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学校特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2022-07-09陈利芳
韩 嵩 陈利芳 晁 义
(1.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24;2.慈溪市胜山镇教育办公室,浙江 慈溪 315211)
乡镇教育是县域教育的基础,乡镇教育强,则县域教育也会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完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1]乡镇是县城与村(屯)之间的“中转站”,对整个县域而言,提升乡镇学校的教育质量,不仅能吸附、稳定镇区和乡村的本地生源,缓解县城(城区)的教育压力,还可以辐射到村(屯),承接农村人口的转移。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高质量乡村教育体系建设对当下乡镇功能的完善具有基础性地位。有学者提出,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内涵的丰富,需要未来乡村教育发展采取特色化的发展思路。[2]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单向流动的局面仍在持续。有研究认为“乡村教育走特色化发展道路,要重视乡村的本有价值,发挥乡村教育在文化环境塑造、人才体系优化和社会主体聚合方面的优势”,[3]吸引部分农村人口回流到乡村社会。也有学者们提出,“学校特色发展是学校对内部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通过对区域和学校资源进行挖掘或重组利用,学校在特定领域形成独特风格或优势的过程。”[4]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学校(本文指向义务段学校)追求的目标在于学校特色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凝聚、强化乡镇学校的个性与优势,展现学校积极向上的发展活力[5],为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镇域教育智慧。
一、乡镇学校特色发展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教育管理多是依靠乡镇、乡村和村民的“三级协调”,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管理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尽管不同阶段教育管理体制依存的经济社会条件不同,但从某种程度上看,过去“三级协调”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在调动乡镇和乡村、村民的办学积极性上,对新时代我国办好乡镇学校具有借鉴意义。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汲取过去乡镇学校的办学经验,充分发挥乡镇、乡村和村民在农村学校建设上的重要作用,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对乡镇学校的支持和投入[6],对我国加速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和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1.乡镇学校特色发展有利于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乡镇学校坐落于乡镇,扎根于乡村大地和乡土文化,既是传承、传播乡土文化的“高地”,同时也是其所在社区最大、最丰富的文化单元。乡镇学校特色发展的前提基于乡村教育的“在地化”,发挥乡镇学校辐射镇域范围内的社会传播和文化教育功能。乡镇学校的重要价值在于继承、创新并发扬乡土文化,留住乡土记忆,同时乡镇学校特色发展可以密切其与乡土文化的联系。反之,如果一所学校没有文化的基因,就很难有学校特色的长相。乡镇学校特色发展需要学校文化支撑,学校文化直接决定着乡镇学校的品质。同样,乡土文化也是乡镇学校发展的“动力源”,在乡镇学校特色发展进程中,学校文化建设通常以乡土文化为“基底”,只有基于一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通过学校文化的创建、校园文化的打造,才能释放乡镇学校的活力,助力乡镇学校整体的提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乡镇都有自身特点和优势。一般而言,乡镇学校特色发展基于学校发展的文化传统、乡镇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学校教师发挥自身特长,助力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重塑乡镇文明。同样,乡镇学校特色发展也促进了学校和师生共同发展,加深了学校师生对于学校文化和乡土文化的认同,从而在学校和师生层面产生了共同的目标,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凝聚了共同的价值智慧。
2.乡镇学校特色发展有利于汇聚多方力量支持学校建设
在我国,乡镇学校大多承担了对乡镇适龄儿童和少年的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体系深入农村的最基层单元。现实中,乡镇学校与所在社区建立联系的情况不多,随着乡镇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镇学校需要与所在社区相互沟通,同时学校所在社区也要参与乡镇学校建设,借助社区“隐形”的资源和条件,两者形成合力。乡镇学校和所在社区共享拥有的教育资源、文化资源、图书资源、教学资源等,将乡镇学校建设成为一个乡村组织和社区共同体,使学校所在社区生活充满活力。已有实践表明,乡镇学校受到周边社区的支持,通过办学条件的改善,吸引了从县城和父母务工地返乡就读的流失的本地生源[7],可见社区参与乡镇学校建设能够留住本地适龄儿童和少年,同时也留住了本地乡土文化的命脉。这意味着,乡镇学校特色发展离不开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的支持,今后乡镇学校办学要从封闭的状态走向开放的状态,实现多元互助。对此,县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为乡镇学校特色发展提供相应服务,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乡镇学校的地方资源、生源特点和学校特色进行数据挖掘,为乡镇学校特色发展制定更适合的发展方案。[8]另外,有条件的乡镇政府也要为乡镇学校打造的特色项目提供相应的专项经费支持,亦或是为乡镇学校特色发展争取更多的经费。“十四五”时期,加快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优质均衡是义务教育的重点任务,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必然要求城乡学校联盟或组建教育共同体,借助城区学校的力量,让城区学校的优质资源实现对乡镇学校的精准化帮扶,助力乡镇学校特色发展。
3.乡镇学校特色发展有利于提升乡村教育品质
乡镇学校是所在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不同地区的乡镇学校规模不尽相同。以浙江省为例,有部分乡镇学校处于海岛和山区,这种独特地理区位造成了乡镇学校的规模偏小,虽然学校规模小,但这些学校却为学校所在社区的居民社会生活和乡村文化生活的丰富提供了重要支撑。乡镇学校植根于所在乡镇,在乡村土地上逐渐生长起来,多以学校撤并的方式,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合并为乡镇中心小学。从本质上看,乡镇学校与生俱来就带有“乡土气息”,这种“乡土气息”是乡镇学校特色发展的文化源泉,并与乡土文化融为一体[9],助力乡村教育品质提升。一是乡镇学校不同学科组的教师以兴趣结盟,打破学科界限,为学生们准备一系列亲近大自然的活动或课程,学生们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了解生机盎然的乡土世界,体验美好乡村社区生活。二是乡镇学校和县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为新入职的乡镇教师提供适切性服务,由于这些新入职的乡镇教师大多来自非乡镇学校所在地,在对其进行培训时,培训内容要因地制宜地融入乡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8]需要注意的是,在培养乡镇教师的过程中,可适当增加乡土文化课程,提升乡镇教师对乡村教育的认同感。
二、乡镇学校特色发展融入乡村振兴的现实行动
实际上,以往多数乡镇学校并不善于主动与社会力量深度沟通,很少主动寻求社会力量帮助,导致社会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对此,镇域层面需要履行一定的帮扶义务,筹集本地社会、企业等相关资源,为乡镇学校特色发展提供帮助。C市S镇学校特色发展主要以研学活动的形式融入乡村振兴,学生们走出校园,深入到学校所在社区、企业等,不仅获取了全新的教育资源,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认知,激发了他们自主发展的热情。
1.C市S镇学校与乡镇企业的互动
一是与本土明星企业的互动。S镇中心小学组织5年级全体学生来到C市海通食品有限公司(简称海通集团),海通集团组织专家讲座,让同学们知道了糖、脂肪、卡路里在人体中的作用,懂得了过量摄入对身体的危害。在参观海通集团展览馆时,同学们全方位了解该企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企业文化,看到了本土品牌系列产品包括日式锅贴、披萨、鸡肉卷、甜甜圈等食品生产模型。海通集团为同学们准备了田间割稻穗活动和饮料DIY活动,体验了丰收的喜悦和自己动手配制饮料的成就感。此外,同学们在该企业以小组分工的形式完成食品安全宣传海报,并进行小组展示评比,研学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同学们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助于养成健康文明的饮食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二是与本地生态农场的互动。S镇中心小学组织3年级全体学生来到位于C市的胜陆生态农场,感受泥土的芳香,品尝绿色新鲜果蔬,回归田园,回归自然。农场研学导师为同学们讲解安酷杜鹃的种植培育、日常护理及农具的使用;草莓、梨和橘子的种类;草莓、翠玉梨树和橘子树的生长特性;草莓苗、梨树和橘子树的病虫害;草莓苗的日常护理、如何正确挑选梨和橘子及梨和橘子的营养价值。在花卉种植区,导师讲解如何种植花卉幼苗及后期培育,学生们亲手体验种植。在植物拓印区,同学们敲击采摘好的树叶,将树叶汁印染在拓印布上,创造出一副副美丽的图案。在农场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学生们玩起了网红大秋千,亲自动手拔草喂山羊,体验喂养的快乐。S镇另一所完全小学3-6年级的学生也来到胜陆生态农场,开展了一次以“传承农耕文化,探索自然魅力”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同学们认真聆听农场研学导师的讲解,对于小番茄、草莓、梨等各类植物的生长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体验了大棚采摘、杜鹃花种植、喂养动物等活动,学生们走进大自然,了解了农耕知识,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2.C市S镇学校与本地高校的互动
S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全体同学走进本地的一所县域高校,在高校内开展主题活动,开启了“人工智能启蒙之旅”。一是室外素质拓展活动,全体同学合作完成机器人主题巨画。由于整幅画被分割成了十部分,需要班班合作、组组合作,最后把作品拼接成一幅巨作。每班同学分成两组,每组选定一位组长,由组长安排绘画、打水、洗笔、联络沟通、收集垃圾人员,各组完成巨画的一部分。该活动锻炼了同学们遵守纪律、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采用班级竞争的形式,激发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二是认识机器人。机器人的种类繁多,日常生活中的扫地机器人、天猫精灵、小爱同学都是机器人。高校负责对接的教师重点向同学们讲解了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行业的广泛应用,并向同学们介绍了仿生机器人、军用陆空机器人、机械狗探雷车、侦察机器人、运输机器人等的功用。三是体验机器人编程。通过一堂编程体验课,高校教师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亲自操控机器人,让同学们了解到生活中处处充斥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机器人搭建、神经网络这些遥远而科幻的词如今在手中一一实现,让同学们感受到编程就在身边。
3.C市S镇学校与乡土环境的互动
C市S镇学校与乡土环境的互动聚焦于乡土自然环境和乡土社会环境,让学生更多了解S镇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文、地理风貌、名优产品等乡土知识。C市S镇中心小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一直都是该校的特色活动,其目的在于让本地和外地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季节的特征及本地的发展变迁,该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应专门的教材,针对不同的年级段具有不同的对应主题(见表1)。通常该校在国庆假期,要求各年段的学生,根据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实践内容安排,在家长、志愿者的带领下,感受秋意,走访老街,深入田间,了解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拍摄相应照片或提交相关作品,学校单独结集出版学生秋季社会实践活动集。
表1 S镇中心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内容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学校特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乡镇学校特色发展,要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和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不仅能为乡镇学校保留本地生源,还能在某种程度上扭转长期以来“教育城镇化”的虹吸效应,为乡村振兴留下人力资源。基于此,乡镇学校特色发展要以学校文化挖掘为载体、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学校内部管理为保障,以“家校社”协同育人为支撑,重塑有特色的乡村教育。
1.乡镇学校特色发展需要建立属于自身的教育标识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重拾县域城乡居民对乡村社会和乡土文化的认同。有学者提出,“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实施与发展的沃土,乡村教育是传承与创新乡土文化的有效机制。”[10]学校特色发展对学校文化的凝聚、强化和凸显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形成于学校的办学历史中,同样学校文化对于学校而言是气质性的,是学校独特性的核心表达[11],综合反映了学校的价值观念、校风校貌等特征。在此基础上,乡镇学校的特色发展要有个性鲜明的办学主张,通过综合研判学校所处的现状,明确乡镇学校自身的发展逻辑,并对自身特色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乡镇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在于对乡镇学校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建立属于乡镇学校独有的教育标识。这种独有的教育标识是乡镇学校的文化基因,凝聚了学校的历史和乡镇的地域文化,并在外显的校园建筑和校园环境中表达,能够与城区学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这种乡镇文化基因的表达是独特的,且无法被“复制”,体现在乡镇学校校园文化(尤其是隐性文化)具有自身的独到之处,并将其制度化,既能在全校真正形成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还能获得全校所有人和乡村社会的广泛认同。另一方面,这种乡镇文化基因的表达也是“高品位”的,乡镇学校的“高品位”校园文化对学校和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样的校园文化既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又是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甚至会深刻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
2.乡镇学校特色发展需要不断强化校内实践者的能力
乡镇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在于学校实践者的能力。一是学校领导团队提炼学校文化的能力,乡镇学校的学校文化提炼以具有本地特色的物形文化为基础,通过深挖物形文化的特征来类比学校文化。这是一种从外到内地形成学校文化的提炼过程,并以学校的办学历史为基础。通常而言,学校办学理念源于学校的办学实践,包括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学校办学理念也在随着学校办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学校领导团队要尊重办学实践,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使学校办学理念永葆先进性和科学性。[12]二是教师落实办学理念的能力,这考验着学校领导团队的管理艺术和教师的执行力。校长是学校领导团队的“掌舵者”,校长的治校方略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在特色学校的发展进程中,乡镇学校校长在全盘把握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情况的基础上,带领全校教职员工,落实学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三是学校教师自主开发乡土文化的能力,教师可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开发数字化乡土课程资源。同时通过开发数字化乡土教学,把乡土搬进课堂,改进课堂教学,学生可通过画面、游戏和亲身参与的形式,了解乡土、热爱乡土。[13]四是建立学校特色发展的自我评估机制,做好调研分析,结合评估结果,对决策过程和结果进行不断检测和矫正。[14]以此来强化学校领导团队对学校自评的能力。如山东大坞镇中心小学校长带领团队研制出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乡村学校评价机制,该机制全面评价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课业负担和进步发展等方面。[15]
3.乡镇学校特色发展需要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
乡镇学校特色发展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依托学校的课程体系,改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价值取向,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乡镇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就是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个性化的开发,打破学校课程受制于教师、教材和学科的局限性,从而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本校课程”。C市S镇中心小学建立“YOU爱”课程体系,面向学校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不断完善“本校课程”体系的开发建设,设置了基础性和拓展性课程,既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基础、全面和均衡性,也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多样、差异和可选择性,满足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和个性化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在乡镇学校特色发展上,教师是“本校课程”实施的“主力军”,在构建学校课程体系进程中,在乡土教材开发上,教师可挖掘传统课程中的乡土内容,也可搜集整理趣味性浓、教育性强的乡土文化素材,重塑具有特色的乡村教育。
当前,“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的素质拓展课程精彩纷呈,学生兴趣浓厚。随着各地“双减”政策的落实,乡镇学校在提供课后服务上也要有所突破,在课后服务的素质拓展课程时段,教师可立足地方特色,围绕相应主题,发挥创意,共同备课,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统整与合作,开发并实施学校的拓展课程。在素质拓展课程教师渠道拓展上,乡镇学校可积极引进校外青少年宫的专业教师,丰富课程内容,进一步满足学生对多样化素质拓展课程的需求。同样,也要让学生家长和社区资源走进学校(课堂),学校可尝试建立专家资源库,入库专家可以是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家长,也可以是来自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研究所的专业人员,还可以是社区活动中心的教师,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的充分整合。
4.乡镇学校特色发展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助力
新时代,国家再次强调“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乡镇学校的特色发展也在于构建以学生家庭为基础、以乡镇学校为主体、以乡村社会为依托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支撑,可视为对家校共育模式的创新。首先,乡镇学校内部可设立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每月定期举办1期家长课堂,为家长提供了解学校和孩子的窗口,同时学校教师每学期可至少开展2次教师家访,更好地加深家校互信和理解。其次,乡镇学校所在社区参与协同育人,要为协同育人提供安全、方便和文明的校园周边环境,同时积极开放乡镇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协同育人提供教育上的便利性。[16]再次,乡镇学校要发挥主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通过校内外信息的强化、资源的沟通、交流机制的建设,密切与所在社区中的各种组织、学生家庭等的合作,并建立制度化的标准。[14]最后,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有条件的爱心人士可通过开展常态性的捐资助学、扶贫助困、结对帮扶等活动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