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中学:数学学科育人的创新实践

2022-07-11耿婷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科育人做中学创新实践

耿婷

[摘 要]“做思共生”是“做数学”的最鲜明的特质。“思”是“做”的保障、目的,“做”是“思”的验证和表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度研究学生的“做”,研究学生的“思”,研究“做”与“思”的“共生”。要将学生从传统的“纸笔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充分地“做”、充分地“思”,让学生形成一种具身认知状态,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做中学;学科育人;创新实践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一种“纸笔数学”教学。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感知、记忆等,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体验。“做中学”是一种注重学生感受、体验的学习方式,能与传统的“纸笔数学”形成一种互补。“做中学”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做中学”不是机械的、盲目地“操作”,而是一种融合了学生思维、想象等在内的具身性认知。“做中学”强调“手脑并用”,以做促思、以思导做,进而让学生的学习达到“做思共生”的境界。作为教师,不仅要研究学生的“做”,研究学生的“思”,更要在“共生”的研究上下功夫。做中学,是数学学科育人的一种创新实践。

“做”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做”的时候,往往就是让学生简单地“摆弄”“操弄”素材,这样的一种“做”,是低效能的“做”。“做中学”首先要深度研究学生的“做”,让学生的“做”有方向、有目的、有针对性,从而提升“做”的效能。

“做”是学生数学思考的“前奏”,也是学生思维的“外显”。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中学”的时候,要对学生的“做”给予积极的引导,而不能放任学生的“做”。在学生“做数学”的同时,教师不能做“甩手掌柜”。如何提升学生“做数学”的效能呢?在学生“做”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思”,可以让学生“先思后做”,也可以让学生“边思边做”。“思”是“做”的内隐性支撑,对学生的“做”发挥着一种决定性作用。“做”是“思”的外显表现,在“做”的基础上,学生的“思”也才能更实际、更具有生成的意义。当然,在“做中学”中,教师也可以赋予学生“先做”的自由,但教师对于学生的“先做”要主动跟进、及时介入,从而对学生的“做”展开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侧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有学生将圆柱侧面展开,有学生将长方形纸卷成圆柱等。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能积极地比较圆柱的侧面与长方形纸,有学生不能主动地进行比较而只是简单地操作。为此,我对学生的数学操作进行指导。“比较圆柱的侧面和长方形,思考‘长方形的长相当于什么’‘长方形的宽相当于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什么’。”在我的点拨中,学生的“做”不再机械、盲目,而是多了一份理性自觉。借助于“有思”的“做”,学生能自主建构圆柱体侧面积公式。显然,研究“做”,就是要赋予学生的“做”深刻的数学思维,从而让学生的“做”成为一种基于学生认知基础上的“做”。这样的“动手做”活动,是一种更为有效、更深层次的“做”。

研究“做”,要在赋予学生“做”的思维内涵上下功夫。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做中思”“思中做”,鼓励学生“思”就是要赋予学生的“做”以思维含量、思考价值。只有具有思维含量的“做”,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做”。否则,离开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做”就是一种机械、盲目的操作,学生就会沦落为“操作工”。

“做中学”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在“做”中感受、在“做”中体验。通过“做”,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质”。“脑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其中左脑负责抽象逻辑思维,右脑负责动作形象思维等。左右脑是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做”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品质。通过“做”,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质”。

传统的数学教学,也注重引导学生“思”,但更多的是一种“冥思”“玄思”。由于小学生处于直观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因此,学生的“思”往往要有所依靠、有所支撑。那种抽象的“思”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往往是不合适的。研究学生的“思”,不仅仅要研究学生的“思之对象”“思之内容”“思之方式”“思之动态”,更要研究学生的“思之支撑”。将“做”融入学生的“思”之中,能开发学生的“思”的潜质,指引学生“思”的方向,优化学生“思”的品质,提升学生“思”的质量。

学生“做”数学的方式非常丰富,诸如数学实验、数学调查、数学操作、数学游戏等。在学生思考、认识数学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尽量地将数学知识“再创造”出来。通过“再创造”,重蹈人类探索数学知识的关键步子。通过“做”数学,能让学生有效地突破数学学习难点,从而帮助其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做中学”不仅仅要在研究“做”上下功夫,也不仅仅要在研究“思”上下功夫,更要在研究“共生”上下功夫。“做思共生”是“做中学”的最高境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做”与“思”等融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始于“手脑”,现于“身心”,成于“共生”。通过“做思融合”,增强学生的“做数学”研究成效。做思融合、做思共生,有助于实现学生数学学习的互惠互赢。

在“做”与“思”的融合上、共生上下功夫,要让“做”成为学生“思”的实践支撑、证明,要让“思”成为学生“做”的内在支撑、引领,要让“思”成为助推“做”的指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做”与“思”的融合度。通过这种融合,既促进学生“做”的效能,又促进了学生“思”的品质。

教学“圆锥的体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这一部分内容,很多教师直接给学生提供“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操作。这样的一种“做”数学活动,难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只是一个简单的操作工,按照老师设置的布置,在预设的轨道上开展活动,因而对圆锥的体积公式体验比较肤浅。笔者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思考:怎样测量圆锥的体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想出很多方法,如将圆锥装满水测量水的体积;如将圆锥浸入水中,看上升的水的体积或溢出来的水的体积;如将圆锥转化成其他的形体的体积等。在此基础上,我给学生提供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让学生选择。学生经过思考、研讨,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圆锥,而且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学生的思考理由就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更便于比较。在“思”的导引下,学生展开积极的实践,借助于“沙子”“水”等物质,发现并建构了圓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做思共生”是“做数学”的最鲜明的特质。“思”是“做”的保障、目的,“做”是“思”的验证和表现。“做数学”将学生从传统的“纸笔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充分地“做”、充分地“思”,形成了一种“具身认知”的状态。教学中,教师要激活学生的经验,盘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表象。“做中学”追求一种“学玩创一体”“做思学共生”的学习境界。

参考文献:

[1]孙朝仁.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应用型数学实验[J].中国数学教育,2015(11).

[2]孙立博,赵九松.浅谈中学数学实验[J].数学通讯,2005(9).

[3]孙建国,章建跃.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5).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学科育人做中学创新实践
关于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学科育人的思考
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关于幼师立体几何教学与幼儿园教育衔接的教学案例
遵循“做中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
论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