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为小学生打好“中国底色”
2022-07-10罗婷婷
罗婷婷
古诗文凝聚着古圣先贤的心血和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总目标中对小学阶段古诗文学习有明确阐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课标》对小学第一、二、三学段需要背诵优秀古诗文的数量、篇目做了详细要求。
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重视古诗文教学,使学生能准确、具体、全面地把握古诗文中的人生哲理和文化意蕴,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和熏陶,以此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和语文素养。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打好“中国底色”。
关注古诗文语言,引导学生品析字词,感受语言之美
古诗文非常讲究語言文字的推敲运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关注。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就“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启发学生对“疑”字进行品析。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挖掘古诗文的语言之美,还能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进而培养其遣词造句的能力。
了解古诗文背景,引导学生品读节奏,体会韵律之美
节奏是古诗文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文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划分停顿节奏,注意朗读的声调强弱、长短错综变化等。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自然成诵。
读,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只是把古诗文转化成声音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过程。教学中每一次的朗读指导都应该有不同的指向和要求。教师要通过适时的点拨、启发,使学生由读通、读顺到读懂、读出感情,体会古诗文的韵律之美。
结合古诗文配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感知画面之美
教材中的精美配图也是教学古诗文的有力助手。图文结合可以唤醒学生的感官意识,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如白居易的《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首诗如一组场景画,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跃然纸上。从诗中的小娃撑船进入画面到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细致逼真,富有情趣。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配图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也可以播放相关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古诗文的画面之美。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把握古诗文内容的价值取向,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古诗文教学不是简单地把古诗文作为教学对象,更多的是将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心灵,根植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