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常见问题与潜在引发因素

2022-07-09柯兰姿王坤蓉

民族文汇 2022年44期
关键词:适应大学新生心理

柯兰姿 王坤蓉

摘 要:大学新生进入大学面临着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需要新生尽快适应,而适应与否对其学习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

关键词:大学新生 心理 适应

大学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新生们面临全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并且需要尽快适应,这极大地考验着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故关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需要给予高度重视。本文在此试分析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常见问题及其潜在引发因素。

一、背景介绍

所谓适应,即日常生活中个人处理问题得当并且内心愉快自主。在心理学上,适应是指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能自由地选择其所从事的活动,追求自己的目标,以顺从环境、调控环境或改变环境[]。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新增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关于大学新生因不适应大学生活、学习环境而退学或要求家长陪读等问题的热度也逐渐升高,例如:“河南一大学新生独自来到四川上大学,因不适应而想要退学”、“恋家难独飞,少年大学生退学”[]等新闻屡屡出现在各大报刊、新闻网站上。许多新生在进入大学后也因不适应新的社交与朋友圈而逐渐疏远人群,变得孤僻、沉默寡言,并逐渐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更有甚者为此结束自己的生命。例如:某大学新生小孙,在进入大学后因不适应大学生活导致其学习无动力,人际关系紧张[]。《天津日报》曾报道,在天津市的5万名大学新生中有16%的人存在这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也曾载文指出用SCL-90精神卫生自评量表,对827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因人际敏感等现象而痛苦的人数占21%,[]而人际的敏感多半是由心理的不适应导致。由此可见,大学新生因心里适应问题而产生的副作用是极大的,我们需要对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二、常见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

大学新生在心理适应上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简要描述几类主要问题。

第一,学习目的迷失。上大学前学校与家长给予学生的压力是“考上大学”甚至是“考好大学”,并以此为中心刺激学生集中于学习,相对忽略学习以外事项。进入大学后,学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只读书”的学习宗旨已被大学博采众长的特点取代。大学新生在大学里失去了目的性,相对于高中,大学管理较为松散,容易使大学生进入“目的迷失期”,心理上出现难以适应轻松环境、难以寻找心理平衡等现象,从而导致大学新生容易出现颓废、迷茫的状态。

第二,时间管理混乱。高中的学习生活具备严格的时间把控要求,学生从小学开始逐步习惯这种他人监控式时间管理方式。大学虽然也有比较固定的课程时间安排,但并没有如同小学到高中那般严格统一安排管理学生作息。加之环境与观念的冲击,使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呈现出无从合理分配安排时间,时间观念混乱,时间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第三,人际关系重构。大学课程安排与授课班级安排不如大学前教育的学习阶段那般固定,大学生与同班同学的密切友好关系已不再具备必要性。许多大学生需打破传统社交思维,走出“舒适圈”,突破传统社交心理与行为模式。出现了大学新生社交对象“鱼龙混杂”或社交无果“故步自封”等极端现象发生。

第四,学习方式转换。大学前教育的教育采取教师主导的方式带领学生开展学习,大学里几乎没有教师会强制学生每天学习,关键在于学生课后自我拓展,换言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多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答疑为辅。许多大学新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自控力弱,难以适应这种缺乏强制性与引导性的学习方式,常呈现出对大学学业一筹莫展的焦虑。

三、引发潜在因素

促使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从客观上来讲,是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的变迁、人际关系的变迁以及经济的压力等因素导致的。一方面,新生进入大学后需要自己处理衣、食、行等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的事情。但对于在家长羽翼下成长的大学新生们来说,他们的任务一直以来就是学习,这导致了新生们自理能力的极度缺乏,以至于在大学中无法料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也由此引起了他们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另一方面,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后就相当于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周围的同学来自天南地北,友谊的缺失与人际关系的更新会使大学新生产生极大地孤独感,这也在加剧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再者,进入大学后,新生们面临着新的学习模式,教师们更加注重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没有了老师的监督,新生们的学习也进入了瓶颈,他们无法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导致学习无目的,学习效果极差,由此產生的学习压力进一步加深了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

从主观上来讲,是由新生心理素质脆弱、自我认识缺乏以及奋斗目标未适时调整等因素导致的。首先,人的适应能力既受到个体特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生活重心基本都在学业上,缺乏对自身心理素质的锻炼,致使他们的心理极度脆弱,无法适应进入大学后环境变化带给其心理的冲击。其次,大学新生大多刚成年,内心世界还未成熟,缺乏对自我的审视,从而导致其对自我认识的不足。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或许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进入大学之后,周围的同学大多与他们处于同一知识水平,这使许多新生无法接受自己学习中心地位的丧失,故而对大学生活失去信心。最后,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目标大都是努力学习,考上理想的大学。但进入大学后,许多新生并没有及时确立新的目标,导致其变得迷茫,从而对大学生活产生了不适感。

从影响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的主观与客观方面来看,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并非是进入大学的一夕之间形成的,它是新生们长期的生活、学习与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新生们因进入大学之前未重视自理能力的培养以及未经历太多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心理产生的落差等诸多因素,共同对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的心理适应问题产生作用。

四、对学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启示

(一)重视大学新生学习观念转变引导

这是大多数大学在前期疏于指导的部分,各院校应在大学新生教育工作上加强对该部分内容的教育工作,安排多场集中性教育工作讲座,并邀请多名同专业优秀往届生代表在至少于大学第一学期内多次介绍大学学习经验与心态调整方法。拉近学生与教育方距离,让大学新生感受到大学学习生活的易转换性与趣味性。

(二)重视家校联动,增强教育效果

进入大学阶段后,家校联系强度相对于大学前教育阶段大幅降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家校沟通对大学新生心理成长的重要性。加之学生自身离家住校,受到大学多元文化思想冲击,与家庭代沟加深,导致家庭矛盾产生,也不利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方与家长应当主动沟通联系,深入把握各大学新生实际情况,共同协商合理解决方案,结合现实开展大学新生心理教育工作,多方引领大学新生构建大学应对心理觉悟,增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三)发挥心理咨询工作实际效益,深入大学新生生活

学校应加强对自身心理咨询团队培训,转换心理咨询方式,让心理咨询从办公室“走出来”,深入大学新生生活,开展大学新生心理情况全面调研工作,深度分析问题、探讨问题解决方案。让心理咨询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办公室指点,而是真实生动的生活化教育。

五、总结

大学生活是一个从单纯走向繁杂、从依赖走向独立的时期。正确认识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能使他们一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状态融入大学生活。故当大学新生面临心理适应问题时,需要及时作出应对措施,帮助自己适应大学生活。首先,大学新生需提高自我认识与心理素质,加强自理能力。对自我有全面准确的认识有利于大学新生正确地对待新的人或事,减少内心的落差;同时,其自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活的质量,为自己营造一种舒适的氛围;其次,需要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拓展朋友圈,重塑人际关系。一个新的朋友圈能最有效地缓解大学新生离开父母、朋友后的孤独感与不适应;最后,还需确立明确目标,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一个清晰合理的目标能够给人奋斗的动力,指引前进的方向,从而使新生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减少其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诸如此类的方法都可以帮助大学新生缓解心理上的不适应。

除了大学新生自身的改变,家庭、学校也需要对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做出一定的努力。在家庭层面上,第一,父母须对新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帮助他们去了解自己所在的大学,减少新生对于就读大学的陌生感;第二,父母要适当地交给新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必备技能,减少新生因自理能力不足而产生的挫败感;第三,父母可以适时与新生沟通,了解他們的想法,给予他们一些合理可行的建议,以此减少新生在进入大学初期的一系列困惑。在学校层面上,第一,辅导员们可以充当“知心姐姐”的角色,对新生给予更多的关怀,使其感受到大学生活中的温暖;第二,学校可以开设有关心理卫生的课程,让新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行调整;第三,学校也可以通过多彩课外活动来吸引新生的目光,使同学之间联系更加密切,减少他们对新环境的陌生感。

笔者认为,大学新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其心理健康不容忽视,而存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的问题也需给予高度重视。目前,关于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现状是引人堪忧的,虽然心里学上针对此类问题提出来诸多解决方法,但是心理研究之路是无止境的,关于此类问题仍需给予高度重视,使得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体系更加完善。

猜你喜欢

适应大学新生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科技期刊转型期编辑的适应与发展
大学新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探究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案例报告
大学新生英语语音问题及对策
大学新生英语语音问题及对策
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思考
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