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单元主题的任务驱动式文言文教学
2022-07-10张晓鹏
摘要:先秦政论散文《谏逐客书》被选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因其“奏书”的实用性特征可将其纳入实用性文本学习任务群。拟从“情”与“理”的关系切入,以分析李斯谏逐客成功的原因为教学重点,既符合实用性文本学习的目标要求,又直接导向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抱负与使命”。与此同时,教师讲授先秦古文应以“学生任务”为核心导向展开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可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古文所传递出的经典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人文单元主题;《谏逐客书》;任务驱动;文言文教学
《谏逐客书》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因其是文言文,所以传统教学中的文言知识不能偏废。又因其是部编教材,所以也要关注单元的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的培养目标。第五单元的四篇文章《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谏逐客书》《与妻书》都属于实用性文本,而这些文章之所以完成了其实用性的价值使命,都是“情”与“理”的共振,只不过不同的文章其“情”与“理”所占的比重不一样。从这个角度上看,“情”“理”关系是实现人文单元主题“抱负与使命”的教学切入点。
当然,为有效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构建起以“学生任务”为核心导向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力求学生主动思考、研读,然后探究、共享交流。课堂上要让学生有事可做,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用扎实有效的实践性任务引领,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立足现实的人文单元主题式引入
《谏逐客书》一文的人文单元主题是“抱负与使命”,相较于该单元的其它篇目,文本立足于个体的“理想抱负”主题显得较为直接,而“时代使命”与“历史潮流”则较为隐晦。基于此,在教学之初,教师就应该将当下时代的发展形势和新青年的时代使命与课文进行关照,创设情境,构建起统筹整个教学的人文主题。
示例:
2019年,美国资深记者乔治帕克曾经发出这样的警告:“拒绝全球化就是拒绝太阳升起。”如他所言,当今世界,全球化是大势所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价值观也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单边主义和孤立主义的蠢事,在当下的时代也不断发生。
今天就让我们回溯历史,从一部两千多年前的作品中去体味中华民族善于包容差异,主张和谐共生的文化精神和治世理念。
明确:当前时代发展洪流是推动全球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體,从这个层面来看《谏逐客书》实质上就是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这类排外主义观点的反驳。当代青少年学生应从现实出发,汲取传统经典文化的营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学生任务一:秦王为何要“逐客”
具体任务: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李斯认为秦王逐客的原因,并以“秦王认为客怎样”的句式结构进行转换,完成学习任务,具体如表1所示:
明确:韩非子在《说难》中有言,“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通过阅读文本,梳理每一文段的“观点句”或“结论句”,明确李斯的劝谏实质上是建立在深入分析秦王内心想法之上的驳论。李斯以理性的眼光,敏锐地捕捉到了秦王颁布“逐客令”背后的观点主张,并以委婉恭敬的语气和聪颖睿智的口吻将“逐客之过”归咎于“官吏之议”(“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尽显一名政客的才智。教师以任务表格的形式,在既有的清晰任务指令下,学生可以充分实现思考的主动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
三、学生任务二:李斯何以“谏逐客”成功
(一)陈所述之理
具体任务: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围绕“秦王之心”的一个方面具体分析李斯的劝谏思路。第一小组:针对第一段,分析第一个观点;第二小组:针对第二段,分析第二个观点;第三小组:针对第三四段,分析第三个观点。
示例:
第一小组:以时间为线索,选取缪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在秦国历史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君,列举大量有代表性的史实,说明客不但没有对不起秦国,反而为秦国的强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秦国一步一步走向强大。同时,段尾处的“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从反面再一次强调客卿之于秦国的重要性。正面陈述事实,反向假设结果,正反结合,论证综合全面,深刻可信。
第二小组:采用类比的论证手法说明“取人”和“用物”的标准不一样,进而得出了“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的结论。一方面反驳了“秦之所生然后可”观点,另一方面还提升到了“跨海内、制诸侯”高度。既在符合秦王喜好的情形之下让秦王明辨了是非,又点中了秦王的野心,如果驱逐客卿则不能实现一统天下的志向。
第三小组:借助比喻论证、古今对比来说明驱逐客卿的危害,让秦王警醒。比如,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样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着重说明驱逐客卿的危害,如“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和“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明确:综合来看,这三个部分的切入点、侧重点以及分析论证的方法各有不同,体现了李斯论证说理的逻辑层次。依据上述分析可梳理出:回首过去,以史为据,说明客对秦国的贡献;立足当下,类比说理,直陈逐客对秦的危害;设想未来,比喻对比,强化逐客的深层危机。
小组研讨任务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之上的,不经独立思考的小组讨论是盲目且不着边际的。小组研讨的任务要具备可研讨的价值,同时在研讨的过程中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该任务可以让小组成员在组内的交流中感知不同学生思维逻辑的推演,进而借鉴改正,提升自我。
(二)表所感之情
具体任务: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下列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并以情境化的口吻有感情地朗读。
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強大之名也。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示例:
第一句“客何负于秦哉”,以强烈而深沉的反问表明李斯对“客卿有功于秦却反遭驱逐”事实的不解。同时,也饱含着唤醒秦王、希冀秦王收回成命的恳切之情。
后四句从文言句式来说都是判断句,判断句不单纯指向陈述或阐明谓语,同时亦在表述的过程中展现着陈述者的情感态度。第二句,“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背后是李斯急切地希望秦国能富利强盛,雄霸一方的强国之情。第三句,李斯眼光长远,站在“跨海内、制诸侯”的高度,以退为进迎合秦王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野心,将这份强国之情推向纵深。第四五句,从反面逐步深化“逐客”的危害。由“藉寇兵而赍盗粮”到“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程度一步步加深,表现出李斯对秦国的深切担忧。
明确:文言文教学不应该变成译文版的现代文教学,教师应通过具体的学习任务让这篇“秦之名文”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学生要独立思考,分析文言字词、文言句式,感受古文背后所传递出的直抵人灵魂深处的美感。像“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这样的句式,要让学生通过情境化的朗读读出“乃(竟然)”的味道。后四句的判断句学生需要仔细品读才能读出强烈而喷薄却不同于嘶吼式的强国、忧国之情。
四、学生任务三:李斯为何要“谏逐客”
具体任务:依托于任务一、任务二,结合学生对李斯本人和历史形势的了解,引导学生畅谈对李斯“谏逐客”原因的认识。
示例:
李斯进谏上书的直接原因在于自我的生存需求和利益追求。换言之,李斯是为了留在秦国,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生存是基本需求,功名是在生存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追求富贵名利就显得物质庸俗。从这一个角度来看,李斯要留在秦国,实质上是想在秦国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进而实现其理想抱负与人生志向。
那么,李斯为何选择了秦国作为自我理想抱负的施展之地呢?这与秦王的见识有关,与秦国的国力有关,但究其根本则在于彼时的李斯看清了当时时代的发展趋势,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最终做出了准确的判断与选择。
纵观当今的发展形势,时代的发展趋势是“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同住地球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时谈到:“‘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如果人为阻断江河的流入,再大的海,迟早都有干涸的一天。”“我们要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所以,新时代的青年应顺势而行,有所作为,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
明确:该学习任务是建立在问题分析基础之上进一步的逻辑推演,指向具体问题的解决。以开放性的导向,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提出创见性的回答,进而提升自我的悦纳感。当然,最后任务的落实完成还需要进行提练、归纳、总结,要指向人文单元主题的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张晓鹏(1993— ),男,重庆市第八中中学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