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
2022-07-11王磬杨瑞锋
王磬 杨瑞锋
[摘要]高校组织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主要是指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教育引领功能,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在对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开展情况的调研基础上,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的现实路径,提出聚焦“三个维度”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育人实践的深度、效度、广度。
[关键词]组织育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D267.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2)27-0056-03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其中指出高校党组织应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拓展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国各高校以此为行动指南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这正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具体实践。
高校组织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主要是指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教育引领功能,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这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三个关键问题的回应。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为江西省教育厅直属院校,学校创先争优,党建品牌凸显,现有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西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已具备“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基本条件。
一、基于问卷调研的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现状分析
(一)线上问卷调研情况概述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线上不记名问卷发放的形式,调查对象是我校在读学生及在岗教师。教师问卷调研主要涉及信息:授课教师个人教学基本信息、对于“课程思政”的基本认识情况、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具体路径与方法及育人效果的评估、监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等。学生版问卷设计主要涉及信息:授課班级学生基本信息、对于课堂中“课程思政”的接受程度和认可程度以及对于教师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总体评价与建议。
(二)教师版问卷的调研情况
1.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及接受方面
通过第4、5、6、7题可知,81.19%的教师赞成学校推动全面覆盖“课程思政”,71.56%的教师已经对如何实施“课程思政”有了一定了解,81.9%的教师认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者应该有机互融,互惠共赢,同等重要;同时,超过90%的教师都认为可以在所授课程中有效植入思政元素。
2.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作用发挥方面
通过第8、9、10题可知,90%的教师认为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启发作用较大,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专业课程中合理的思政教育对学生专业兴趣的促进较大,以及专业课程中合理的思政教育对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作用较大。
3.在实施“课程思政”遇到困难与需要和帮助方面
通过第11、13、14题可知,61.1%的教师认为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难度较小,基本能克服,教师授课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依次是:“思政元素”挖掘问题、“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入问题、学生接受问题、配套政策支持问题。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需要哪些帮助依次为:“课程思政”培训学习、思政教师专业指导、完善的绩效激励机制、经费支持。
4.在“思政元素”选择与教学方法方面
通过第15、16题可知,教师所授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的类型依次为:家国情怀、社会伦理道德、法律法治意识、科学探索精神和职业道德、哲学原理和思维方式、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其他。教师在教学选择融入的方法上选择依次为:案例穿插式融入、隐性渗透式融入、总结提炼式融入、专题嵌入式融入、讨论辨析式融入、讨论辩论式融入、其他。
5.在推进“课程思政”主要因素方面
通过第17、18、19题可知,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中影响“课程思政”实施的因素依次为:授课教师的人文思政素养、授课技巧、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学生的人文思政素养、学习技巧,其他。教师认为影响“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课程思政”培训与指导力度不够、教学任务繁重、管理层面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自身人文思政素养不够、其他。教师认为实施“课程思政”重点依次为:提高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学校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修订教学大纲和进行教学设计融入“思政元素”、教务处及院(部)实施督促推进、建立“课程思政”专业课考核评价机制、其他。
(三)对学生的调研情况
1.学生对于课堂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满意度方面
根据问卷的第4、5、6、题,可知96.5%的学生认为专业课堂教学上,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还融入了思政教育相关内容;59.6%的学生能够接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讲述为人处世道理;49.2%的学生对于蕴含“思政元素”的话题产生兴趣。
2.学生的思政意识形成和价值认同方面
根据问卷的第7、8题,学生课堂学习中关注与专业相关的兴趣点依次是时政新闻、国家大事、社会生活、高新技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的“思政元素”依次是:激发民族自豪感故事案例、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及时代要求、先进个人优秀事迹、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其他。
3.学生对教学方法和实施效果方面
根据问卷的第9题,对于在教学方法上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呈现“思政元素”学生希望依次是:视频、动画、课件、教师讲授、操作示范、其他。第10、11、12题,在教师授课对于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理想信念影响方面,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挖掘出来的课程内容背后的故事、事例以及体现出来的精神对个人道德品质有一定影响;45.84%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教学,在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关心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方面有较大影响;53.88%的学生认为学校专业课教师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等方面表现很好。
二、基于数据分析“课程思政”所呈现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课程思政”制度缺失,配套政策不够
由于学校层面迟迟未出台(修订)“课程思政”工作方案的文件、制度、办法,导致近两年时间在学校部门、教师层面对该项工作缺乏宏观上的指导,更加缺乏工作执行的原则依据和具体行动的指南。
(二)部门层面“课程思政”组织缺位,协作合力不够
学校党委在制度方面做好宏观顶层设计后,具体中观层面落实在于职能部门的推进力度,由于牵头职能部门不明确,加之各配合执行部门工作内容不清晰,存在认为“课程思政建设是牵头部门的事,是思政课教师的事”等误区理解,导致在工作推行过程中一定程度上造成“三不管”即“不愿管”“不会管”“不想管”的情况。学校二级教学院(部)对于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工作缓慢,尚未形成自上而下的“课程思政”垂直工作体系。
(三)课程层面“课程思政”数量有限,课程覆盖不够
从目前而言,我校已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0门,1门省级立项示范课,“课程思政”在全校课程覆盖率仅为15%。我校共开设高职专业38个,从专业覆盖角度看“课程思政”覆盖率仅为20.5%。从以上数据看,我校在“课程思政”的覆盖面上不管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远远达不到教育部文件要求,离“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工作目标相距甚远。
(四)教师层面“课程思政”动力不足,激励驱动不够
调研数据显示,已经在课堂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师仅占8%。一方面教师对于“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方式、方法还在学习摸索之中,另一方面重点在于学校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激励政策不够。
(五)学生层面“课程思政”接受度低,育人成效不明显
前期调研显示,学生对于“课程思政”概念认识不足,对于教师在专业课进行思政教育持中立态度,有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还是要以专业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利用课程育人的成效不明显。
三、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的路径
(一)维度一:“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的组织
聚焦模式构建的“关键领域”,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全方位育人。学校党委落实立德树人责任,牢牢把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加强党对“课程思政”工作的领导权。在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校级“课程思政”领导工作小组,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学校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在学校年度党政工作要点中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有保障、有激励。学校各党政职能部门牢固树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理念,立足部门业务职责,主动落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责任,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在部门所牵头的相关工作中自觉落实育人要求。学校各级基层党组织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更好地发挥院系党组织在“课程思政”实践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各院系基层党支部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列入党支部年度工作计划,把“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等列入支部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必学内容;支持协助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组织开展“课程思政”集体教研活动;积极探索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的新机制、新办法。
(二)维度二:“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的人员
聚焦模式构建的“关键少数”,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全员育人。抓住高职院校党员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校党委书记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学校层面“课程思政”工程的设计者,对于学校层面“课程思政”工作总揽全局加強整体部署后进行精准顶层设计。党支部书记是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的直接负责人,既是学校基层党组织育人的指挥员,又是学生思政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党支部书记带头,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等主题宣讲,持续动员、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列入年度党支部书记述党建内容。党员教师的双重身份决定其既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参与人,又是“课程思政”与“课程育人”功效的放大者。
(三)维度三:“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的流程
聚焦模式构建的“关键环节”多维度助力高职院校全过程育人。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采用六步创新工作法实施“党建+课程思政”育人实践,即“学、研、试、挖、标、固”。“学”指的是党员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能够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规律,提升党员教师的课堂育人意识、掌握“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具备一定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研”指的是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开展大调研、大研论,针对所在支部院系师生组织思政教育成效大调研,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将支部党建与“课程思政”的思政目标统一;“试”指的是党支部动员党员教师积极探索建设“课程思政”试点课程(案例),大胆尝试“课程思政”教学新方法、新模式,摸索育人有益的经验;“挖”指的是建立党员教师“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机制,从“四史”学习、党史学习教育指定学习读本中挖掘“思政元素”,有效植入党员教师所授课程中,最终实现党建成果转化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标”指的是在党建引领下党员教师努力打造校级示范课程、教学案例,逐步在教师党员中形成年龄、专业、学历结构合理的“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进而丰富“课程思政”育人有效载体,发挥课程育人标杆效应;“固”指的是党支部将党建工作经验与“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相互融通,总结组织育人规律,形成固化成果总结典型案例,并以此为基础申报与培育各类型高校党建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四、结语
通过对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现状现实考察,指出利用“党建+课程思政”模式提升育人效果的迫切需求,并有效探索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既可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又可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拓展新载体、新途径,有力推动高职院校基层党建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最后也能发挥党员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完善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找到现实落脚点。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EB/OL].(2021-04-22)[2022-03-27].http://www.gov.cn/xinwen/2021-04/22/content_5601428.htm.
[2]邱伟光.论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定与实施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8(8):62-65.
[3]陈海舰.高校“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J].船舶职业教育,2021(3):9-12.
[4]冯大同,于瑾.“党建+课程思政”的四维进路[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7):42-44.
[5]宋之帅,高鑫雨,汤雪银,等.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探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2):13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