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幕中的思政: 主旋律电影助力高校思政课程的困境与突围

2022-07-11付金辉

电影评介 2022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付金辉

在立德树人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全新的实践形态与开展模式。主旋律电影作为具有政治性、教育性与艺术性的特殊影视作品,渗透着丰富的四史教育、价值观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是有效宣传和推广党和国家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同时,作为以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影视作品,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之间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与联系性。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将主旋律电影作为辅助资源,从而用于揭示思想政治理论的本质、内涵、历史与传承价值,并由此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与精神风貌,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意图。

一、主旋律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融合困境

主旋律电影蕴涵着丰富的可作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已意识到主旋律电影对思政课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尝试过程中却存在融合意识不强、融合水平不足和接受程度较低等现实困境。

(一)融合意识不强

随着信息化教学持续建设,现代高校已基本普及多媒体设备,这也为教师教学中使用主旋律电影载体奠定了技术基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融合意识不强的问题。一方面,高校本身并未意识到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未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纲建设、教学设计中融入,也没有建立科学的融合机制与教学规范。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主旋律电影的运用意识也比较缺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资源大多以课外素材、教学案例为主,即使使用多媒体设备,也很少将主旋律电影作为教学载体;即使部分教师融入了主旋律电影,但也缺乏系统化的指导规范与效果分析,并未形成长远发展的教学规划,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与随机效果。

(二)融合水平不高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主旋律电影的前提在于让学生能够接受主旋律电影,并能从中生成正确的理解和感悟,进而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但学生对于主旋律电影的理解与其自身的理解水平、文化认知以及审美能力有关。为了有效落实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师还需采用符合学生理解能力与水平的融合方法。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内涵理解与解读鉴赏能力不足,缺乏系统性的学习活动,在融合过程中只能展现主旋律电影的外在形态,却无法深挖其内在价值和思想根源,使其实际应用效果大打折扣。

(三)接受程度较低

随着互联网与全球化发展,外来文化与中西观念的冲突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建设与价值观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逐步统一、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阶段,这就使得外来糟粕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在看待问题时更容易偏激、武断等。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外国电影的宣传,当代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观念也发生了较大转变;而对主旋律电影缺乏关注与了解,仍保持固有印象与主观认知,未能正确看待主旋律电影展现出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教育功能,因此在学习中对主旋律电影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但随着《湄公河行动》《战狼》《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父辈》《长津湖》等优秀主旋律电影作品的出现,学生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断好转,这也是教师运用主旋律电影辅助教学的重要契机。

二、主旋律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逻辑

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集教育性、思想性、政治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特殊文艺形式,在传播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家国情怀,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

(一)交互的教育功能

主旋律电影之所以能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中,主要在于其本身与思想政治课程之间具有交互性的教育功能。当代主旋律电影展现出丰富且广泛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其一,其作为电影形式,具有艺术作品性质,能够促进学生陶冶情操、深化涵养、扩展知识。其二,其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与政治觉悟引领功能,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基础,达到提高政治修养、建立国家观念、强化民族精神、提升爱国情怀、落实文化自信、升华道德品质的目的。[1]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培育目标与主旋律电影的宣传价值具有相似性,并且同样在学生个体与社会整体两方面展现出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主旋律电影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呈现出更高的适配性与相互影响作用。教师可以借助其本身的教育功能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的重要载体。

(二)一致的根本目的

主旋律电影的根本目标在于推广和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进而实现对民众的思想教育引导,包括正确的价值观、优秀社会主义文化、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良好社会风气和四史教育等;以此潜移默化地转变人民群众的思想态度,达成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建设、为祖国复兴的宏大理想与终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同样表现出综合化与体系结构性质,其一方面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理解、塑造正确的三观与品格为目的;另一方面以规范学生意识形态与行为,激励学生建立为祖国复兴奋斗的理想为目的。[2]由此可以发现,主旋律电影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其根本目的方面具有一致性,因而可以达到相互辅助与教育运用的良好效果。

(三)统一的教育内容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与电影行业的飞速发展,主旋律电影的题材与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不仅在艺术层面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其表现的精神基调不断扩展,爱国主义、道德规范、革命精神等都成为主旋律电影着重弘扬的重要内容,同时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渗透的关键思想。比如《南京!南京》《长津湖》等电影作品,通过讲述并还原历史真相,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与家国情怀,从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在《建国大业》《建军大业》《建党伟业》三部曲中,通过用镜头语言展现建党、建国、建军的过程与艰难,落实了四史教育,并让人们感慨革命先辈的远大理想与伟大情怀。在《烈火英雄》《中国机长》等影片中,则书写了不同行业中为国为民牺牲自我的平凡英雄,塑造了优秀的行业模范代表。在《焦裕祿》《任长霞》等电影中,又充分展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代表,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与模范。这些影片中展现的教育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运用效果。

三、主旋律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策略

主旋律电影作为特殊的文艺形式,承载着党和国家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使命,只有不断完善主旋律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相关机制,并搭建多元平台,强化融合活力,才能切实发挥主旋律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作用。

(一)关注顶层设计,优化融合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在新时代背景下,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联系性与适配性也越来越强。对于高校而言,要优先解决融合意识不足的态度问题,将主旋律电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关键要素,通过顶层设计,转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划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习惯,并形成有效推进主旋律电影入课堂的载体规范与保障制度。

其一,高校应明确主旋律电影的应用规范,通过具体实施方案规范教师运用主旋律电影的基本流程,通过建立监督考核制度以保证主旋律电影的应用落实,通过效果反馈与评价机制总结教师实际应用的成效,并由此提出整改与优化方案,进而实现主旋律电影的教学应用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建设。[4]其二,高校还应建立校园主旋律电影推广中心,由党委宣传部或学校宣传部作为直接领导,由专业宣传工作者与学生志愿者组成。一方面,该推广中心应为学生建立主旋律电影作品库,学生登录校园网即可观看、交流与分享;另一方面,还应建立主旋律电影资源库,由宣传工作者从政治、道德、艺术等多层面解读主旋律电影作品,通过剪辑的方式进行优化处理,将其解读内容制作为符合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案例或媒体情境等教学资源,以供教师选择应用。其三,高校还应建立教师培训制度,通过主旋律电影教学应用培训、教案大赛、公开课、专家讲座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主旋律应用意识与水平。

(二)构建多元平台,提升融合效果

主旋律电影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从核心主题、故事情节、背景音乐、镜头观感、色彩构图到人物形象、意识形态与思想价值,都表现出优秀影视作品应有的品质,并能够为不同群体带来视听盛宴。因此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针对主旋律电影融合水平不足的问题,学校与教师应建立多元化平台,以提升其融合的效果。

第一,课堂融合是主旋律电影应用的主渠道,尤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大量理论知识与概念具有特定历史与文化背景,学生在理解时容易出现隔阂与障碍,而教师便可以运用主旋律电影制作教学案例或构建历史情境,让学生更直观地投入情感,并生成深厚的理解与体验。[5]第二,高校还应为学生开辟以主旋律电影为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可以利用重要的时间节点开展主旋律电影赏析活动,比如国庆节、建军节、建党节、国防教育月、雷锋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等,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观影活动,并通过征文活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后感,实现主旋律电影的深层教育效果。第三,高校还可以建立以主旋律电影为核心教育内容的学生社团。可以建立电影解读研讨小组,以热爱电影艺术的学生组建,并针对主旋律电影展现的历史情境、文化背景、精神内核等进行解读,通过图文专栏、电影解读或科普视频等方式,由微博、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发布,既锻炼了学生能力,又普及了主旋律电影展现的历史背景与内核精神,更符合当代学生的喜好。又如在话剧社团,学生还可以将主旋律电影改编为话剧节目进行演出,通过另一种文艺形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宣传。

(三)开发自主意识,强化融合活力

关于学生对主旋律电影接受程度较低的问题,高校与教师应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提升教育融合的活力。第一,随着主旋律电影制作的精良化发展,大部分学生在观看近两年的优秀主旋律电影后,基本能转变自己,对主旋律电影的固有态度有所改观。因此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主旋律电影观摩活动,并在观摩活动后开展电影研讨沙龙、电影剪辑二创、电影话题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逐步深入和实践参与的过程中,意识到主旋律电影独有的魅力与特色,并从中受到思想启发与政治引导。第二,从教师层面来说,则要提高主旋律电影的融合适配效果。一方面要保证主旋律电影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之间具有直接联系。比如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可以利用《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等影片,展现我国当前的国家力量与国之重器,以此提高学生对国家的认可。另一方面要保证电影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基调,比如在引导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时,就可以利用《长津湖》等电影,既能展现真实的战斗经过,又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可以满足学生的观影需求,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四、主旋律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实践

随着主旋律电影的呈现形式日益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断多样化。对主旋律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研究,不应仅停留在理论上,更应在实践中有所突破,发挥主旋律电影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最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用主旋律电影培养学生的政治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6]政治修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首要内容,教师应通过展现新中国的成立路程与发展道路,强化学生的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态度与积极的政治觉悟,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与指挥,并积极投身到党与国家的建设事业中。对此,教师即可发挥主旋律电影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观赏影片的方式,了解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战略,建设正确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主旋律电影落实四史教育。比如通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三部曲,为学生再现宏大的战争场面与历史事件,从而为学生揭开党与国家艰难前行的革命道路,并由此对照由苦难走向辉煌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绪。又比如《大转折》《大决战》《大进军》等影片,以更加真实的画面展现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的豪迈勇气与革命信念。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主旋律电影落实党性教育。比如《周恩来》《焦裕禄》《董存瑞》《邓稼先》等电影作品,直接再现了国家重要领导人、模范英雄人物、先进党员代表人物的真實经历。并由此让学生感受前辈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树立为国奉献、忠于国家与人民的高洁品质,自觉向先辈、伟人与英雄学习,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不断向成为党员、成为优秀党员而努力迈进。

(二)用主旋律电影塑造学生的民族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7]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主旋律电影也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与宣传作用,其通过传承与展现历史,记录与反馈现实的方式,让人们对照了解历史的变迁过程与社会发展阶段,透过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呈现效果,诉说中华儿女的成长历程。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主旋律电影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

第一,教师可以运用红色电影展现党领导下中华儿女共同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画面,比如《红色娘子军》《南征北战》《白毛女》《暴风骤雨》等老电影,就充分展现了我国军民一心抗争与革命经历。这是我国民族意识形成的重要基调,也是学生建立民族意识的认知基础。第二,教师可以利用电影展现我国不同地区人民的共同发展历史,让学生看到党与国家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民的支持与引导。比如在《黄土地》《生活的颤音》等影片中,就充分展现了我国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与发展历史,并进一步展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重要影响。第三,教师还可以利用主旋律电影夯实学生的国家主体认同感与民族自信心。比如在《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惊天动地》抗洪救灾三部曲中,展现了灾难面前中华儿女团结一心的民族意识。又比如在《战狼》《红海行动》《烈火英雄》中,展现了近年来我国国家力量的强大所带来的民族自信心,由此可以让学生塑造正确积极的民族意识,并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三)用主旋律电影深化学生的精神品质

思想意识教育是主旋律电影长盛不衰,并能够持续散发生命力的核心因素。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主旋律电影,其都以国家意识、民族精神、核心价值、文化传统、时代精神为主题,以此解释党的基本理论与路线方针,宣传与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革命精神,由此达到引领思想内涵建设的效果,实现对国家、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的正确导向。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还可以借助主旋律电影深化学生的精神品质。

第一,教师可以利用主旋律电影让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政治历史。比如在《周恩来万隆之行》中,通过电影记录的方式再现了周总理突破层层困境成功与28个亚非国家在万隆会面的历史过程。透过电影镜头的周总理人物形象描绘,可以让学生见识到周总理的儒雅风度与外交智慧,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发展道路的艰难历程,从而端正学生的历史态度与政治思想。第二,教师可以通过主旋律电影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在《可可西里》这部影片中,其记录呈现了记者与巡山队员共同保护珍稀动物与自然环境的故事,而电影中讲述的故事与拍摄的藏区美景,可以让学生转变思维,建立正确的情感、责任与生命意识,并意识到环境保护与自然动物保护的重要意义。第三,教师还可以利用主旋律电影激发学生的真挚情感与爱国热情。比如在《长津湖》中,人民志愿军一幕幕的战斗场景可以让当代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并从内心感激先辈们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和平与幸福生活。

(四)用主旋律电影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

审美能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主旋律电影表现出的艺术价值显然能够作为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主旋律电影与一般电影艺术具有同样的艺术追求,无论是时空场景的创设、光影的设计与切换,还是背景音乐的衬托与服化道的设计,都展现出电影艺术应有的水平和欣赏价值,并为故事情节表达、现实情感抒发提供了内核动力。教师不仅可以发挥主旋律电影的教育性,实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辅助教学,而且还能让学生通過感受影片中的美,达到艺术修养与审美视野的拓展效果,对学生的心灵与品格进行艺术净化。比如在《建党伟业》的最后,导演用艺术化设计的长镜头作为结尾,定格在嘉兴南湖船上,不仅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烘托效果,还给观众带来了限的憧憬与猜想。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运用主旋律电影辅助教学展现出重要的价值与作用。教师应深度挖掘主旋律电影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结合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诉求进行课程设计与教案优化,以此升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让学生在电影作品赏析中塑造正确的观念与人格,提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从而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杨峻岭,武淑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调查与分析——基于北京市部分高校调研数据[ J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8(04):70-87.

[2]张云德,丁丽.以五四精神涵养时代新人的价值与机制探索[ J ].理论导刊,2019(09):103-108.

[3]习近平总书记谈高校思政: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7-03-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7nztzl/2017_zt11/17zt11_xjpjysx/201710/t20171016_316349.html.

[4]张培卫.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索[ 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04):24-30.

[5]吴少伟,吕培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探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1):93-95.

[6]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20-09-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6872193501327662&wfr=spider&for=pc.

[7]李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发展和创新[ 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1-26.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