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疝气修补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2-07-09廖永东
廖永东
小儿疝气在小儿疾病当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引发小儿疝气疾病的产生,与腹膜鞘状突起未关闭有直接关系,从而为腹腔内容物入侵提供通道,从而引起疝气发生[1]。手术作为小儿疝气疾病中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在以往治疗中主要使用传统疝气修补术治疗法,需要将横切口或斜切口做在腹股沟外环部位处,但对于患儿来说会造成创伤口过大,且术后容易引发相关并发症,恢复过程较长等[2]。伴随社会的进步,医疗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临床治疗中,因其操作简单,创口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被大众所认可[3],在小儿疝气疾病的治疗中应用腹腔镜治疗可在较短的时间使患儿恢复健康,为此本研究选取200 例疝气患儿进行对比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6 月~2021 年8 月本院收治的200 例疝气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 例。对照组男52 例,女48 例;年龄2~3 岁,平均年龄(2.5±0.3)岁;病程8~12 个月,平均病程(10.2±0.8)个月。观察组男53 例,女47 例;年龄2~3 岁,平均年龄(2.4±0.4)岁;病程9~12 个月,平均病程(10.4±0.5)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原发性腹股沟疝疾病者;②本次研究活动选取的所有患者均符合疝气疾病临床诊断标准要求。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疾病者;②不符合“疝气临床诊断标准”者;③无法耐受手术者。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疝气修补术治疗,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将切口做在腹股沟部位处,充分将腹股沟管暴露出来,规范化分离提睾肌,之后进行高位结扎疝囊,依次对患者进行止血及缝合处理。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疝气修补术治疗,麻醉方式为全麻,给予患儿气管插管,协助患儿保持头低脚高位姿势,将一弧形切口做在脐边缘下段部位处,切口的长度为1 cm,将10 mm 长的套管针放入到脐下切口部位处,按照相关要求为患者建立气腹通道。在右中腹切一约0.5 cm 小口,置入5 mm 穿刺鞘,置入分离钳,在病侧腹股沟置入疝钩针行疝囊高位结扎。对疝囊进行观察。当所有操作全部结束后,需要先将套管拔出,再解除气腹。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不同时间疼痛评分及治疗效果。临床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包括腹胀、阴囊肿胀、继发鞘膜积液、切口感染、继发性出血。疼痛度采用VAS 评分进行评估,评分0~10 分,评分越高患儿疼痛越强[4]。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术后随访未发现患儿出现复发情况,疾病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不会对患儿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有效:术后随访基本无复发,在治疗期间偶尔出现不良反应,经治疗后患儿疾病恢复,不会对患儿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无效:患儿的病情未改善或加重,随访发现有较多的复发患者,患儿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2.3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疼痛评分对比 术后即刻、术后12 h、术后24 h 及术后48 h,观察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VAS 评分对比(,分)
2.4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3 讨论
在临床中,小儿疝气是一种常见的小儿疾病,并且发病患儿男性高于女性,发病率达1%~4%。有调查研究显示,小儿疝气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和成长发育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6]。目前治疗小儿疝气疾病主要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手术的重点在于对疝囊进行定位,在进行疝囊定位时候,首先要求手术者明确腹股沟生理特点,以便能够充分的了解腹股沟的解剖关系,对筋膜表层进行牵拉,并对腹膜进行逐层分离,使疝囊位置更加明确[7]。在传统手术治疗方式中主要采用传统疝气修补术治疗法,对疝囊采取高位结扎,对腹股沟管进行修补、逐层缝合解剖层,在手术中存在伤口较大,恢复周期长和容易引发相关并发症等缺点,手术治疗方法操作要求复杂,并且还会对机体造成极大的创伤,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疼痛感,术后患者会出现极大的不适感,在疾病治疗期间需要较长的修复时间,对于疝气复发控制效果不好,不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因此,逐渐被其他手术方式所取缔[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疗技术也相应得到了提升,腹腔镜技术被更广泛的应用到各类疾病当中,手术治疗法作为小儿疝气疾病中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因其有诸多优势,如创伤口小,恢复周期短,不易引发其他并发症等,传统手术治疗方法已经逐渐被淘汰,为了能够充分的了解到患者的病情情况,腹腔镜疝气修补术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2D 图像的方式展现出来,手术工作者根据腹腔镜移动、离焦模糊、纹理梯度、解剖结构为判断依据,但是图像不够清晰,疾病具有误诊率,无法为手术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9]。随后衍生出3D 腹腔镜技术,其优势主要表现为使用高清的图像将患者的病灶展现出来,解决了传统手术治疗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降低了手术的难度,且手术操作更加容易便捷。其优点在于术野清晰明了,解剖结构准确,有助于提升手术成功率,疾病治疗效果显著。通过使用腹腔镜疝气修补技术治疗小儿疝气疾病,为腹腔修补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并且术后不会影响到患者的腹股沟管生理结构,且手术创伤口小,恢复快,患儿在术后的疼痛感较轻[10]。为了能够保证手术治疗效果,在治疗期间,需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①手术工作的实施及开展需在人工气腹的基础上进行;②在手术当中,应科学辨别解剖标志,并做好血管神经和精索的保护工作;③需正确为患者建立气腹通道;④在手术治疗期间,需要对患儿的腹膜间隙进行充分游离,识别解剖标志,以防止患儿的神经血管遭受严重的电损伤。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术后12 h、术后24 h 及术后48 h,观察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小儿疝气疾病治疗中使用腹腔镜疝气修补术治疗法具有可行性,相较于传统疝气修补术治疗法不会影响腹腔内脏器,具有创伤小、疼痛感轻、术后并发症少、不会损害腹股沟管生理结构及预后治疗效果好等优势,是一种简单及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法,患者疾病恢复周期短,有助于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身体健康,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在小儿疝气疾病治疗中使用腹腔镜疝气修补术治疗,有助于优化患者临床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疼痛感,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