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沧桑
2016-09-05方方
其实很难想象,100年前的汉口街上满是洋人,他们悠然自得地在汉口的大街小巷来来去去。倒是本土的汉口人,却没有如他们一样的自由。
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原本形成的商业基础,使得汉口成为洋人眼中的热土。一经开埠,洋人纷至沓来,及至租界圈定后,汉口一时洋行林立。
盛夏二伏的某天下午,烈日当头。
站在江边抬头看对面那一栋栋风格迥异的建筑,那些曾经风光万千的洋行大楼如同被太阳晒蔫了一般,满是颓然之气。如今它们或被遗弃、或被改建、或被破坏到完全看不出本来的面目。而洋行,这个因侵略而产生的词汇也已是上个世纪的产物了。
不过,纵使破旧,这些建筑仍然是挺拔的、磅礴的,需要人们用仰视的角度去打量。它们伫立在那里,看着大江东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一个世纪以前,洋行在汉口遍地开花。各国洋行共一百多家在汉口落户,还有两百多家大大小小的商号,“扎堆”在这里做生意的洋人,根本没有办法数过来。
用现在的话来说,洋行就是“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公司”。一开始洋行是各国各自为阵,从汉口运走东西,从自己的国家运来东西,仅此而已。但是后来发展到无孔不入,甚至垄断了汉口一些重要的商业,例如石油、纺织、茶和白糖等等,形成一种名为“托拉斯”的垄断集团。
“他们是来汉口淘金的。”曾在“怡和洋行”做过职员的周富生给那帮洋人下了如此定义。家住上海村,今年已经78岁的周富生说,他自己当时虽然不是洋行的“上层人士”,但也远远不是用一个普通汉口人的眼光来看待这群“洋商人”的,“我当时明白这是一种侵略,但是这同时也不仅仅是侵略,对于汉口来说还是一种肯定和机遇。”
后来一直从事教师工作的周富生,说起话来有点“文绉绉”的,他解释所谓“机遇”是指汉口迅速“洋化”的过程:诚然,我们不能认同洋人对中国的侵略,但是另一方面来讲,也正是因着洋人,汉口在清朝末期衰败没落的暮气,也得以迅速驱散。
因为有了洋人来汉口做生意,就必然会产生买办和银行职员,这些人是比较早的产业工人。洋人生活在汉口,带给汉口的除了那些异国格调的建筑和游乐设施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深深影响了汉口,方方在《汉口的沧桑往事》中写道:“……如此这般,它使得地处内陆,土气十足的汉口改变了自己……最终使得整个汉口的气质得以改变。”
以鸦片发家的怡和洋行
怡和洋行,这个以贩卖鸦片发家的商行,是最著名的一家老牌英资洋行,远东最大的英资财团。它在当时被称作“洋行之王”。周富生说,当时的人普遍把怡和洋行叫做“渣甸”洋行,这个名字源于它的创始人威廉·渣甸。
怡和洋行的创始人渣甸是英国人,一个鸦片贩子,他用两箱鸦片在中国发了家,1832年他和他的伙伴马地臣在广州开设渣甸洋行,后来渣甸洋行陆续在全国开设分行。1862年,已经改名为“怡和洋行”的渣甸洋行落户汉口。
周富生进怡和的时候,是上个世纪40年代末,那时怡和洋行已经到了后期,过了10多年,解放后的工商业改造中,怡和洋行 “恋恋不舍”地走了。周富生回忆说,他在怡和供职的时候,怡和的生意已经做得非常大了,涉猎的范围除了传统的茶、丝以外,甚至还有采矿、淘金、金融业、保险业等。他当时一个月拿8块钱,主要做的工作类似于现在外贸的跟单,接一笔货物记录一笔,然后再上报。
我问他进怡和工作是不是有什么“门道”,因为在外人,特别是当时的中国人看来,是一件“美差”,他笑着摇摇头说:“哪里,看起来是很不错,但是中国人在里面受气挨打是常事。外国人自视高人一等——不过解放后我的地位就好多了,但那时离洋行关门也不远了。”
怡和洋行的大楼在沿江大道104号,而今天的怡和是一家业务多元化的国际公司,公司的母公司怡和控股在百慕大注册,股份在新加坡及伦敦两地上市。
怡和村:典型的花园式别墅
家住解放公园路的小凡,每天去位于建设大道的单位上班时,总会经过一片红色的小别墅,那些房子看起来很有些年头,但是仍然不失精致和气派,直觉告诉她:这房子应该不是中国人建的。
年轻的她不知道,这片小别墅叫做“怡和村”,解放公园路原来还有个名字“渣甸路”,这一切都跟怡和洋行密切相关。
当年汉口怡和洋行的大班杜百里——这个占有欲极强的英国人,对于房产有着极大的兴趣。他先是在俄租界购进1000多平方米,建了20多栋洋楼——就是珞珈山路的红房子,1913年他又在当时的西商跑马场买了近10万平方米的地皮,建起了现在的“怡和别墅村”。当年的武汉此处尚属荒天野地,但是空气清新,视野开阔,是一处休闲享乐之地。
小凡说她小时候对这些房子充满了好奇,但是祖母曾经告诉过她,这房子是日本鬼子住的地方。小凡祖母的话不是单纯用来吓唬人的,1938年武汉沦陷后,花桥一带是武汉的北大门,日本华中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就曾经住在这里。
现在的怡和村是一片普通的住宅区,2栋的一位40多岁的女主人说,这房子年岁已久,有着所有老房子的缺点,但也有别的老房子所没有的优点:房子内部规划齐全,起居室、厨房、卧室、书房、厕所、佣人室;外部绿化非常到位,部分楼栋下面有车库——“虽然有些我们都用不上,但是你可以看出来当时这房子盖得是多么的用心。”
“渣甸路”也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颇具时代特色的“解放公园路”。怡和洋行像是在武汉被连根拔起,就像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最终谢幕。怡和洋行在落日的余晖中,磅礴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