长们除了敦促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外,应起到示范作用,坚持抽出一部分时间陪孩子一起读书或利用周末、寒暑假等时间陪同孩子去图书馆或书店选书、看书,让孩子们沉浸在书的海洋中,给孩子们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
(四)合理开发互联网的辅育功能
随着互联网发展,新媒体同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的更加紧密,提供了一个与外界快速交流的平台。同传统阅读相比,新媒体阅读的内容更加丰富,信息传递速度更快捷,阅读过程中的互动性更强。据了解,越来越多的城关区高年级小学生开始趋向于借助手机、ipad、电脑等网络终端进行阅读浏览,新媒体成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辅助工具。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符合小学生好奇的心理,弥补了纸质阅读枯燥的不足,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然而手机、电视电脑、ipad 等设备的应用缺乏家长的引导、网络的监管、社会的管控,导致很多小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这就需要社会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和有效引导,在鼓励小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延伸阅读、为他们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的同时,要注重净化网络空间和加强管控,使小学生能够在正确的三观引领下合理安排时间拓展课外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社会有用之才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个体随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反之,小学生的个体活动也影响着社会环境。[8]在对A、B 两所学校400 学生和60 名教师与家长进行访谈后认为正视拉萨市城关区高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提升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单靠学生个人或者某个层面的力量都捉襟见肘,需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合力求变,才能早日实现突破和改观。归纳来讲:教师方面,要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课外读物、发挥教师的阅读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的思想意识,并为小学生提供每一阶段适合阅读的读物清单,使学生们能够正确选择适合自身认知阶段的读物;学校方面要把重视“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要定期举办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校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加学校的阅读资源、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家庭方面要发挥家庭的促进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社会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机制,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同时要做好净化网络空间、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健全和普及公共教育资源,引领人们使阅读成为一种风尚,用实际行动推进阅读型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