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场域下 小学“生趣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2-07-09卢梅英
卢梅英
摘要:对乡村来说,教育既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文明乡风的功能,更为乡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乡村社会场域下小学“生趣语文”教学基于乡村生活,依据儿童在认知、情感、家庭、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多维度、多层次、多样化、因地制宜地实施教育和教学实践活动,以此提升乡村儿童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品格,为乡村振兴培养未来人才。
关键词:乡村儿童;“生趣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6A-0038-05
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对乡村来说,教育既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文明乡风的功能,更为乡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也在农村[2]。振兴乡村,需要懂乡村、爱乡村的人,这就需要重视和加强乡村儿童的基础教育。
乡村社会场域下小学“生趣语文”教学倡导借助乡村生活开展教学活动,使教育与乡村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以振兴乡村发展、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培养儿童的乡土意识、乡土情感,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传播乡村文明、讲述乡村故事。
一、乡村社会场域下小学“生趣语文”教学的内涵
“生趣”一词的含义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生”,即产生、生发、生成;二是“趣”,指儿童的学习兴趣、生活情趣、人生志趣。语文教学是融听、说、读、写于一体的教学,有着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生趣语文”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在培养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同时,关注儿童学习兴趣、生活情趣的培养,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德行,树立远大的志向。乡村社会场域下的小学“生趣语文”教学是在乡村社会环境中,依据儿童在认知、情感、家庭、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多维度、多层次、多样化、因地制宜地实施教育和教学实践活动。乡村社会场域下的小学“生趣語文”有其鲜明的特征:
第一,乡村性。“生趣语文”是以乡村社会为舞台,以乡村生活为课堂,以乡村儿童的生活经验、语言经验为基础,以培养儿童对乡村的了解与热爱为目标,有其特殊的乡村特性。
第二,儿童性。“生趣语文”是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它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依据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努力让儿童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悟语文学习与乡村生活的丰富内涵。
第三,实践性。“生趣语文”教学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让儿童深入生活,强调儿童通过眼看、耳闻、鼻嗅、手触、口述等多种方式从生活中获得具体生动的学习内容,在生活中体验并感受语文的存在,激发纯真美好的情思。
第四,开放性。“生趣语文”的学习时间、空间、方式等更广阔、更开放、更自由,它不局限于课堂,不局限于校园,不局限于生生、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它连接生活、家庭和社会,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
二、乡村社会场域下小学“生趣语文”教学的资源开发
乡村社会场域下小学“生趣语文”教学是以杜威的“新三中心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等理论为指导,在乡村儿童的生活中进行,立足于儿童的需要。具体教学资源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乡村自然景观。乡村的草地、荷塘、田野、溪流……这些都是乡村儿童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到乡村田野去走一走、看一看。大自然的亲切、恬淡、柔美会让儿童对“美”有不一样的理解与感受。
第二,乡村生活实践。翻地、施肥、栽种、除草等,是乡村独有的劳动生活,每一样都包含着许多的技艺技巧。我们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其中,观察、记录、感悟在劳动中积累的知识、情感、体验。捕蝴蝶、钓鱼虾、粘知了等乡间野趣,也是鲜活的语文教学资源,善加利用,能激发儿童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让语文教学有知、有趣、有情。
第三,乡村民风民俗。端午吃粽、七夕扔绒、重阳登高、满月抓周等等,每一种乡村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寓意。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去探究,能将美好与淳朴的情感植入儿童心中,将优良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第四,乡村历史文化。历史人物、曲艺杂谈、人文景观、民间故事等,都是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结合统编教材相关主题单元教学,深入挖掘,找到课文内容与乡村历史文化的深层联系,增强儿童对乡村的了解。
三、乡村社会场域下小学“生趣语文”教学的课程建构
乡村“生趣语文”的课程建构以儿童言语能力的生长与发展为基础,以儿童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为追求,重视培育儿童的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方面的素养,让儿童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一)“生趣语文”教学中的学科基础型课程
学科基础型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统编教材为载体,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表现乡村生活的文章,如《鸟的天堂》《草虫的村落》《桂花雨》等,乡村的自然、人情、游戏、生活等都融入其中,鲜活而生动。教学中教师可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寻找文本的生“趣”点,以点引面,培养学生的乡村生活情趣与语文学习兴趣。
如四年级上册《风筝》一课,该篇课文是贾平凹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主要回忆童年与小伙伴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童年时代的幸福与快乐。教学时教师可从生活中的“放风筝”引入,然后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找出能表现小伙伴幸福快乐的词句,在语言文字中品味、穿梭、感悟、交流。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研读、发现作者表达的密码。作者抓住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这三件事进行描写,表达顺序清楚。其中“放风筝”的过程写得尤为具体,此处正是学生的“生趣”点,教师可让学生仔细揣摩品味,仿写创作,写下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相连,必然能够情趣共生。
(二)“生趣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型课程
拓展延伸型课程以语文学科教材学习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生活需要,将教学从课本延伸到生活,由课内延展至课外,从校内拓展到广阔的社会,让语文学习更加充盈、丰富。
如阅读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后,教师可让学生观察、记录大自然中表现生命生长的事物,收集生活中听到、看到的“生命不息”的故事,然后组织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观察到用力脱壳的金蝉、石缝间生长的小草……这些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动植物能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他们还会了解到生活中一些自强不息的人:张叔叔身残志坚办工厂,李阿姨起早贪黑卖豆腐……在此基础上,通过诗歌朗诵、故事演讲、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交流分享,激发学生对生活中人、事、物的观察兴趣,让他们更加真切地感受生命的可贵与顽强,从而对生命充满敬畏。
(三)“生趣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体验型课程
实践体验型课程基于丰富的乡村生活,主张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亲身经历、亲自体验、亲历获得,强调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体验,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乡村社会有着广阔的实践空间,教师要努力创设让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练好听、说、读、写基本功,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
一是参加劳动生活。乡村儿童是乡村发展的未来,感受和继承父辈的勤劳品质,体会劳动的快乐和光荣,是乡村儿童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乡村儿童要知道庄稼是怎么来的,小猫小狗是如何生长的。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的空闲土地开辟动植物研究基地,开展种植、养殖活动,让学生体验栽种和养殖过程,学生在种养过程中能培养爱心、耐心、细心等可贵的品质;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家庭劳作,打扫卫生、洗衣做饭、整理家务……在劳动体验中让学生与生活接触,滋养心灵。
二是了解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是乡村人独特的精神创造。它渗透在乡村生活的角角落落,影響并教化了一代又一代的乡村人。乡村小学语文教育要有乡村特色,就要借助语文教学广阔的外延,组织各类文化探寻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理解、传承优秀的地方文化,唤起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家乡认同感。如搜集并讲述地方英雄故事,学习演唱地方淮剧,走近民间艺人、学习民间技艺等活动,将地方故事、剧种、剪纸、雕塑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融入语文教学,这样语文学习活动将会更有活力、更加立体,也让学生更具有文化自信。
三是丰富游学体验。对少年儿童来说,读书和游学是两种互相补充的学习方式。“生趣语文”教学致力于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在游学活动中学生的眼界会更宽阔、知识储备会更丰富。我们要积极设计游学活动,如采访地方名人、参观地方景观、了解地方历史,在游学中引导学生发现乡村的人、景、史,通过观察、了解、寻访感受乡村的美好,留下乡村的记忆。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资源,能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地方文化的灿烂,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生趣语文”教学中的课外研究型课程
课外研究型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看到的现象和问题,运用语文学习方法所进行的思考、分析、归纳、总结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会看到喜人的建设成果,如独具特色的集中居住点等;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如环境治理、不良习俗等,这些现象和问题都将影响和制约乡村的振兴与发展。乡村教师应担负起教育引导的责任,组织学生走入乡村,基于各类现象和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传播文明乡风、建设美丽乡村。
1.走进新农村,感受新变化
因为国家政策扶持和农民自身努力,现今的乡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道路越来越宽,居民集中村整齐美观,智能手机、互联网深入千家万户,农民生活越来越好,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得到较大改善。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究,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走访、拍照、演讲、表演等方式交流分享农村的新变化,激发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了解,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2.破陈规陋习,树文明新风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乡村物质文明发展迅速,但精神文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部分村民的封建迷信思想依然存在,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出现;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等问题还比较严重;吃穿攀比、铺张浪费等不文明现象滋生蔓延,这些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有着一定的距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针对乡村生活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帮助村民提高思想认识和个人修养。
在语文教育活动中,我们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乡村社会场域下小学“生趣语文”教学的流程设计
教学流程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取得预期教学目标的保证。小学“生趣语文”教学以“生活”为出发点,以“生长”为归宿点。本着乡村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学生成长的需求,研究过程中我们探索总结出如下教学流程。
(一)学科基础型课程教学流程
学科基础型课程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导入教学—设置问题、引导自学—潜心会文、品词析句—分享交流、碰撞思维—研读课文、发现特点—连接生活、读写迁移—总结反思、提质升趣。整个过程两课时完成,前四个环节在第一课时完成,后三个环节在第二课时完成。课程以夯实学科基础、培养学习能力为基础,每一课时都有明确的教学任务,从感悟文本内容到习得言语形式再到实践运用,实现知识到能力素养的自然转化。
在这个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找准起点,着眼发展。首先要从真实的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浅显易懂的知识不作纠缠,对内涵丰富、智趣相融的知识要引导探究,让学习成为学生不断挑战的过程。其次要积极建立生活与文本的联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媒介,将书本中的“知识”变为有趣的“生活”。
(二)拓展延伸型课程教学流程
拓展延伸型课程教学流程为:回顾课文、引出主题—设置任务、开展活动—深入生活、搜寻查访—小组交流、展示汇报—巩固深化、总结提升。此流程是基于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教学进行的,是一种开放性的课程。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寻找与生活连接的点,提炼主题,设置任务。学生带着任务深入到乡村生活中,发挥学习主动性,搜寻、查访、梳理、总结、交流、碰撞。在此课程实施中,教师要找到最佳的教学“着力点”,以“点”撬“面”。可多学科融合,共同参与,也可单学科进行,不受学科、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体验成长的快乐。
(三)实践体验型课程教学流程
实践体验型课程教学流程为:小组讨论、确定项目(或个人申报,确定项目)—明确目标、设计方案—实践体验、感受生活(制作、劳动、演出等)—汇报交流、总结收获。该过程重在引导学生关注、了解、感受、体验生活,到生活中去做、去学、去用,以不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丰富学习经历、积累生活经验、增加生命活力。在此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解放手、耳、口、脑,促进学生语言、思维、情感的生长。
(四)课外研究型课程教学流程
课外研究型课程教学流程为:聚焦生活、产生话题—设计任务、制定方案—深入生活、专题探究(个人自主或小组合作)—产生疑问、生发思考—交流展示、分享成果—教师指导、提高认识—总结成果、实践运用。课外研究型课程主要聚焦社会生活,引导学生走入社会,以儿童的视角调查,发现乡村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和问题,并进行研究和思考,促进乡村社会更加健康和谐发展。此课程设计应基于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产生话题,围绕话题设计任务、制定方案,开展专题研究。学生通过观察、质疑、思考、判断、甄别,在探究中培养创新创造能力。
五、乡村社会场域下小学“生趣语文”教学的实践样态
“生趣语文”教学关注儿童的学习过程,以发现儿童、激发儿童、成长儿童为核心理念,强调让儿童“自发追求、自然生长、自立向上”。
(一)尽显乡村儿童特点,让学生“乐学”
乡村儿童缺少父母的管制约束,但是拥有祖辈的呵护陪伴,还有天然广阔的生活空间,所以他们的天性得以释放。与大自然为邻,与土地打交道,与花鸟虫鱼交朋友是乡村儿童日常的生活状态,而“生趣语文”教学活动的场所正是广阔的乡村社会、丰富的乡村生活,乡村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自主、自觉地发展,乐在其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而让学生获得隐含在活动中的知识、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做、学、教三者结合,让学生“善学”
乡村儿童独立性强,动手能力强,“生趣语文”教学依据这一特点,创设乡村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学、教三者结合。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与“完成生活任务”结合起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三)紧密联系乡村生活,让学生“享学”
“生趣语文”教学以乡村生活为基础,将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享受幸福的过程,这是教育最好的状态。“生趣语文”教学是幸福的学习活动,是“学有所享”的实践活动,它不需要外在的刺激和功利的驱动,学生的内生性需求就是该教学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学习行动是自觉行为,是学生实现“生命自觉”的产物。
参考文献:
[1]钟焦平.振兴乡村要先振兴乡村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9-03-11(2).
[2]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2-03-1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331958.htm.
責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