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岸动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2-07-11张弛时健陶爱峰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5期
关键词:本科教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张弛 时健 陶爱峰

摘  要:为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海岸动力学”教学团队针对该课程内容包含自然物理规律和工程建设实例的特点,通过在课程内容介绍中融入国家重大需求、在工程案例讲解中融入新时代理念、在物理概念剖析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融入身边的先进典型事迹等做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获得感,培养学生的海洋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达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的有機结合。思政建设融入“海岸动力学”课程后,学生学习效率和个人德行明显增强,不仅潜移默化地学习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还激发了学习热情,海岸动力学课程也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关键词:课程思政;海岸动力学;本科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5-0153-04

一、概述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这一表述要求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坚持价值塑造,充分发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将价值塑造的成分有机地融入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之中[1]。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与思政课程不同,课程思政是围绕专业知识传授这一主体,在课件、教案、网络等不同教学载体中有机融入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2-3]。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应把握好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避免起到反效果[4-6]。思政元素除了政治理论,也包括国家战略与人民需求、新时代的发展理念、科学认知事物的态度、为人处世的道理等其他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的内容。具体到“海岸动力学”课程,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注重强化学生工程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例如,在“海岸动力学”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学团队深度结合所在的河海大学海岸及海洋工程研究所这一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的建设,多次组织“课程思政”专题研讨,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内容,开发利用本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本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了进一步融入思政元素,撰写体现课程思政改革思路的课程教案,编写了新一版的教学大纲,探索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建设了江苏省在线开发课程,以及正在进行的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修订和海岸动力学实验慕课建设。

二、“海岸动力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核心要素

我国高等院校有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由于高等院校长期以来思政教育和专业培养脱节较为严重,“课程思政”应运而生。“课程思政”从范围上来说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所有育人和教学活动的教育理念”[7];从内容上来说是“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德行、素质以及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和方法”[8]。要探讨如何将思政教学融入“海岸动力学”课程中,首先要明白“海岸动力学”课程教学的核心要素。

(一)“海岸动力学”课程要育什么样的人

“海岸动力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要培养德才兼备的水利高水平人才,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有志有识有知青年,培养能自觉担起民族复兴重担、主动扎根基层、奉献社会的有为青年,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工程伦理意识、开拓创新的新工科人才。

从德行角度来说,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德”应作为首位。而很多工科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的讲授存在明显的分割。没有了思政把握方向和目标,专业知识的讲授就失去了其灵魂,也失去了育人的功能。“海岸动力学”课程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此课程的首要问题。此课程要培养的是有远大理想,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有情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要求“海岸动力学”培养的专业人才具备以人为本的情感,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热爱山河土地的爱国主义情怀。

从能力角度来说,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认识与掌握海岸动力因素的基本理论和海岸泥沙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岸滩演变,同时培养学生初步具备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使学生在港口选址、港口与航道工程的平面布置、港口与航道的回淤分析及海岸工程的环境影响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为专业课程学习以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夯实基础。

(二)“海岸动力学”课程由谁去育人

“课程思政”的主体是老师,教师有育人的责任,育人不仅仅包括知识的传播,也包括学生灵魂、精神的塑造。显性思政就是现在所施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而隐性思政就是非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9]。“海岸动力学”课程是隐性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政课程的有效拓展和创新。“课程思政”对专业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还需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来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教师还要面对如何梳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挑战,解决将思政元素、思政思想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其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

提高教师团队育人意识。目前许多教师在工科教学过程中不会也不愿融入思政元素。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国家政治的关注度和敏感性,提升教师思政境界。教师团队通过创新课程思政元素,将其融入“海岸动力学”的教学过程之中,做到把握有度,更好地选择思政融入点,让学生易于接受思政教育。

提高教师团队育人能力。思政元素融入工科课程中,并不是“冷冰冰的套用”,而是应用于课程之中。首先,“海岸动力学”课程由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讲授,按教师特长授课,增加研讨次数,加强不同教师讲课的衔接。其次,教师自身的修养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队伍身正为范,要做到言传身教的完美结合。

为积极融入互联网教学,本团队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建设了江蘇省在线开发课程,不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本校和兄弟院校提供高质量课程,在线下学习期间也起到了线下教学的补充作用,教师团队对高质量课程录制和资源构建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海岸动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措施

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切忌“贴标签”“两张皮”式的生搬硬套,在保证专业教学水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思政元素,使价值塑造内生为课程教学中有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了使思政融入更加自然,加强课程思政效果成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避免过于生硬导致学生接受程度降低,本研究团队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是在课程内容介绍中融入国家形势需求。在“海岸动力学”各部分课程内容的介绍中,引入“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海岸保护修复”“海岸防灾减灾”“生态海堤建设”“岛礁工程建设”等新时期的海岸带发展理念和国家重大需求的转变,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国家层面上对新时期海岸带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的新理念、新政策、新精神、新需求,注重科学思维训练和科学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科技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国家海洋环境相关政策及中国海洋建设发展成就,增强“四个自信”,激发学生学以致用、投身于祖国发展建设的意识,树立远大目标,增强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二是在工程案例讲解中融入新时代理念。针对传统硬质海岸工程建设引起人工岸线剧增、自然岸线缩减、生态环境受损、居民亲水空间受限等问题,引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结合《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新法规政策,宣传“从海岸开发利用转向海岸保护修复”的新时代海岸工程建设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导向,向学生们讲授“软性海岸防护”“生态海岸减灾”“滨海游客安全保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讨论如何在海岸工程建设中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等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大胆探索实践,突出特色,让课程思政案例鲜活、充满生机,巧妙融入贴近专业实际的思政元素,在提升学生品德素养的同时,有效开启了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让课程思政充满活力。厚植爱国情怀,立足服务国家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投身“海洋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意识。

三是在物理概念剖析中融入核心价值观。结合海岸地区波浪、水流、泥沙运动的基本物理规律,引导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思辨能力。例如,在讲授海滩剖面上的泥沙粒径自岸向海逐渐减小的现象时,将近岸波浪动力强导致泥沙粒径粗的物理机制,映射到“大浪淘沙”的典故,鼓励学生勇立时代潮头,坚定理想信念,承担历史使命,培养责任担当。在谈到泥沙的淤积和冲刷在不同的工程中分别呈现出有利或不利的效果时,结合“事物的两面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内涵进行讲解,通过科学认识论的学习,增强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能力。

四是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融入先进典型事迹。挖掘我国海岸工程领域历史发展中的杰出代表性人物,特别是身边的老一辈科学家和杰出校友的先进事迹,在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传播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例如,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活动、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方式,重温河海大学创始人、海岸工程专家严恺院士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际毅然决然选择回国报效的奋斗历程;学习河海大学海工所第一任所长薛鸿超教授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带领科研人员艰苦攻关,为江苏沿海淤泥质海岸建设深水大港做出的重大贡献;邀请杰出校友、全国劳模夏风书记亲身讲述南海岛礁工程建设的日日夜夜与“南海精神”,涵养学生的海洋家国情怀,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工作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相结合。

四、“海岸动力学”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海岸动力学”课程是河海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开设的必修主干专业基础课,曾先后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海岸动力学”是一门典型的工科专业课程,课程包含了海岸动力地貌过程的自然物理规律,也包含了海岸工程建设的实际案例。“海岸动力学”课程讲授结合专业特点,围绕国家需求、新时代理念、价值观、典型事迹导入等内容进行创新,对于学生学习效率和个人德行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思政建设融入“海岸动力学”课程后学生学习效率明显增强。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促进作用。通过教师团队上课的观察,发现在融入思政元素之后相比之前学生的上课表现有很明显提升,课后学习的主动性也有了质的飞跃。通过与学生沟通和教师团队探讨,增加思政元素融入,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进度,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热情。每提到某个工程案例的思政理念或典型人物的事迹,学生的抬头率和精神面貌相比纯理论讲授都得到了提升。通过团队教师统计,几乎全部学生主动参加了慕课的在线课程学习,学生的到课率和慕课上发布的作业按时完成率及其结课成绩均有了较大提高。

思政建设融入“海岸动力学”课程后学生个人德行明显增强。“海岸动力学”教师团队将多种思政元素融入课程,通过实践去创新,而不是为了融入而融入。通过与学生交流,绝大部分学生是比较接受自然而然融入的思政元素,比较抵触专业课程中生硬的融入思政元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了学生学以致用、投身祖国发展建设的家国情怀,不少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体会到了里面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表达了继续深造的愿望,并主动要求参加教师承担的海岸带保护修复科研项目。

“海岸动力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实现了“1+1>2”的效果,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培养社会主义需要的有才能、敢担当、有精神的新时代建设者提供了方案。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改进构建课程体系建设,突出课程核心,坚持教育需求和教育过程相结合,增强教师团队综合实力,使思政教育和课程传授同向同行。经过团队调研,改进“海岸动力学”课程思政建设取得重要成效。

五、结语

虽然“海岸动力学”课程涉及的基本理论是古老而成熟的,但为了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今后需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特别是紧密结合国家与地方海洋发展,有些知识点还可更多地结合任课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阐述实际工作中如何落实这些内容。如此,不仅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介绍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今后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还需要不断地进行补充和丰富。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也需要在线上课程资源、教材、实验实践等方面拓展思政教育功能。多媒体由于呈现方式更为生动,因此在备课时应多收集现场视频,特别是结合身边的时事新闻。需要结合课程特点和新工科学以致用的要求,更加深入地挖掘历史、人物、事迹、精神、政策、理念、文化、理想、道德、纪律和辩证等方面的思政映射点。

由于各位任课教师的讲授方式与风格不尽相同,不同教师和不同班级的进度与风格应尽量保持一致。有必要定期举办讨论会,总结各位教师授课中遇到的问题与经验,并规划与统一后期的上课内容。开展课程思政也需要任课老师加强自身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科学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洋,谢梦凡,惠文.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构建路径探析[J]. 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3):35-39.

[2] 王虎,张学峰,邓增安,等. 海洋地质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高教学刊,2020(26):118-121.

[3] 朱广琴. 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素及机制探析[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6):84-87.

[4] 谭慧明. “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地基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教育现代化,2019,6(70):91-92.

[5] 曹飛飞,梁丙臣,史宏达,等.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海岸动力学教学改革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20(19):255-256.

[6] 程永舟,黄筱云,赵利平. 海岸动力学课程研讨式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高教论坛,2017(06):30-32.

[7] 刘彩琴,任源,祁凤华. 新时代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德育化探讨[J]. 教育与职业,2019(18):85-90.

[8] 杨晶,丁国华,程志山. 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思想政治建设路径研究[J]. 职教论坛,2019(09):96-101.

[9] 郭慧,李峻峰.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改革建议[J]. 职教论坛,2020,36(07):163-167.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本科教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完善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