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淮洲:将军百战,“孤胆英雄”

2022-07-11王龙

同舟共进 2022年6期
关键词:杨得志红军

王龙

1912年8月,寻淮洲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一个贫寒家庭。从小缺衣少食的生活,让幼年寻淮洲发育迟缓,体弱多病,4岁还不能独立行走,与同龄人相比,显得矮小瘦弱了许多。

父母怜惜弱子,节衣缩食,想方设法让他9岁那年进了当地小学读书。13岁时,寻淮洲又考入了湖南浏阳莲溪乡立高等小学。一篇保存至今的作文《现在的我》,记录了少年寻淮洲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更记载下他报效国家的决心与志向:

对于学业上,应该致猛力前进,求一些丰富的知识;对于身体上,应该竭力锻炼,求一个强健的身体;对于办事方面,更应该随时联系,养成很好的才干,预备将来与国家做些大事业……

我们生在世界上,假使和那寄生虫一样,春来也好,秋去也好,一味甘食美衣,玩日愒岁,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由幼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空空过此一生,岂不是太无意识了吗?……我现在的年纪,虽不是当大国民的时候,也不是当小孩子的时候了。

很少有人能够想到,这样成熟庄重的文字,竟然出自一位13岁少年之手。

在那个疮痍满目、遍地烽烟的时代,少年寻淮洲很早就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立志要做“大国民”。为了锻炼自己的体魄,他每天坚持爬山、跑步,练就了一双“飞毛腿”。

然而,风雨飘摇的中华大地,终究难以摆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有志不在年高,而苦难则让人懂事更早。寻淮洲过早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他的眼光早已超越了同龄人,开始为这个水深火热的国家把脉开方,在许多文章中提出了诸如“多设平民学校”“启迪民智,以此救国”的想法。

寻淮洲没有辜负养育他的这片热土,读小学就开始接触进步思想,并萌发了革命志向。他在学校读到《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积极参加浏阳反日雪耻会、儿童团、学生联合会等革命团体。随着眼界逐步开阔、思想愈发进步,他对祖国遭受列强瓜分豆剖的现实有了越发清晰的认识。

在今天寻氏族人流传下来的回忆中,寻淮洲很小的时候就经常爬树,表现得非常勇敢,当地的老人都叫他“猴子”。也许正是这种敢闯敢干的天性,让他一生充满不平则鸣的激情和力量。

1927年5月,长沙发生血雨腥风的马日事变,反动军官许克祥率叛军捣毁了中共控制的革命机关、团体,解除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武装,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白色恐怖遍及湖南。15岁的寻淮洲作为革命活跃分子,也成为反动势力注意的目标,党组织安排他迅速转移。

1927年9月,寻淮洲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追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从此,在中国革命史上,寻淮洲书写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他短暂辉煌的人生履历中,留下一连串不可思议的纪录:15岁参加红军,从副班长做起,19岁当师长,20岁当军长,22岁不到,成为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

这位名震一时的红军将领,可谓不折不扣的军事奇才。他是一个难以超越的传奇,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是一种需要把人的智能、体能和生命中的潛能发挥到极致的残酷较量,对人的精神境界和意志力量提出了严酷的要求。一个肉身凡胎的人在战争中浸泡,如果没有出类拔萃的综合素质,是不可能从成千上万个士兵中脱颖而出的,甚至不可能在惨烈的搏杀中存活下来。

正是在革命大熔炉里,在残酷的战争实践中,寻淮洲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一个“孤胆夺枪”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足见他有勇有谋、胆识过人。

1929年,春节刚过,红军在江西遂川休整。这一天,团长张子清把时任排长的寻淮洲叫到跟前,交给他一项特别任务。当时,红军的武器装备比较紧张,有情报说,距遂川城约15公里的地方,一个姓卢的土豪家里有10条枪,但家丁众多,附近还驻有国民党正规军。张子清请示毛泽东后,决定派寻淮洲率20人去把卢土豪家的枪搞过来。

接受了任务,寻淮洲思索片刻后,对张子清说:“那个土豪离我们这里有几十里地,去20个人,行动不便于隐蔽;加之他那里家丁多,还有国民党的正规军,我们只能智取,不能硬拼。因此,我建议只派我一个人去即可!到时候,我装扮成放牛娃,很难引起敌人怀疑。我保证把枪一条不少地搞回来!”

听寻淮洲说得有理,张子清同意了他的建议。当天下午,寻淮洲穿上向老乡借来的一身放牛娃穿的破衣服,带着一条麻绳、一个杀猪用的铁钩子、两支驳壳枪和两枚手榴弹,只身一人,冒着风雪,向卢土豪的宅院出发了。

当时,大家都为寻淮洲捏了一把汗,都觉得他孤身闯虎穴,实在是凶多吉少啊!但是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天清晨,大家刚刚起床,寻淮洲就满头大汗地扛着10条枪回到了营地,没费一枪一弹,自己连块皮也没有擦破。

张团长非常高兴,他一边派人向毛泽东报告,一边来看望寻淮洲。他握着寻淮洲的手夸奖道:“干得好,干得漂亮,我代表全团指战员向你表示祝贺。一会儿,毛委员还要亲自来祝贺你呢!”听完寻淮洲的汇报,毛泽东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我看你这个‘小参谋’应该改一改称呼了,应该叫你‘小英雄’才对啊,干得漂亮,干得漂亮!”

第二天,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遂川城里的红军全体集合,请寻淮洲给大家介绍他夺枪的故事。“孤胆英雄寻淮洲”的名字传遍了红军。

1930年10月,蒋介石委任鲁涤平为南昌行营主任,陆军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调动1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大规模“围剿”。

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朱德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主力退到宁都县的黄陂、小布一带隐蔽集结,待机歼敌。几天后,红军总部侦察得知,张辉瓒正率军向龙冈大步推进。红军突然在漫天大雾中出击,当一心想争抢头功的张辉瓒意识到已被重兵包围时,为时已晚。

因为作战勇猛,屡建奇功,短短三年时间,寻淮洲已从副班长升任红12军34师100团团长。在这次战斗中,他们团的任务是坚守战略要地龙冈万功山主峰。

张辉瓒组织敢死队,采取重金诱惑、枪毙后退者等多种方法,企图攻占万功山。寻淮洲率军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冲锋,使万功山始终牢牢掌握在我军手里,有力地保障了整个战斗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其他红军部队也不断取得胜利,张辉瓒成了瓮中之鳖,敌人见大势已去,纷纷举手投降。

战斗结束,漫山遍野都是飘扬的红军旗帜。寻淮洲带领全团指战员打扫战场,在一个长满灌木、茅草的土坑中,拉出了一个肥胖的军官,此人正是不可一世的敌军前线总指挥张辉瓒。原来,眼见大势已去,张辉瓒急忙找来一件士兵上衣,丢下指挥部和卫兵,企图乔装逃命,没想到被红军战士搜了出来。

闻听前方捷报,毛泽东非常高兴,遂在马背上吟成《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这一年,因为在第二次反“围剿”中表现突出,年仅19岁的寻淮洲被提拔为红35师师长。在五次反“围剿”战役中,寻淮洲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率领的部队多次承担重要战略任务,被誉为“战略奇兵”。

在枪林弹雨的革命征途中,寻淮洲不但淬炼了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还成长为慧眼识人、文武双全的领导者,给战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演绎过许多精彩的故事。

寻淮洲虽是红军高级指挥员,却始终保持着普通士兵的本色。他总是把坐骑让给伤病员,自己则穿着草鞋、打着绑腿和战士们一起徒步行军,不熟悉他的人很难从战士堆中认出这位年轻有为的红军将领。

有一次,在瑞金召开的军事工作会议上,宋任穷听说寻淮洲是浏阳同乡,便很想结识一下。会后,宋任穷来到寻淮洲的住处,看到前面走来一位挎着盒子枪的战士,还以为他是寻淮洲的警卫员呢,结果一搭话才知道,眼前这位“警卫员”正是寻淮洲本人。在哈哈大笑中,两双热情有力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这样的误会不只发生过一次。在回忆录中,杨得志用生动的笔墨记载了他与寻淮洲初识的一场误会:

四十五师的首长我都不认识。只知道师长叫寻淮洲,湖南浏阳人。人们说他脑子很聪明,在战场上特别清醒,又是中学生——中学生在当时红军里就是“大知识分子”了……到四十五师师部,有人告诉我刘政委要找我谈话……刘政委让我坐下后,我才注意到屋里还有一个人。这人个头很矮,年纪不大,看上去顶多二十岁出头,背却稍有点驼。他坐在桌前,手里握着支红蓝铅笔,小学生作画似地在一张纸上乱画。我讲话的时候,他不时拿眼瞥着我发笑,不知是什么意思。我想,他大概是文书吧。机关和连队就是不一样,这人要到我那个连当兵,我大半不会收留他——太瘦小了。

那是1932年初,杨得志被调到红45师担任管理科长。他不满意这个安排,找到了师政委,想留到连队里打仗。最开始,杨得志对屋里这位其貌不扬的小个子根本没有在意,当得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寻淮洲师长时,不由得大吃一惊。寻淮洲幽默地开玩笑说:“是不是看我身不过五尺,不像个师长的样子啊?哈哈!年过二十,不长了,没得办法了。个子小也有好处,战场上目标小,子弹不容易打着我哩!”

从此,这位貌不驚人的红军师长,就以其独特的领导魅力,不断刷新着杨得志对他的认识。在杨得志晚年的回忆录里,这位能文能武、慧眼识才的寻师长,可以说是一位举重若轻、运筹独到的军政全才。

杨得志回忆,有一次部队移防前,他带着一个管理员提前到宿营地看房子。那时农村很贫穷,宿营条件非常差,一位特务连的连长因为不满意杨得志找的住处,大发其火,还把他给轰走了。

年轻气盛的杨得志气呼呼地跑到寻淮洲那里,一屁股坐在他的床铺上便发牢骚说:“不干了,我不当这个管理科长了!”寻淮洲大笑起来,开导他说:“为这点子事就不干了呀?不行,不行。同志间闹点误会,受点冤屈,常有的事嘛。听说过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吗?我们不是封建朝廷的官,我们是共产党员。肚子里撑不下船,还盛不下几根稻草呀……要能撑船。小船、大船、火轮船,都要撑得开!”

后来,正是寻淮洲不拘一格,把杨得志从管理科长直接提拔为团长。而这一次,寻淮洲没有往日常见的风趣幽默,而是以非常严肃的口吻叮嘱道:“我给你讲清楚,管理工作搞不好,顶多吵吵架。仗打不好,可是要丢脑袋的!”于是,才刚刚22岁的杨得志,走上了团一级的领导岗位。

1936年,杨得志调任红1师副师长,师长陈赓。几仗下来,陈赓对寻淮洲的独具慧眼,已经十分佩服。他拿杨得志开玩笑:“你文质彬彬的,看起来像个教书先生,当年寻淮洲那小子从哪看出来你会打仗?”而熟悉他们的彭雪枫则说:“个中缘由,其实也很简单。打起仗来,寻淮洲是大鬼精,杨得志则是小鬼精,两个人都‘鬼’得很呢!”

1934年7月,为减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根据地的压力,策应中央红军主力实现战略转移,红7军团奉命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寻淮洲任军团长兼抗日先遣队总指挥。

在4个月时间里,寻淮洲率军深入闽、浙、皖、赣四省,与十倍之敌艰苦血战,击退围追堵截,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1934年11月,红7军团与方志敏、刘畴西领导的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刘畴西任军团长,粟裕任参谋长,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寻淮洲改任红10军团第19师师长,奉命出击浙皖赣边。

红10军团编成后打的第一仗,就是皖南谭家桥之战,对手是王耀武率领的国民党补充第1旅。

王耀武在回忆文章中记述了这次惨烈战斗的详细经过:

红军三次冲锋虽都受到挫折,但斗志仍盛,其打败补充第1旅的决心并未动摇,又发起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冲锋。这次红军出动了七八百人,分三路冲过来,一路针对加强营,两路对着第2团中伤亡较重的第1、2两营,大有一鼓作气击溃补充第1旅之势,情况紧张、危急。我想,这次红军的冲锋要是抵挡不住,就会被击溃、被消灭;自己不是被红军杀掉,就是被蒋介石枪毙,只有击败红10军团才能逃出生命。于是我就亲自到第一线督战,令部队集中迫击炮、机关枪的火力,向冲过来的红军猛烈射击,战斗极为激烈。

红军死伤甚众,第四次的冲锋又遭到挫败。据第2团团长周志道报称:“在第四次冲锋中,发现红军有十几个人冒着炮火的危险去抢救一个人,抬着向后方走去,看样子,被抬走的这个人可能是高级军官……”

敌人的猜测没有错,这位伤者就是寻淮洲。由于部队日夜转移,没有一副像样的担架,山路崎岖,一路上寻淮洲的伤口在不停撕裂和流血。當卫生部部长谭志刚赶来的时候,失血过多的寻淮洲面色苍白,半副肠子挂在外面,鲜血还在止不住地往外流。医疗条件十分有限,甚至连消炎药都没有,根本无力回天,将士们无不流下心酸的泪水。

寻淮洲一生屡建战功,曾经五次负伤,而这一次终于成为他和战友们的诀别。弥留之际,他依然反复念叨着:“北上抗日!……北上……抗日!消灭敌人!……消灭……敌人!”

1938年5月,陈毅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途经泾县茂林,亲自率部为老部下寻淮洲扫墓。当发现墓地由于遭到过国民党军的毁坏,至今没有墓碑时,陈毅当即决定,在部队离开茂林前,一定要为寻淮洲烈士立个碑。

当天晚上,陈毅不顾一天劳累,亲自为寻淮洲起草碑文,并专程找到当地最有名的石匠,精心挑选了一块光洁平整的大理石,将碑文连夜镌刻在碑石上,碑上大书“寻淮洲烈士之墓”和“寻淮洲同志略历”。碑文写道:

寻同志为红军青年将校,以游击战斗著称,毕生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牺牲到底,在足为抗日战士之楷模。民二十七年夏,新四军出发东线杀敌道经茂林,为修治墓道立碑以示不忘,且为完成其遗志而奋斗。抗日斗争已成全国人民之神圣事业,国共两党由过去之对立变为亲密合作,一致对外。前线战局日益开展,全部胜利可期,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之基础已奠,谨以此告慰寻同志。新四军全体指战员更进一步以东线胜利驱逐日寇回答先烈,庶几无愧。

1978年,粟裕将军来到寻淮洲牺牲的谭家桥,放眼满目青山,追忆昔日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不禁潸然泪下。他说:“我死后,要和战死在这里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

1984年2月5日,粟裕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同年4月28日,家人把粟裕将军的部分骨灰安葬于谭家桥。究竟是一种怎样刻骨铭心的情怀,让出生入死大半生的粟裕大将,对谭家桥这个地方如此魂牵梦萦?因为这里留下了一段英勇悲壮的革命长歌,更长眠着他生死与共的战友寻淮洲……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杨得志红军
杨得志:老百姓有困难不找我们找谁?
杨得志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在株洲举行
杨得志巧计活捉“野骡子”
统一战线:杨得志开辟冀鲁豫边区的『秘密武器』
少寨红军桥
盛开只等红军来
十送红军
石背上村有口“红军井”
再唱十送红军
国家博物馆获赠杨得志长征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