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2022-07-09孙青李耀锋王菁
孙青,李耀锋,王菁
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医学影像科,西安 710089
2韩城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陕西 韩城 715400
肺癌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世界各国都对肺癌有相关研究,结果发现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人群以男性居多[1]。该病早期无特异性症状,直到病情发展至中晚期才会出现胸部疼痛、乏力以及纳差等症状,而一旦肺癌进展至中晚期,患者的生存率将会大幅度下降,只有尽早对其进行诊断,并在发病早期开展针对性治疗,才能促进患者康复[2]。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该病,该检查方法操作虽较为简单,但在诊断过程中,常规CT较难诊断出肺癌的种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3]。为进一步提高多层螺旋CT在肺癌中的诊断价值,临床逐渐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用于肺癌诊断,该检查方法具有快捷、可重复操作等特点,可多角度显示出血管的空间解剖及病理特征[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MSCTA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诊治的肺部病变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8版)》[5]中相关诊断标准;生存期≥3个月;存在咳痰、咯血等临床症状;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近期服用抗生素;合并恶性肿瘤;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认知功能障碍;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对造影剂过敏;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80例肺部病变患者,其中男50例,女30例;年龄22~78岁,平均(54.88±4.56)岁:病程1~18年,平均(9.58±2.25)年。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采用飞利浦128排iCT对患者进行检查。调节参数:扫描层厚为3 mm、层距为3 mm,重建层厚为1 mm、层距为1 mm,螺距为0.758,电压及电流参数分别为120 kV、142 mA。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肘前静脉注射造影剂碘佛醇,剂量为80 ml,浓度为350 mg/ml,以3.0 ml/s速率注射,注射造影剂前预注射25 ml生理盐水,注射速率为3.0 ml/s,造影剂注射完毕后追加注射生理盐水25 ml,注射速率为3.0 ml/s,设置自动触发阈值为150 Hu,在主动脉弓位置设示踪点,从肺尖开始扫描至肺底,达到阈值后自动触发动脉期扫描,从注射开始延迟42 s行静脉期持续扫描、延时160 s行延时扫描。扫描结束后将数据传至飞利浦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随后采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VRT)、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e reconstruction,MPR)以及表面遮盖显示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等CT三维重建技术对图像进行重建。重建后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阅片。
1.3 观察指标
①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MSCTA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恶性病变标准:血管壁清晰可见明显病变,肿瘤与血管接触面表现为锯齿状,血管闭塞或出现充盈缺损。②分别对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患者的病灶最大径进行测量。③分别对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患者的CT特征进行比较,主要包括分叶征、锯齿征、毛刺征、血管聚集征和空泡征。④分别在动脉期、静脉期、延时期对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患者的CT值进行记录并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SCTA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80例肺癌患者中,良性病变患者45例,恶性病变患者35例;MSCTA检查结果显示,良性病变44例,恶性病变36例;MSCTA诊断肺癌的灵敏度为100%(35/35),特异度为97.78%(44/45),准确度为98.75%(79/80)。(表1)
表1 MSCTA诊断肺癌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对照
2.2 病灶最大径的比较
恶性病变患者的病灶最大径为(3.56±1.21)mm,明显小于良性病变的(9.58±3.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00,P﹤0.01)。
2.3 CT特征的比较
恶性病变患者中分叶征、锯齿征、毛刺征、血管聚集征、空泡征比例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表2 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患者CT特征的比较
2.4 CT值的比较
恶性病变患者动脉期、静脉期、延时期CT值均低于良性病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患者CT值的比较(Hu,±s)
表3 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患者CT值的比较(Hu,±s)
病变良性病变(n=45)恶性病变(n=35)t值P值动脉期92.54±15.36 78.64±10.26 4.610 0.000静脉期92.64±15.24 85.31±10.26 2.445 0.017延时期85.69±10.24 76.34±10.12 4.072 0.000
3 讨论
肺癌主要是由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异变所引发的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有研究证实,分析可能与遗传、空气污染及饮食等因素有关,治疗不及时易引发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骨转移或高钙血症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6-7]。因此,只有尽早对肺癌患者进行诊断,明确其疾病类型,才能及时为患者制订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进而达到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8-9]。既往研究中,临床主要采用病理活检或胸部X线对肺癌患者进行检查,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病理活检对人体的损伤较大,患者的接受程度较低,故而无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10-11]。胸部X线检查虽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等特点,但该检查分辨率较低,成像多为重叠影像,针对细微结构异常的病变,阅片医师较难分辨,且即便发现异常病灶,也无法准确定位,因而极易出现漏诊[12-13]。
近几年,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完善,MSCTA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该检查方法主要是在多层CT三维重建的基础上采用血管造影进行诊断,以此来了解患者的病灶结构[14-15]。相较于胸部X线检查,该检查方式不会受到金属植入物等禁忌证的限制,可清晰地显示出患者的病变严重程度,且该检查方式对操作者的要求较低,可大面积推广[16-17]。常规CT检查可从不同角度获取高质量的三维图像,可及时明确患者的病灶形态、边界情况等,但常规CT无法肯定肺癌的性质及来源,因此无法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MSCTA在对肺内占位性病变进行检查时,能利用靶重建技术提供影像诊断信息丰富的图像,再加上该检查的空间分辨率较高,可根据诊断需求选择重建模式,能够更好地对病变形态进行观察,相较于常规CT检查影像诊断效果更好。本研究结果显示,MSCTA诊断肺癌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7.78%,准确度为98.75%。与池万忠等[18]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该学者研究结果显示,MSCTA三维重建技术诊断良性病变63例,肺癌21例,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8.4%和100%,结果表明,采用MSCTA对肺癌患者进行检查,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度。分析原因主要为,MSCTA扫描速度较快,在短时间内即可结束扫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部分静脉显影对图像的影响,保证图像的清晰度,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度[19-20]。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良性病变患者,恶性病变患者的分叶征、锯齿征、毛刺征、血管聚集征、空泡征的比例更高,但病灶最大径和动脉期、静脉期、延时期的CT值更低。与刘顺帆等[21]的研究结果一致,该研究结果显示,恶性组患者分叶征、锯齿征、毛刺征、血管聚集征、空泡征等比例均显著高于良性组,且恶性组在动脉期、静脉期、延时期的CT值均显著低于良性组。由此可见,采用MSCTA对肺癌患者进行检查,可及时明确患者的病灶大小,同时还能了解其图像特征和CT值,以便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究其原因,MSCTA的分辨率较高,在检查过程中为患者注射对比剂,能够更清晰地获取血管的空间解剖及形态学特征,且自带图像后处理技术,重建后可为医师提供更为清晰的影像学图像,确保阅片医师能够更好地明确患者的病灶大小及图像特征[22]。除此之外,分别在动脉期、静脉期和延时期持续对其进行扫描,可有效明确患者不同时期的CT值,以便临床医师根据其CT值评估患者病灶的良恶性质[23]。综上所述,对肺癌患者开展MSCTA检查,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检查后能够及时明确患者的图像特征、病灶大小和不同时期的CT值,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偏差,临床还需在后续研究中加大样本量,才能保障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