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的探索

2022-07-11赵子瑶宋建武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5期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第二课堂

赵子瑶 宋建武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只有新时代青年把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中,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的方式,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认知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发现新时代大学生存在对爱国精神内涵知之甚少、获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途径多但良莠不齐、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多样但效果不显著、高校爱国教育注重理论研究但缺乏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等问题。可从强化使命担当意识、优化线上育人体系、创新“课程思政”格局、发挥第二课堂实效四个方面探索具有农科特色的、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不断丰富高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内容,阐释爱国主义精神实质。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思政;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D647;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5-0001-04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1]。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内容,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现状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高校教育全过程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点要求。目前,国内有关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研究,主要是探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等方面[2-4]。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他们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通识课程,直接灌輸阶级意识形态,此外还将爱国教育融入社会发展,突出爱国教育的无意识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合国情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5-6]。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是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先手棋。目前,国内还未见针对农业院校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报道,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现状还存在保守、过时等问题,且现有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成果大多数落脚于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研究还留有空白。所以,开展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索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和现实实践意义。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认知现状的调研分析

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具有针对性、创新性、年轻态的爱国主义教育路径,丰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内容,文章以问卷调查为主、学生座谈为辅的方式,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认知现状进行调研。调研对象为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在校本科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6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52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06%,其中大一学生521人,大二学生327人,大三学生309人,大四学生364人。女生973人(占63.97%),男生548人(占36.03%)。

(一)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很强,但对爱国精神内涵知之甚少,使命感、责任感淡化

一个国家的独立与发展离不开人民对国家的认同[7],国家认同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调研数据显示,98.41%的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很强,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的领土完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英雄。谈及近期的国家热点话题、国家的政策方针和民族英雄时,仅有45.77%的大学生表示对这些话题、政策和英雄有记忆点,其中50.36%的大学生积极主动关注相关的时事政治,剩下的学生中多对时事政治不感兴趣,认为做到爱国爱党就好,不需要上纲上线。从座谈中可总结出学生虽然关心国家的发展,崇拜民族英雄,但爱国意识自觉性不高、爱国主义认知不深、爱国精神内涵不透彻,爱国主义知识学习往往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没有真正从爱国教育中感受到理论的力量,导致精神之“钙”缺失。同时,多数大学生没有把自己的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重视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疏忽理想信念追求,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担当意识不够。

(二)高校教育仍是大学生爱国教育的主阵地,互联网为爱国教育提供了新途径,但教育资源良莠不齐

大学生获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途径有很多,52.20%学生获取爱国知识的主要途径来源于学校思想政治课程、学校活动和书籍;47.01%的学生表示网络是他们获得爱国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0.79%的学生则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爱国教育资源,如家庭、社区、社会服务等。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高校教育仍是大学生爱国教育的主阵地,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技术应用的兴起,互联网成为世界各国思想碰撞、网络舆论、教育培训的新平台,这对成长在全媒体时代的学生爱国教育势必会产生影响。互联网每天在学生常用的微信、QQ、抖音等社交软件中推送海量网络新闻和视频,“短快”的网络教育成为学生日常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网络上的教育资源数不胜数,形式多样,但教育质量良莠不齐,其中不乏部分非主流媒体为博眼球发布、转载不实的国情,学生在日常浏览中不能很快从大量网络信息中甄别出有效、有益的信息,容易被这些消极负面的言论所影响。同时,大数据记忆功能会推送学生感兴趣的网络信息,导致学生的网络主页可能会被其他信息和非主流媒体霸屏,影响学生正确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三)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多样,但效果不显著、不深入、不持久

调查表明,58.78%的学生认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良好;37.61%的学生认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一般,只有部分同学有收获;3.61%的学生认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很差,甚至没效果。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很多学校开设了思想政治的精品微课、慕课,调整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开展了军训、升国旗和“红色纪念日”爱国主题活动,搭建了微信公众号、抖音、学院官方新闻平台弘扬新时代爱国精神,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途径多元化。但从调研结果来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效并不显著,62.20%的学生反映理论课程虽然改变了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但是沉稳式课堂氛围并没有改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绝大部分学生(92.24%)表示学习思想政治的微课和慕课是为了学分,没有达到学习效果。爱国主义活动,除军训和升国旗以外,大部分的活动均由参与性、积极性较强的学生干部和党员先锋代表参加,未能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求。且活动表象教育意义重大,实则很多爱国教育活动流于形式,育人效果不深入、不持久,趋于阶段性、节日化。

(四)高校爱国教育注重理论研究,缺乏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

针对如何提升爱国教育实效进行的学生座谈调研显示,近一半学生反映高校爱国教育方法传统、单调,时代性和吸引力不强。高校主要以爱国主义的理论教育为主,习惯开设思想政治课程、开展爱国教育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等理论教育,传达贯彻落实爱国精神,存在为了贯彻而贯彻,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在落实爱国教育理论的广泛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上做的工作较少,开展的爱国教育活动未能与省内、学校、学院文化深度融合,缺乏思想理论与实践活动深层次的互动交流,没有很好地把爱国主义教育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党史学习教育等当前的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目前,高校第二课堂的评价制度构建不完善,还未形成成熟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不能实现对爱国主义教育实效进行评估、检测和反馈,导致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没有针对性和持续性,不能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实效。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补“钙”健骨,强化使命担当意识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爱国是什么?为什么爱国?在新时代要怎样爱国?全力以赴的抗“疫”战役中各行业体现出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将爱国主义精神彰显得淋漓尽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高校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在国富民强的大环境中,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加强理论修养,筑牢大学生爱国主义价值观,让爱国主义实质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补足精神之“钙”。要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上下功夫,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谱系和英雄模范事迹深深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之中,在主题教育中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初心使命,强筋健骨,激励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二)互联互通,优化线上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一是建设好高校内部的线上爱国教育资源,完善校内教育模块,与其他高校、研究院加强合作交流,强化网络教学互动,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利用优质远程教育资源,加强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互联互通,全面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质量。二是大力推广“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高水平高质量的官方教育资源,确定传导“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流风向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引导和协助大学生明辨善恶,防患于未然,强化学生安全、健康、理智的网络环境意识。三是高校要融入时代发展,紧跟时代潮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推动网络爱国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作宣传贴近校园、学生生活和时事政策的爱国推文、短视频,抢占信息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传播真实、正确的国情;四是运营好微信公众号、官方宣传网站、抖音、微博等,构建好的互联网教学载体平台,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学生网络生活、网络表达、网络交流,形成网络爱国教育矩阵,让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充盈整个网络空间,充分发挥线上育人功能。

(三)学用结合,创新“课程思政”格局

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坚持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一是高校要打造基于农业特色和农科专业精神的系列爱国精神示范课程,融入农业专家袁隆平院士敢于創造、勇于实验、坚持不懈、不断突破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三懂一爱”“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爱国主义情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使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教育形成协同效应,打造“课程思政”新品牌;二是壮大“课程思政”名师队伍,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教学技能,因地制宜,充分挖掘以乡情、校情、院情为载体的红色资源,邀请农业专家学者现场授课,用“故事”讲述“道理”,着力推进课程—科研—实践的“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践行“课程思政”新举措;三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握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新需求、新期待,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性和主动性,持续开展翻转课堂、学生讲思政课大赛、“课程思政”成果展等教学活动,系统地建立专业知识与爱国教育的交融关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爱国主义知识准确掌握的有效方式,进一步加强其对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的理解,创新“课程思政”新格局。

(四)以知践行,发挥第二课堂实效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大学生第二课堂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载体,是新形势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8]。高校第二课堂机制和评价体系是爱国主义实践教育的一项重要保障,因此要及时完善和调整第二课堂制度体系,切实把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学生毕业考核指标项,每学期对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调研反馈,保障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实现全员、全过程育人;将爱国主义理论教育同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班级、党团支部、社团等学生组织基层自主教育管理优势,鼓励学生参与征集革命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金点子”活动,开展蕴含爱国教育元素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纪念日活动,通过讨论学习、集体观影、排演话剧等形式,提升活动的品牌性和系统性,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营造浓厚的红色氛围;把乡村振兴、党史学习教育、抗疫行动的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志愿服务进行深度融合,延伸第二课堂教学形式,把社会课堂变成学校教室,把志愿服务者变为教师,让学生直观地体验爱国情感,培养学生在国家需要时要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的社会实践品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四、结语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这就需要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代、国家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同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相契合,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和实践途径。文章调研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认知现状,探索了强化使命担当意识、优化线上育人体系、创新“课程思政”格局、发挥第二课堂实效等具有农科特色的爱国主义育人实践路径,引导教育新时代大学生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勇于担当、敢于奋斗的爱国精神,使爱国主义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 (2019-11-12). 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2] 汪功平,吴学兵.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路径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34(02):23-28+80.

[3] 刘瑞环. 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及路径优化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1.

[4] 田合超,曾文星,周彦行. 基于石油创新文化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索——以S高校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20(48):107-108.

[5] 李义军. 国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及启示[J]. 国外理论动态,2008(09):91-94.

[6] 宋宜娟,刘琨.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 东方企业文化,2010(04):194.

[7] 封海清,丁红卫. 西南联大对抗战时期国民精神的引领[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3(01):78-86.

[8] 温永强,闫晓静,郝昀山,等. 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0(03):78-81.

(荐稿人:程煜,山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团委书记,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生命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
新形势下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力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战略 思维能力的培育
解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成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