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助人到育人: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07-10蔡洪波张新平谭卓立宋宛儒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高校

蔡洪波 张新平 谭卓立 宋宛儒

摘 要:高校资助政策经历了多次的变动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策更加偏重保障型的资助模式;步入新时代后,部分高校开始提出发展型资助,更加强调资助工作的育人属性。从发展型资助出现的历史背景入手,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开展的资助工作为实际案例,介绍发展型资助模式的产生原因,实施过程及其对学生、高校、社会带来的影响,进而分析这一模式下可能存在的工作困难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校;发展型资助;资助育人

高校资助工作发展历史与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十分重视资助工作。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承办方,所具备的不仅是教育的功能,而且还承担着促进社会流动与社会公平的任务。韩丽丽、李延洲(2018年)[1]认为,高等教育资助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是社会阶层流动最重要的路径之一,促进教育机会平等可以助推教育选拔的公平性,维持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高等教育资助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余秀兰(2010年)[2]整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变化,她将高校资助政策分为三个阶段:简单的免学费政策、人民助学金制度;设立三类专项奖学金辅助以学费减免等资助措施;以政府为主的多元混合资助体系。资助政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但不同的资助政策之间存在区别,鲍威(2015年)[3]指出,不同类型的资助方式不仅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影响机制各不相同。其中,赠与型的奖励资助对学生学业发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学费贷款这种形式则对学生的学业发展存在负向作用。

以往对高校资助的研究多关注资助模式的变迁、资助对教育公平或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资助政策的现状或问题研究、精准资助等,而“发展型资助”在高校资助领域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话题。其中,徐斌、高秋燕(2020年)[4]指出,开展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机制研究在推进国家战略、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赵群、卢琳、于磊(2021年)[5]认为,发展型资助符合当下时代背景,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先扶志”要求相契合。通过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资助工作为实际案例,重点关注高校院系范围内,发展型资助是在何种背景下提出的,实施的过程是怎样的以及最终给学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发展型资助缘起—社会现实与学生发展的需求

发展型资助育人是建立在保障型资助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型需求,助推困难生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在某种意义上,发展型资助模式的出现是必然的,是符合规律的。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和保障型资助体系的逐步完善,现在的高校学生基本上都解决了最底层生理层次的温饱需求,他们需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相对应地,发展型资助的出发点正是满足学生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助推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型资助应运而生,拥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发展型资助也有着强大的现实需求。小至个人,大到社会、国家,发展型资助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从个人层面。发展型资助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业发展、职业规划、兴趣培养等方面的发展型需求,通过开展学业辅导与答疑活动、开设兴趣爱好班、举办职业规划讲座、支持学生发掘和发展兴趣爱好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助推学生成长成才。

2.从社会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型资助在促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起到了资源再分配的作用,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同时,也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与扶贫攻坚的逻辑相同,“扶贫先扶志”,发展型资助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型需求,通过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内生动力,推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从国家层面。适当合理地应用发展型资助也可以推动国家战略的实现。例如:将资助与就业导向相结合,可以通过资助一些实践实习项目,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回到山区、农村进行经济建设,进而培养学生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就业导向,为我国的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持。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发展型资助工作探索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同时开展保障型资助和发展型资助工作。学校层面的保障型资助主要包括助学金的发放、困难学生家庭走访、临时困难补助。除此之外,学院也有临时困难补助、冬衣购置补助、寒假返乡路费报销等,基本能够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所需,让他们拥有相对安逸的学习生活条件。学院近几年尝试的一些做法如下:

1.“新生购书资助项目”。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购买书籍,鼓励学生入学后养成多阅读、多积累的习惯,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2.“心城计划”。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拓展文艺、体育等方面的兴趣爱好。例如:可以購买吉他、篮球鞋、课外书籍等物品,办理游泳卡、健身卡,也可以为其报名参加一些兴趣班。

3.资助毕业生亲属参加毕业典礼。全额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长来北京参加毕业典礼,包括往返路费、住宿费等,通过仪式教育加强学生感恩教育。

4.针对经济、学业双重困难的学生开展学业辅导。学院出资,邀请高年级学术能力强的学生为这些学生进行辅导。通过资源的倾斜,减小他们在学业基础上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发展型资助的再认识与再出发

1.发展型资助的构建路径。一是精准认定是基础。发展型资助的对象依旧是在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此做好第一步的精准认定是推进发展型资助的基础。在传统认定程序的基础上,可结合大数据(如餐卡消费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科学、精准认定。在认定结束后,也应有情况再收集和反馈的过程,通过学生、院系和学校等途径,利用日常观察和家庭走访等方式,跟踪学生真实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加强认定结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二是育人方向是核心。资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育人效果。学院在通过助学金发放、临时困难补助、冬衣补助计划等常规资助手段满足困难学生的保障型需求后,偏向育人的发展型需求就更加值得重点关注。三是思想引领是结果。通过上述做法,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引领。在资助文体爱好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全面发展;在资助学生家长参加毕业典礼时,加强学生毕业仪式感的同时,增强感恩教育;在学校学生资助中心的组织下前往乡村山区进行社会实践,拓宽视野,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对乡村振兴的信心;在发放一次性就业创业补贴和中西部基层就业补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基层就业导向,立鸿鹄志于乡野。

2.二级院系开展发展型资助面临的困难和局限性。学院作为高校的二级单位,是资助工作的最小单元,同时也是资源从国家到学生手里的最后一站。以学院为单位开展发展型资助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掌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一手资料、了解学生发展特长与短板、能及时准确发现学生成长动态。

但同时,学院在开展发展型资助时,也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和局限:一是经费不足。学院作为二级单位,手中所拥有的用于资助工作的经费十分有限,很多时候只能压缩其他业务部门的经费来满足资助工作所需经费。因此,在举办很多发展型资助项目时,经费常常会影响项目落地的成功率和完成率,有时候碍于经费不足无法做到有关项目的高频开展。有一些院系可能就没有类似的专款,发展型资助也就无从谈起。鉴于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如能给高校专门拨款用于提供学生发展型资助,将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各高校、院系开展相关活动。二是人力有限。通常来讲,一个学院都会有一个负责资助工作的经办人,统筹学院资助的相关工作,但作为高校二级单位的学院很少会有专门负责资助工作的办公室,资助工作只是负责资助经办教师所承担的众多工作中的一部分,资助工作通常被当作学生工作的一个小的分支,因此在学院开展相关资助项目时,就可能存在着无人可用的情况,导致有的项目无法开展,有的项目则无法做到更加精细。在人力充足的情况下,发展型资助的模式可以是开展系列能力拓展培训班,如文艺培训、汇演,体育项目培训、竞赛组织等,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报名参加,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发展型资金,为学生的兴趣买单。

以上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能在学校层面得到有效解决。学校層面拥有更加充足的经费支撑,同时也有专门负责资助的部门和人员,由学校来进行部分发展型资助项目的统筹,可以协调各个院系的资助工作经办人,分组合作负责开展多个发展型资助项目,这样既可以解决单一学院在开展工作时的乏力,也可以达到资助配置效率最大化。

3.发展型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与展望。发展资助型工作仍在探索、完善阶段,但它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高校资助工作本质上应该是一项育人工作,保障型资助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而发展型资助可以更好地完成资助工作的育人属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是拓宽育人维度,助力立德树人。资助育人工作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型资助,可以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予他们更多的资源倾斜和情感关怀,为他们的兴趣培养、能力提升和视野开拓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和平台。二是提高资源再分配效率,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型资助相比于保障型资助,拥有更大的边际效益。在学生的物质条件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后,将经费投入到发展型资助中,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资金的效用,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方位发展,缩小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在眼界、特长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三是服务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中国的农村、山区或是中西部偏远地区,通过资助育人体系,尤其是发展型资助,使他们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会和平台,促进其成长成才。更关键的是,如上所述,通过开展部分基层就业导向的资助项目,使受资助学生有着更大的概率和动机回到家乡,到基层去发挥作用,“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绚丽的青春之花”,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丽丽,李延洲.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8(6):29-36.

[2]余秀兰.60年的探索: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探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8(1):151-163.

[3]鲍威,陈亚晓.经济资助方式对农村第一代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2):80-96.

[4]徐斌,高秋燕.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机制研究[J].才智,2020(25):45-46.

[5]赵群,卢琳,于磊.高校二级学院学生发展型资助模式的实践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4):7-9.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高校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