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节选)的教学解读与设计
2022-07-10刘辉
刘辉
《采薇》(节选)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中的第一篇,选自《诗经·小雅》,讲述的是一位老兵经过多年的戍边生活,解甲归田途中的咏叹,表现士兵在离乡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我国历朝历代都有反映战争和军旅生活的诗。这样的诗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多散发着浓郁的离愁别绪与厌战悲苦之情。古代的军旅诗主要反映边塞烽烟,四处征战。而进入20世纪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以及和平建设时期以来,军旅诗从悲情无奈转变为抒发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人产生不畏艰苦、勇于奋争的巨大能量。
《采薇》是我国最早的战争诗之一。作为经典诗作,《采薇》(节选)的教学价值非常丰富。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诗意,把背诵、默写选文等设为全部学习目标,就难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这样的教学在相对较低的层面展开,使得教材的价值大打折扣。笔者认为,《采薇》(节选)的教学可以将“借助和查阅资料,理解课文”这一语文要素进一步地内化和运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首先,在教学中,我在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通过对《采薇》原文的补充,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老兵对战争不满、思念故乡的复杂情感。其次,我补充历代戍边诗、战争诗资料,引导学生将先秦时代的军歌与古代的戍边诗、战争诗进行对比,让学生的思想穿越千年,感受军人的家国情怀。最后,我补充现代革命诗及和平建设时期的军歌,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采薇》(节选)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基本意思,领略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
2.借助资料,感受千年以来士兵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战士的家国情怀。
3.通过历代边塞诗、战争诗与现代革命诗的对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由误读入手,明确《采薇》主题
播放《中国诗词大会》视频片段并提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描写的是什么主题?(A.战士远征 B.官员宦游 C.男女相思)
这首诗的主题是“战士远征”,可不少人对这首诗有误解。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首诗。
(二)读選文,感悟主题,体会老兵的情感
1.借助注释自读选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交流读后理解及感悟。
3.读出诗的节奏。
4.用自己的话说说选文大意。
(三)读原文,深入体会家国情怀
1.师生合作理解原诗
我先出示《采薇》原诗及译文并朗读原诗,学生读译文。接着,我引导学生发现:第1~3小节用薇菜的生长来表现时间的推移;第4~5小节从多角度、多层面描写战争紧张、士气高涨、武器精良,体现爱国情感;第6小节借景抒情,表达士兵久戍回归的复杂心情。
2.创设情境读选文,深入体会情感
我播放《采薇》相关视频,让学生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杨柳依依的春日、雨雪霏霏的寒冬、一月三捷的沙场、行道迟迟的归途”。学生深情朗读选文,体会士兵深沉的思乡怀归之情。
(四)拓展阅读历代战争诗,体会古诗中的家国情
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三国〕曹操《蒿里行》(节选)
2.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节选)
(五)链接现代革命诗,升华家国情
“诗以言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时期的诗歌,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怀呢?
1.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梅岭三章》(节选)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长征》(节选)
最后,播放军歌《当那一天真的来临》。
三、小结
2020年6月,在中印边境冲突中,23岁的战士王焯冉将生命永远留在了喀喇昆仑高原上。1年后,他的表弟大学毕业后毅然走向了军营,接过哥哥的枪,继续保卫祖国。从3000年前的老兵到现在的战士,他们用自己的人生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对家国、对亲人深沉的爱。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怎样做才是爱国呢?
这节课,我们从诗中感受到了战士抛头颅洒热血的豪迈,感受到了“低头思故乡”的哀伤。这,就是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