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2022-07-11吴婧睿
吴婧睿
摘 要:随着新时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媒体应运而生,在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基于此,以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让思政教育工作活起来、提升时代新引力为目标,文章积极讨论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对学生传统思政工作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提出几点使用信息技术支持的必要性,重点讨论创新方法,旨在实现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现代化与信息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5-0181-04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思政教育中新媒体的使用层出不穷,为思政工作带来挑战与机遇。新媒体的使用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较大,如何将传统思政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新问题。作为高知识群体聚集的高等院校,要多思考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思政工作,加强信息技术在思政工作中功能的研究,促进高校思政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传统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形式的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
传统高校的思政工作形式,是人与人直接面对面式沟通,以课堂、会议、讲座与报告等形式为主要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政知识的宣传教育与引导。在传统的思政工作中,教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沟通,能够清楚感受到学生的心理动向、思想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应与状态等变化,采取更加适合的方式因材施教,以有感染力的语言和有温度的形式对待学生,提升思政工作质量。所以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方式目前仍是高校建设的主流基调。
(二)劣势
传统思政工作方式中,存在着许多的弊端,例如:“灌输式”“你说我听”等形式,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弊端渐显。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采用面对面交互式沟通交流,但在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存在时间、空间距离的情况下,无法实现面对面沟通交流,这将会大大降低思政工作的时效性。传统的展板与公告栏等形式在新媒体时代缺乏及时性,会降低其宣传功能,这种存在着静态性、时空局限性的传统宣传教育方式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下、跨时空的灵活多样的多媒体形式相比,天壤悬隔。因此,传统的教育方式,尽管优势尽显,但在科技发展速度飞升的今天,却存在着很多不可避免的劣势。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创新
(一)高校思政工作中应当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和表达信息,是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基础表达形式之一。以中央31号文件为例,该文件强调,高校要重视“互联网+思政”工作载体的建设,建设“两微一端”,促使学生在网络中互动,运用其喜欢的形式进行思政教育。有的放矢、生动活泼地开展活动。由此表明,党中央高度关注和支持信息技术在思政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高校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载体,优化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在重视中提升“互联网+思政”工作载体的建设。充分发挥优秀意识形态的作用,推动高校思政工作的具体实践,并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前提下,增强思政工作的吸引力。为进一步提升高校知名度,在全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提升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校营造优质的品牌形象,高校党委领导对该领域充分重视,为“互联网+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保障,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信息技术,转换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原有方式,出台新技术工作制度,使党委与团委分工合作,创建完整的育人机制,促使传统思政工作优势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提升思政工作吸引力[1]。
(二)创新学生思政工作载体模式
1. 手机移动终端上创建新的功能板块
第一,开通“手机报”短信平台。发挥移动手机短信的便捷性特點,进行大学生德育、信息发布、思想引导、情绪疏通等多方面内容信息的推送,形成手机报短信主流文化。以此满足学生群体个性化发展,借助移动信息平台,为大学生推送文字短信与彩信,形成高校思政工作者与学生交流的特殊媒体形态。通过“每日一报”的形式,面向本校学生免费发送信息,不断扩展内容,实施改革,利用充实、鲜活、积极、向上的思政主题内容,吸引大学生[2]。借助“手机报”开展高校思政工作,加强信息技术在思政教学的日常渗透,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可以随时随地接收社会热点和时事新闻。在某种意义上使“课外的思政知识”不断渗透到学生潜意识之中,影响学生政治觉悟、心理健康发展,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二,开发手机校园一卡通App。校园一卡通系统在高校内运用广泛,其功能涉及广泛,可以有效记录个人数据。近几年专家学者也对一卡通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并希望以此结果辅助德育工作。当学生注册绑定一卡通后,成立专属账号,连接手机移动终端,学校可以借助学生的消费情况、学习成绩与上网情况,构建贫困生评价模型,真正落实服务于人。师生在真切感受信息技术使用的便捷性同时,因势利导,有效渗透思政内容,巧妙开展思政工作,达成管理育人、服务于人的效果。
2. 打造校园思政网站,构建思政教育主阵地
当下众多高校皆有创建思政网页,如“文明网”“实践育人”“学习原地”等思政网,高校可以在原有基础之上,借用日常思政教学,不断壮大和发展思政网站。在技术层次,高校可借助新的功能,让学生置身其中,以此加强育人效果。例如:学生在浏览网页的同时,可以与网站管理员实时聊天,还可留言与回复。同时,网页的右下端,还可设置信息提醒图标,保证学生不错漏每一条重要信息。让每一位学生发自内心地袒露心声,上到国家大政方针,小到学生日常生活,为国家积极“建言献策”。
3. 加强师生之间相互沟通,拉近彼此距离
第一,完善腾讯QQ功能的使用。腾讯QQ中有很多功能可以在高校思政课堂的建设中挖掘与使用。例如:发送匿名消息的功能。该功能是2018年QQ新开发的功能,较为迎合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可帮助学生保全自信,将烦恼的事情、心里话表达出来而不暴露自己,在发泄情绪的同时还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因此学校可鼓励学生在QQ匿名消息发送功能上进行倾诉,教师留言帮助解决。再如QQ中的专属留言板。利用QQ留言板,可在师生沟通中拉近距离,比如有的大学生性格内向,想要抒发情绪却没有宣泄渠道。利用留言板就可帮助其更好地抒发情绪。学生将想要表达的东西放在留言板上,学校老师或者同学看到后回复[3]。将QQ留言板当作可以沟通的记录册,学生观看翻阅的时候,会产生更多的理解与感悟,为思政工作者的工作再指方向。该功能在给予学生隐性思想引导的同时,就像一座指明灯一样,为学生照亮前进的方向。
第二,完善微信平台建设。自2011年微信全面投入使用以来,至今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主要沟通工具。微信中的简洁界面具有吸引力。微信功能区虽然简洁,但是功能却很全面,学生用起来得心应手。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可利用微信的特点,与学生进行沟通,推进思政宣传工作。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舆情管理,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灵距离。
4. 创新思政课程教育模式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要以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思想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思政课程是传递思政教育核心内容的平台,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现在思政课程,不仅仅是传统的单一讲授国家大政方针的课程,更加转变为现代大学生人生价值与理想实现的启蒙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代又一代思想正直的青年拥护执行。
大学教育中要重视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教师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借助信息技术让传统的课堂“活”起来。首先,借助多媒体提升思政课堂的活跃性。多媒体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课堂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技术。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提升趣味性,并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展示出来,让大学生快速理解。另外课堂中通过真实视频的展示,让思政理论教学更具真实性与说服性[4]。其次,借助新媒体沟通生活。思政课程不只在课堂进行,还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新媒体,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认知。当然,教师要先具备专业的思政教学素养,时刻关注时代发展与社会发展动向,为学生挑选贴近生活的事例,以较强的人格魅力感染大学生,塑造高尚的灵魂。比如在课堂中借助多媒体案例,以此提出与生活有关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主动听、讲、想、看,教学相长。教师还可通过自身的高尚人格,对学生产生影响,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上述教学效果的产生,不能只依靠单一的课堂教学,还可借助网络载体,将思政理论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给予其适合的帮助与启示。最后,借助O2O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一般的班级授课是在教室中进行,思政教师的教课风格与进度是固定的,难以做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但是使用O2O教学模式,可对学生制定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实现线上线下的双层互动,教师与学生可高效完成情感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思政教学模式具有诸多优势,例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喜欢的教师,有效记录学生学习过程,收集相应数据,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此外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还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完善。借助互联网搜索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时事政治、图片资料等为学生展示。
(三)创建高校网络育人新环境
一方面,在高校内完善网络信息安全防御体系。要优化网络安全预防的教育体系,可在新生入学时对其进行信息安全教育,包括网络文明、网络安全方面内容,为学生展示传递真实例子。刚入学的大学生在思想与行为上,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思政工作者可提前做好信息安全教育,规范信息技术的使用,建立正确的网络使用态度。还可在高校内建立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借助上课与讲座的形式为学生传递,具体包括信息安全、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法律法规等,让大学生在正确使用网络的同时,深刻了解网络暴力、造谣的危害,进而正确辨别网络信息。这些都是思政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必须要做到的尝试。学校要完善优化技术安全机制。完善高校内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由专员定期弥补校园网中的系统漏洞,并加强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构建风清正气的网络环境。以此为大学生构建比较安全的网络环境,避免在校园网内流传不良风气,影响新学生思想。另一方面,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和谐文化的创建,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即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等[5]。思政政治教育内容的融入,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在创办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校风与学风,是学校教师与学生一同凝练的精神。各种校园文化的发展都要借助现代技术支撑与思政课相结合才能实现有效的发展和创新。
(四)创建高校思政教师工作队伍的信息素养
一方面,多方面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在“学”“懂”“用”上下功夫。高校辅导员要有提升信息技术操作的能力,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了解每一款信息技术设备的特点与功能,在知识储备充足的基础上尝试操作,取其精华,挑选适合的功能运用于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结合学生的思想、心理与学习需求等,优化思政工作。运用信息技术中的相关数据,有效采集、分析,形成有力的数据支撑,对以往不适合的管理手段与思政工作做出判斷,科学改正,使“互联网+思政”在现实中真正结合,以过硬的信息素养创新思政工作新领域。其次,辅导员要增强自身数据与信息的判断能力。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科学分析,有效筛选出适合的、有价值的积极信息,排除消极、极端甚至是反动的不良消息,有效对信息的正误进行判断。即使是对网络上转发多次的消息,也应有自己独特的判断,不能因为大众的认同而影响自己的客观认知。最后,增强辅导员的数据信息采集能力。新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要面对大量的数据信息,在此辅导员要有良好的收集数据的素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收集各种适合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教育信息。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多样的,可以是微信,也可是学生校园网,通过收集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采用与之匹配的教育方法。另外还要收集与教学活动有关的数据,如学生在不同科目课堂中与教师互动和发言情况,考试成绩,在图书馆借阅图书的种类等信息,以此了解大学生的喜好与学习状态等。在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下,为开展思政工作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鼓励思政教师优化技术创新形式。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要想上好思政课,需要融入新媒体、新技术手段,以时代特色铸魂育人,通过“互联网+思政”的引导,使学生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厚植爱国情怀,自觉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思政课的作用不容小觑。教师教育责任重大,需要有效创新思政方法与手段。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需运用新技术武装教学,使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课堂,真正实现线上下线教育模式结合的形式。新时代下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优化信息化教学方式,加强思政课程教学的技术含量。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再运用信息技术载体,实现思政教育的艺术化与生动化,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使用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开展线上教学,突破传统教学中空间的限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三、结语
综上,阔步迈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创新手段与方法。不断改进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以此为主渠道,因势而新,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创新思政工作,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广林,王洪海. 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创新研究[J].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1,36(05):13-17.
[2] 崔人元.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创新路径[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S2):123-126.
[3] 沈费伟,陈晓玲. “学习强国”平台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实践逻辑与优化策略[J]. 深圳社会科学,2021,4(02):147-158.
[4] 刘保玲.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探索[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6):261-264+295.
[5] 张宝君,刘静涵.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4(01):114-119.
(荐稿人:刘卫财,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