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工商大学

2022-07-10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商学院校友北京市

商学院简介

商学院于2008年由原商学院和原会计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0年。原商学院由1981年建立的北京商学院储运系、1984年建立的北京商学院管理系、1993年建立的北京商学院餐旅系和2000年并入的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管理系相关专业发展演化而来。原会计学院肇始于1979年建立的北京商学院会计系,1999年与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经管系会计教研室合并组建。

截至2022年4月,學院共有教职工125人,其中专任教师112人:教授29人,副教授52人,讲师31人;博士学历9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者2人,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2人,财政部会计名家3人、会计领军(后备)人才9人,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8人,北京市长城学者培养计划5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3人,获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1人。

学院具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完整的商科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于1960年招收本科生、198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004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拥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含会计学、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硕士点和博士点,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专业硕士(MPAcc)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迄今累计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2万余人。学院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5个本科专业。截至目前,学院在校学生2,687人,其中研究生676人,本科生2,011人。

近年来,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17年,会计学专业获批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019年,会计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财务管理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会计学原理”获批北京市重点优质课程、“管理学”课程获批北京市优质课程。2019年,工商管理学科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共建,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点。2020年,“中级财务会计”“企业管理实践”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中级财务会计》教材被评为北京市优质教材。2021年,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以国资国企管理、服务管理、数字化管理、投资者保护为特色建立学科团队,强调产学研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及热点问题,致力于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复合性、应用型管理人才。学院在服务首都行业发展,包括服务业发展、国资国企改革、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等方面成效显著。

商学院秉承优良的历史传统、良好的社会声望、拼搏奋进的团队精神与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再创辉煌。

学科建设

工商管理学科是北京市首批高精尖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学科于1960年招收本科生、198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与中央财经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21年获批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迄今累计培养博士生50余人,涌现了张以宽、贺名仑等知名学者,培养了朱光耀、孟扬、汪林朋等杰出校友。

本学科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六十多年来,先后提出增减记账法、分层财务理论、服务蓝图等理论和应用体系,突出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强化内涵建设,突出质量,强化学科对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在企业管理与服务创新、公司财务与国有资产管理、会计与投资者保护、营销与消费大数据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21年,工商管理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会计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财务管理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会计学专业获批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017年,工商管理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位列B档。

教育教学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工作,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大力推进本科教学综合改革。历经多年的坚持不懈,学院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7年,会计学专业获批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019年,会计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财务管理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下设会计系、财务系、工商管理系、市场营销系4个系,有5个本科专业:会计学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国家一流专业、部级重点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市级重点建设专业)。

教育教学

学院在课程和教材等方面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多项荣誉。2门课程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课程获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课程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课程获批北京市精品课程,3门课程获批北京市优质课程。2部教材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7部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2部教材被评为北京市优质教材,并先后获得北京高校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多次举办专题研讨会、课程思政比赛,先后有11人获得学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奖励。组织院级教学名师、教学标兵评比,教师仇勇荣获北京高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4名教师荣获校级教学名师。

科学研究

高度重视学术研究和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坚持科学研究的“顶天”与“立地”相结合,致力于研究企业管理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近五年,学院共获批省部级及以上项目9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计5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自科基金共计43项。共发表学术论文681篇,其中发表Management Science等SSCI、SCI检索论文80余篇,《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自科基金委指定期刊论文百余篇,累计科研经费5,317.92万元,研究成果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4项。

发挥在国有资产管理,特别是出资者财务理论和所有权监督理论方面的长期研究积累和优势,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2项,承担国务院国资委、四川省国资委等委托的科研课题3项,深度服务国资管理与国企改革,研究报告为相关政策出台提供理论支撑。发挥在管理会计研究方面的积累和优势,先后承担了3项财政部管理会计研究专项课题,并以此为依托承担了相关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的起草和相关企业案例库的建设工作。相关研究成果为财政部关于管理会计系列文件、规章的起草提供了理论依据。

党建思政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理论学习宣传。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夯实理想信念之基。注重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工程,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推进学院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

3人获北京市党建研究会2019年度优秀自选课题成果一等奖;3人次获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称号;2个学生党支部的红色“1+1”项目分别获得校内一等奖和二等奖,并获得市级三等奖。2个项目荣获学校党建创新案例二等奖。近五年,17人获评学校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组织143名学生党员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从严治党”方阵并圆满完成任务;62名学生完成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大任務保障;21名志愿者完成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服务保障。

人才培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多措并举推进协同育人,成效显著。多年来,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对青年学子的引领作用,在思想建设、学术提升、实习实践、成长成才等方面不断探索,经过多年的实践,搭建了以党团校培训、红色“1+1”党支部共建、“铸魂工程”、纪念“五四”诗词诵读、纪念“一二·九”爱国主义歌曲合唱、“青年服务国家”暑期社会实践、主题班会、党团日、志愿者社会服务为主体的思政育人体系;建成了学院网站、“BTBU商院之家”“商院红”“商院就业”“BTBU商研会”等网络宣传阵地。

人才培养

大力推进学风建设和学生能力素质培养,获批中国科协首批“学风传承示范基地”。着力打造“商科文化节”“学术文化节”“弘商讲堂”“对话精英”“商梦花开”学业辅导等系列学风建设品牌项目,实施以“商舟启航”“五早一晚”为抓手的习惯养成教育。积极探索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扎实开展第二课堂实践。大力推动就业指导和就业创业工作,加强校企合作,聘任60多位校外导师参与学生培养,建立15所校外实践基地,积极构建多途径育人平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011人,研究生676人。近五年,评选“学术之星”113人、“优秀学术团队”45 个;荣获北京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荣誉19项,206人获评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学生多次荣获市级和国家级创新创业、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商务谈判、沙盘模拟经营、市场调查与分析等各类学术大赛一二等奖。

研究生教育

博士研究生教育

2004年,学校工商管理学科开始与中央财经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21年,获批工商管理博士点。目前,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0人,已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67人;2022年,拟招生12人。本学科基础扎实,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特色鲜明,办学经验丰富,人才培养得到需求单位广泛认可。在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科在服务管理与国资国企管理研究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与商务部、国资委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部门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各类政府部门和企业。

硕士研究生教育

商学院拥有会计学、财务管理、企业管理3个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专业硕士(MPAcc)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研究生教育

MPAcc会计专业硕士

2010年,学校获批MPAcc招生资格,现有专职教师人数53人,校外实践导师70名(以国有大中型企业、跨国企业、民营企业以及政府机构的领导管理层为主),发挥实践导向作用。开设商学院“CPA/CFO”大讲堂,邀请知名企业的首席财务总监(CFO)和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等实务界人士,定期开设讲座,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对企业实务的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就业单位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国际及国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中石油、中粮、中化等大中型企业以及外交部、国税局等行政事业单位等。

MBA工商管理硕士

2007年,学校获批成为MBA培养院校。学院汇集全校优质师资建设发展MBA教育,以专业的教学力量、系统科学的课程设置和经营管理领域的深远影响获得了MBA学员的高度认可。MBA项目采用双导师制,聘请了50多位企业家、企业高管及政府官员担任校外实践导师,为MBA学员的学习、就业、社会网络建设提供平台。学校MBA教育强调国际体验度,现与美国、英国、法国、爱尔兰、芬兰、瑞典、奥地利等国的32所高校建立长期的学术研究和师生交换的合作关系。同时,根据在职学习和脱产学习的不同特点,分别开发了1年期(双学位)、2周至2个月的长短结合的海外教学实践课程,适应MBA学员的不同需求。

国际交流

学院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培养商科国际化人才、提高学校国际声誉”为目标,践行“构建国际高校联盟、共享共建教育资源、实现产科教协同”的商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商学院于2017年、2019年作为主要发起成员,加入全球中小企业研究与发展联盟(GASMERC)和汉萨大学联盟(HLU),并成为亚洲区联盟的首席高校。

学院通过了澳洲会计公会AACSB认证,实现培养模式与国际标准接轨。学院面向中外学生,开设了注册会计师全英语方向班和全球管理全英语方向班,截至2022年,累计招收1,003名学生。“全英班”采用北美最新原版教材,建立了与欧美著名商学院相通的课程体系,引进多位海归博士生为师资,为学生营造国际化教学环境。此外,派出教师出访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纽约城市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50余人次,不断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

近五年,商学院联合知名高校举办亚洲经济与金融国际研讨会、国际中小企业年会、京津港创新创业论坛等14场大型学术会议,商学院教师和学生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报告148次,邀请境外专家讲座报告75次,提高了商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学院于2013年开始招收国际留学生,截至目前,累计招收留学生188人,分别就读本科、MPAcc及IMBA项目。留学生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

学院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国际化产教融合基地,如“中關村数据产业联盟”“国际创新创业平台”“青年创业社区MBA工场”“德勤绿色通道”“毕马威精英计划”等,为学生提供国际企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近两年,共录取50名会计专业学生参加安永华明寒假实习项目。近五年,在国际企业就业的本科毕业生达37%,学术硕士达15%,专业硕士达14%。

迄今为止,商学院依托国际高校联盟,已先后与美国、英国、荷兰、日本、加拿大、德国、瑞典、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的30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国际合作伙伴关系,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日本长崎大学等高校教师建立了紧密的合作研究关系。近五年,学院派出学生近300人次,参加“2+2”“3+1”合作项目学生人数达113人,国家公派留学70人,外派交换生80人。

校友工作

自建院以来,学院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6,000余名本科生和3,000余名研究生。学院校友遍布国内外,在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发挥骨干作用,不少校友成为业界领袖和知名学者,为国家、行业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学院注重加强与校友的联系,积极邀请校友参加校友值年返校、校庆大会和学院的战略发展研讨会等活动,邀请校友回校作讲座,密切校友和学院的交流合作。传承校史,回顾凝练学院的发展成绩;深化合作,举办校友企业推介会,组织校友企业招聘毕业生,实现校友企业和学院的共赢。

桃李芬芳花千树,报得春风化雨情。校友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理想追求,在各行各业用智慧和汗水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为学校赢得了荣光。多年来,校友们通过设立奖学金、担任校外导师、捐赠图书等多种方式支持帮助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商学院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光荣的创业史、奋斗史,校友们以母校为纽带,和母校风雨同舟,互帮互助,薪火相传。

社会服务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社会需求和学院学科特色开展科学研究,与财政部、北京市财政局、国资委、北京市发改委、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新兴集团、北京电控等各级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合作完成了多项有利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115项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国资委、财政部(局)、商委等政府部门和企业,承担北京市近1,000亿元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获市领导批示肯定。

会计投资者保护研究中心深入开展会计投资者保护理论和指数方面的研究,自2011年起连续10年编制和发布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投资者保护指数,从会计角度评价A股市场3,000多家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被称为“上市公司会计投资者保护的晴雨表”。学院联合国务院和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国有企业于2013年组建国有资产管理协同创新中心,整合优势,为国资国企改革和国有企业管理研究提供有力支撑。政府绩效管理研究院围绕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服务北京市财政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国资国企研究院围绕国有资产管理和国企改革,服务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服务业发展与数字化转型研究院围绕商贸服务业发展,服务北京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通过加强各领域研究院(中心)组织和项目管理,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科学研究在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领域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服务社会的能力。

猜你喜欢

商学院校友北京市
广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作品精选
HICOOL商学院 集结来自世界的科技力量
巴黎高等商学院荣登《金融时报》欧洲商学院排名榜首
法国公布2018—2019学年高等商学院排名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校友资源开发管理智慧系统初探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