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作者身份与学术影响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2022-07-11杜彦辰张煜浠

公关世界 2022年11期

杜彦辰 张煜浠

摘要:近年来“五唯”充斥高校人才评价中,职称、学位可作为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表征的观念根深蒂固。本文利用D大学人文社科类学院的全体教师进行实证分析作者身份与学术影响力的关系。研究发现二者并无显著关系,这对我国高校的人才评价机制的改善有着一定意义上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学术影响力,作者身份,人才评价机制

一、引言

长期以来,在我国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中存在着论文看数量、发表看级别、帽子看称号的不正之风,可以说是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这“五唯”渗透到高校教师评价的各个方面。在这种“五唯”风气盛行的环境下,人才评价机制暴露出问题,过于注重身份而导致教师间的分化严重,导致有能力却没有相应头衔的教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会使有所成就的教师驻足不前但仍凭借其已有的身份收获成就,而对青年教师激励不足,其学术热情在很大程度上被遏制。“五唯”这一评价体系中的顽瘴固疾导致高校人才的开发与利用不足,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2018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同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各有关高校做出“破五唯”的举措。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引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涉及改革教师评价、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改革用人评价的要求。

由上述背景所引出的一个重要问题:作者的身份与其学术影响力的关系。作者身份是否与其学术影响力有关系,若是有,作者身份又是如何影响学术影响力的。关于此项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高校人才评价制度的僵化,促进高校人才评价机制的完善,对于高校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促进作用。

二、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本文以D大学人文社科类学院的全体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调查的方法利用stata软件进行实证分析。

作者身份信息获取:登陆D大学人文社科类学院官网,在师资队伍中获取教师信息,将其基本信息补充到Excel工作表中,其中未明确标注的信息以空白代替。

文献检索:登陆CNKI数据库,利用高级检索功能,输入作者名称并且后面工作单位均附D大学,检索单篇最高被引量。

根据研究目的,排除了无作者性别、学历、职称以及论文发表的数据,样本量共计355个。

2.变量与测量

因变量。对于学术影响力,实际的学术评价工作中往往采用“被引频次”作为测度指标。本文选取单篇最高被引量作为因变量。

自变量。关于作者身份不少学报认为高职称、高学历、基金资助课题项目的成果以及就职于著名大学或国家权威性专业研究机构的作者文章,其学术质量必然高。本文自变量选取作者的职称与学位,其中学位为最高学位。

三、实证分析

本文从两个维度(职称、学位)研究作者身份与学术影响力的关系,得出结论:职称和学位的交互效应对学术影响力无显著影响。

由表1可知,在职称和学位的交互影响下,与学术影响力没有关系。

一个作者的身上具有职称和学位双重标签,在职称和学位的交互影响下,不同作者的学术影响力无显著差异。说明了我国长期以来高校人才评价方式存在着一定不合理的地方。

四、讨论

高校人才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发展的方向,在诸多研究中发现了现存的“五唯”高校人才评价体系对于教师的发展存在阻碍的作用。

人才的评价机制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公平完善的人才考核与评价机制,才能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活力,促进高校的职能完善与发展。

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发现不同的作者身份与学术影响力并没有显著关系。因此,作者的职称和学位并不是能力的表征,人才评价机制中的能力考核不应仅依职称、学位而定。虽然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职称对学术影响力有促进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职称受时间的影响,而且人是一个综合性复杂群体,在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下其作用很难发挥。

由于学术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受時间的影响,因此人才评价机制除了能力考核外还应设置态度考核,“五唯”的评价方式完全忽略了这一点,学术能力强,科研成果多,但这并不能作为单纯评价一个高校教师的方式,“五唯”的评价方式过于绝对与数量化,高校教师不仅是科研主体,更是授课主体。如果仅从“五唯”出发,会造成高校教师单纯追求学术成果数量,偏离科研的轨道;也会造成高校教师将科研与教学对立起来,违背教育的初心,不愿从事教书育人这一根本任务。高校教师的人才评价体系也应注重其授课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态度的评价在一定意义上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热情,此项考核关注的不是职称的高低和奖项的多少,塑造清明的学术生态,可以激发青年教师的活力与创造力,营造积极进取的高校氛围。

参考文献:

[1] 陈悦,宋超,周京生,等.文献计量学视角下的论文被引频次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杂志, 2019,38 (4):96-104.

[2] 邱均平,曾倩.国际合作是否能提高科研影响力———以计算机科学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 36(10):1-5.

[3] Gl nzel W.Seven myths in bibliometrics about facts and fiction in quantitative science studies[J] .Collnet Journal of Scientometrics &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8,2(1) : 9-17.

[4] Didegah F,Thelwall M.Determinants of research citation impact in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2013, 64(5):1055-1064.

[5] Wang M,Yu G,An S,et al.Discovery of factors influencing cita- tion impact based on a soft fuzzy rough set model[J]. Sciento- metrics,2012,93(3) : 635-644.

[6] Finardi U.Correlation between journal impact factor and citation performance: An experimental study[J].Journal of Informetrics, 2013, 7(2) : 357-370.

[7]孟璀,吴培群. 论文学术影响力指标优化的实证分析[J].统计观察. 1002-6487(2018)12-0111-03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责任编辑:姜秀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