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转型促进辽宁省制造业产品质量提升

2022-07-11郁培丽陈桂云王臻佳

辽宁经济 2022年5期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产品质量

郁培丽 陈桂云 王臻佳

〔内容提要〕辽宁制造业产品质量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以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产品质量提升潜力较大,以制造业产品质量提升助推制造业创新能力飞跃是辽宁省“质量强省”战略的重点。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 产品质量 质量强省

注:本文受2017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东北地区创新创业与民营经济振兴举措研究(项目编号:N162410003-5)”资助。

数字技术颠覆全球产业链,疫情加快全球产业链重塑,中国适时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明确我国产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继《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之后编制《质量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0)》。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2017]24》发布,特别是党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求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监管,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质量基础。利用数字技术新一轮科技革命机会窗口,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建设质量强省,加快产业技术追赶,促进辽宁省“经济结构变迁”。在此背景下,辽宁省“十四五”时期全力打造数字辽宁,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产品质量提升。

近年来,辽宁严守质量安全阵地,构筑坚实稳定的质量支撑体系,近三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分别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85、3.59及2.23个百分点,产品质量保持高位运行的良好态势。在实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放大辽宁省制造业优势,仍面临严峻挑战。根据《辽宁省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调查分析报告(2019)》,2019年辽宁省产品质量合格率测算值为96.09%,较2018年的97.52%下降1.43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82.25%)、服装制造(88.65%)、通用设备(89.33%)、橡胶塑料(89.93%)、化学纤维(95.39%)等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较上年分别下降了15.83、10.27、6.05、2.71、5.90和4.61个百分点。2019年,辽宁省抽查了38种1544批次工业生产资料产品,抽查合格率为92.9%,较2018年降低了4.8个百分点。2019年度辽宁省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为86.13,较2018年度提升0.16个百分点,较全国平均水平(84.75)高出1.38点。2019年辽宁省长质量奖评选出金奖获奖企业3家,银奖获奖企业7家,全部为制造业企业。其中民营企业占比30%,传统制造业占比90%,仅1家企业是新兴数字科技产业(见表1)。

总体上看,辽宁制造业产品质量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以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产品质量提升潜力较大,以制造业产品质量提升助推制造业创新能力实现大的飞跃是辽宁省质量强省战略重点。

辽宁质量强省战略实施成效评价研究发现,辽宁省绝大部分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理念与方法,仍停留在传统质量管理实践探索阶段,总体呈现以质量控制为主导的质量管理。中小企业多进行以质量检验为特征的质量控制,处于被动“符合性”质量管理阶段。多数大中企业实施以统计检验为特征的质量控制,能够进行预防性的生产过程控制质量管理。少数产业链头部企业实施较为先进的以全面质量管理为特征的质量控制,实现贯穿于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实现的全过程、全员、全攻全守型质量管理,而借助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开展产业质量创新的行动十分薄弱。

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逐步认识到产品设计质量创新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开展质量管理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探索,质量功能展开(QFD)、解决创造性问题的TRIZ创新方法以及田口方法等相继应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合理有效地利用它们实现产品质量的源流管理,从而使企业不断开发和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价格低、质量好和有创新的产品,质量创新概念兴起。质量创新是指企业的集体学习能力和集体知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及如何将多种技术、市场趋势和开发活动相结合的知识。由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目的最终要体现在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之上,所以质量创新是当前辽宁省制造型企业创新的核心内容。

质量管理与创新呈正相关,有助于运营和市场绩效,使企业具有竞争力。特别是制造型企业必须关注从产品营销、市场需求到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准备、采购、生产制造、设备维护与保养、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产品形成全过程的质量创新。随着数字技术整合、重塑产业链发展,产业上下游多主体特别是用户参与产业生态,全面质量管理、全员质量管理研究日益转向产业生态层面,质量创新被提升到关乎企业生存的高度,质量创新成为产业整合创新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并且,质量创新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辽宁制造业企业用户效能、用户体验、用户价值等。

进入21世纪,质量创新日益借助信息技術、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响应产业发展新环境,特别强调用户参与质量创新,质量管理的价值及其在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更加受到重视,全球领先的制造企业对质量、成本和流程的控制逐渐减少,更多转向了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六西格码、精益经营和创新等,质量、技术发展和创新等因素对制造业的竞争力具有日益强烈而持续的影响。实现质量管理向质量创新升级,是辽宁制造业产品质量效益、质量竞争力、质量创新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工业革命、产业革命的主要内在驱动力,也是辽宁省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基础是企业数字化。数字化的本质特征是使世界具有了可计算性,把可计算特征纳入制造过程当中,突破了制造业物理世界的算力约束、空间约束以及时间约束,可实现精准、实时、并行质量控制。从业务视角、经营者视角、用户视角来定义数字化转型为:“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经营者将其经营领域内的价值创造(含用户体验提升、商业模式创新、业务增长、组织/流程效率提升、风险控制加强等)核心诉求,诉诸新一代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从而提升其竞争力和实现业务成功的科学、系统化工程。”强调了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本质是业务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价值创造以及长期系统科学的工程。为辽宁省制造业企业确立全新的数字化质量效益型经营模式指明了方向。

做好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部署、战术落地以及数字化驱动这三项科学、系统、长期的工程性工作,对于辽宁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创新质量效益型商业模式十分关键。战略部署上,要秉承“业务导向、价值导向、用户导向、良性发展、适度超前”五原则,承接和拟定基于企业发展、业务战略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其中,业务和价值导向是一切数字化转型的根本出发点。战术落地,建议着重依据“3—1—1”的行动框架推进。“3”是指业务数字化、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文化和组织三大方面,其中业务数字化又包括营销、研发、生产、服务、供应链、风控、运营7大方向;两个“1”是指数字化创新和数字化生态。企业数字化转型失败率高达80%。数字化转型的成败关键因素是违背了业务和价值导向这两个根本出发点,搞运动式、“快餐式变革”,大搞技术平台建设,科技业务两张皮。失败的原因还在于企业没有弄清楚衡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标准。革新出新的营销模式、商业模式、质量效益模式,是辽宁省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目标。

创新质量效益型商业模式是辽宁省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重要切入点。辽宁省制造业产业基础雄厚,有明显技术优势,处于亟待解决产业知识转化为市场知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制造效益转化为质量效益的重要战略转折期。同时,辽宁制造业企业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处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业务发展升级、培育产业核心领导者的重要历史关口。从辽宁制造型企业组织能力、水平以及企业的经营情况等综合来看,数字化转型催生质量效益型商业模式是当前辽宁省制造业企业经营的阶段性重要战略行动。

数字化转型创新质量效益型商业模式,是一个复杂的产业创新演进过程,审慎地看待和分析企业文化、组织、人员、制造系统以及转型风险十分必要。与此同时,数字化转型助推质量效益型商业模式实施的远景规划、产业链协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问题,均应以业务运营和数字化技术的综合视野来加以判断,并进一步需要明确优先级问题是什么,问题解决的代价和预期收益等。围绕质量、创新、发展深化数字型改革是辽宁省制造业升级必然趋势,企业需要重视并驾驭数字技术的三项关键主题工作,面向数字化转型的“新科技、新安全、新生态”。

辽宁制造业有一定体量优势,历经几十年持续改革以及东北振兴创新发展,具有较好的制造韧性。应借助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新契机,深度融入全国制造网络体系,构建以辽宁制造业头部企业为核心焦点主体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促进辽宁省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多主体共生互动、利益关联、价值共创的产业生态。应以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整合企业业务流程与产业链生态,形成企业经营体系智能化闭环,重构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可度量、可追溯、可预测、可复制等为特征的全新经营体系,重塑制造业企业经营价值目标、经营理念、利润来源、成本结构、伙伴关系、核心资源等,提升辽宁省制造企业产品质量、经营质量、质量市场竞争力。

辽宁省部分制造业头部企业已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超级节点”。但是,这些公众没有感知的供应“链”,它们在哪里?借助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及其核心焦点企业的视角,才能进一步明确产业链核心企业。在此基础上,以企业数字化转型助推产业链中小企业与核心焦点企业交织融合,提升辽宁省制造业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不断深化产业链核心焦点企业的供应链联系层级与网络链路,更多地带动辽宁省产业主体生力军,培育辽宁省独有的供应商,带动成千上万家产业主体参与其中,进行产业价值共创。做出一定成效,吸引更多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落户辽宁省。这对于辽宁省制造业产业生态的维护,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构建辽宁省制造业产业新生态,融合各界优势,合力创新,领先发展,以先赢带动共赢。建立数字化转型的常识性思维,规避误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更精准、更高效的资源配置,提升组织对于客户要求和外界变化的响应能力,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客户,构建更健康的商业生態,并实现产业生态系统企业质量协同创新。以产业领导者质量价值为导引,使产业生态核心焦点企业成为行业性和社会化质量标准管理者,形成全新产业质量创新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中小企业,应广泛链接质量标准、质量要求、质量技术,成为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专业化合作伙伴,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努力发展成为产业生态细分市场隐形冠军企业。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数字化转型产品质量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抓好质量是农机企业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产品质量与品牌关联度分析
抽样检验质量分析对提升产品质量的作用研究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我国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从微信公众号看纸媒数字化转型
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
CeBIT 2015
产品质量调查——原载美国“安迪·辛格漫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