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下研究生就业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2-07-10杨嵩松田儒基王秀吉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研究生

杨嵩松 田儒基 王秀吉

摘 要: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终端,研究生就业质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水平较为直接的体现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研究生就业力提升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契机。从供给侧改革与研究生就业力的关系入手,立足供给侧改革视角审视研究生就业力现状及突出问题,从而找到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研究生就业力提升路径。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研究生;就业力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约1,076万人,创历史新高,面临的就业压力前所未有。研究生毕业生作为培养层次、人才质量较高的一部分,比本科生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但也面临着各种困难。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大学生就业力报告》[1]显示:“结构性矛盾”和“就业能力不足”等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包括研究生目前就业难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本文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背景,针对研究生毕业生这一群体的就业力提升路径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供给侧改革与研究生就业力的关系

1.概念定义

供给侧改革,主要是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属于经济学范畴。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改革的方法改善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研究生就业力,主要是指研究生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以实际就业效果为导向的综合竞争力,不仅仅限于就业的能力,而且还包括人力资源的匹配度、就业主体的积极因素、就业客体的用人观等。“就业主体、客体及其关系互动以及劳动力市场、环境、政策等因素,都是就业力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就业能力只是其较为特殊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2]

2.影响关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基于这一目的,人力资源在改革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它不仅作为一种重要资源要被有效配置,更是作为提高生产率的重要因素。研究生毕业生是就业群体当中学历较高、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处于国家人力资源的第一方阵。这一群体的就业力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一方面,对供给侧改革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从而提升技术和分工水平起到杠杆作用;另一方面,对人力资源市场这一供给侧也起到促进改革的作用。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从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双方关系看,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对研究生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等有着较高的要求,也相对于以往有着较大的变化。作为供给方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研究生的思想道德、专业素养、实践能力、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培养,也受到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影响,需要不断地根据新形势、新需求而动态调整培养方案,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生的就业力水平。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研究生就业力问题分析

1.人力资源匹配度

纵观当前高校毕业生,包括研究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还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的表现就是“招工难”和“就业难”。结构性就业矛盾,从宏观层面看,是国家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市场的人才需求匹配度不高,存在人才培养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从微观层面看,研究生毕业生的素质能力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匹配度不高。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的提质增效等,都对研究生毕业生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增长,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特长的研究生,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2.就业主客体因素

研究生就业力的水平在微观层面的主要表现就是就业主体(研究生毕业生)的总体竞争力以及就业客体(用人单位)的人才价值观。下面将从主体、客体两个方面分析目前对就业力影响较大的问题。

就业主体方面:一是专业能力的不匹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在于“研究”,特别是学术型研究生,由于其研究领域过于“专”,往往导致就业面变窄,较难找到与其专业匹配度高的就业岗位。二是社会实践能力不足。相对于本科毕业生和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与社会的接触相对较少,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等通用技能不能很好适应企业的要求。三是求职的积极主动性较弱。大部分研究生在求职面试的黄金期都忙于毕业论文、科研项目等,容易错过一些好的就业机会,加上缺乏社会锻炼,求职面试的技巧也都显得比较薄弱。

就业客体方面:一是选人用人视野受限。用人单位限于所在地区毕业生落户政策、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引进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很看重研究生的毕业学校和所学专业,有的则看重研究成果的积累等,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对研究生的选聘范围。二是对研究生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对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培训缺乏耐心和相应的机制或资金支持。三是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革新对研究生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在人员招聘的过程中仅从自身需求出发,未深入考虑现行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和研究生的實际能力培养成效。

3.就业观念的影响

当前,研究生的就业观念往往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特别是网络舆论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就业观念逐步表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将眼前的薪资水平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认为高学历应该对应高收入,看不上收入水平一般的岗位,不从长远角度去考虑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二是大都市情结难以割舍。不少研究生毕业后都选择留在大城市,对于二三线城市或者基层单位、艰苦地区不感兴趣,这也是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对新兴职业缺乏就业兴趣。研究生更倾向于传统的、稳定型的就业岗位,对新出现的就业形式或新兴职业不敢尝试,认为存在较大的就业风险,这些压力更多来自于家庭的期望。四是求职态度有待改善。一些研究生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求职市场中的短板,没有经过系统的求职技能培训,无法有效应对求职面试当中的各种挑战,给用人单位造成类似“高智商、低情商”“高分低能”等印象。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研究生就业力提升路径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应对研究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提升研究生就业力是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民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作为研究生就业的供给方,在面对供给侧改革大潮中,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有效提升研究生就业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设置要符合供给侧改革的需要。人才培养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将形成新的发展格局,这对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重要变化。因此,研究生培养机构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计划和方案,聚焦于未来国家经济社会需要的领域,迅速弥补当前和未来的人才缺口。

研究生培养要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为适应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应着重培养研究生以下素质:一是创新能力。科技创新驱动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因素,研究生毕业进入企业之后应该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因此在校期间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二是实践能力。毕业生进入社会之后最欠缺的就是实践动手能力、业务操作能力,如何将所学知识高效转化为工作能力,为用人单位带来高效益,这是研究生在就业之前应该多思考、多积累的。三是道德素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是多方面的,但处在首位的往往都是道德品行,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职业道德和事业发展,关系到企业的文化和社会形象。因此,“道德因素是大学生就业力构成的重要维度”[3]。四是国际视野。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无论是企业还是机关事业单位,国际交往都日益频繁,因此研究生应注重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更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2.研究生的就业观念教育

一是要有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生对未来的人生发展应该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方向,对未来的职业应该有一个初步的倾向,要结合所学专业、个人兴趣、社会环境等做出一个理性的选择。有了规划就会有意识地在求学期间逐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提升在某个专业领域或某个行业的就业力。二是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这与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个人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情况下,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又能服务社会的就业岗位,取决于研究生的个人价值追求。研究生毕业生应该“在进行就业决策时将个人兴趣、专业与工作紧密结合,发挥个人所长,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从而促进社会效用最大化的实现。”[4]因此,在就业和择业过程中,能够主动响应国家的号召和社会的需求,一定能有效提升个人的就业力。三是要增强求职就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研究生虽然拥有高学历、高技术、高素质,但在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如果不善于抓住时机、把握先机,想顺利地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也不容易。特别是面对结构性就业矛盾,研究生必须改变“等”和“靠”的想法,改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想法,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下好先手棋,学会“广撒网、多敛鱼,择优而从之”。从就业主体就业力提升的角度看,增强求职就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带来强劲的就业动力。

3.研究生求职能力的提升

一是要主动加强社会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经验。研究生在校期间主要的任务是从事所学专业方向的科学研究,学得专、钻得深,但涉及的社会面不一定广,这就为毕业以后的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各类有助于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未来职业方向的谋划,加深对社会发展与专业学习关系之间的理解,从而促进就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二是要提升交流沟通能力。在校期间的各类以提升交流沟通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如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社团活动等,研究生应主动参与、经常参与,不断积累社会交往的能力和社会经验,同时也提高对就业过程中潜在风险的判断和识别能力。三是要锻炼求职面试技巧。对于一直在求学生涯中成长的研究生,如果没有经过求职过程的锻炼,往往就会在求职中遭遇各种障碍,包括各种形式的能力测试,特别是最重要的面试等。如何制作一份能够充分展示个人能力和才华的简历,如何通过用人单位的笔试、面试等,研究生都需要在求职之前有意识地开展这方面技能的训练,提升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研究生就业力的提升路径必须从人力资源的供给侧着手,以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为导向,以提升研究生毕业生的核心競争力为目的,从而满足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需求,达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2021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EB/OL].(2022-05-17)[2022-05-23].https://www.sohu.com/a/545817807_120189950.

[2]何二毛.就业力:一个元问题的逻辑向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6):138-142.

[3]吴跃本.大学生就业力提升中道德因素的作用机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5):19-21.

[4]于菲,邱文琪,岳昌君.我国研究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6):32-38.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研究生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