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生“效”
2022-07-09李琎
李琎
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强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而小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科学教师应充分把握、利用好这一阶段,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科技强国的种子,细心浇灌助其成长。微视频具有快、准、短的特点,并且直观生动,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巧妙地利用微视频进行科学课教学,更易于学生接受,更能有效地渗透科技强国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强国情感。
小学科学课微视频的选择与运用
对于微视频,目前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有的将其定义为30秒至20分钟的短片,有的将其定义为3至5分钟的短视频。相对于小学课堂每节课40分钟的时长而言,应用于小学教学的微视频以3至5分钟为宜。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微视频不单是为了讲解某一知识点或课程,更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将其作为融合“教”与“学”的辅助手段和媒介。目前在科学课教学中应用较多的为实验操作指导视频,即借助微视频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操作指导,让学生对实验方法有清晰直观的认识,得到更为具体的细节指导,增加实验的成功率。此外,科学教学中的微视频还涵盖能够实现课程教学目的的科普拓展视频、教师自制视频、教学参考视频,甚至微型纪录片等。
依托课标、教材,精选微视频主题
2017年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笔者认为,学以致用、以科技来强国便是学生未来应肩负起的社会责任之一。因此,必须从小激发孩子们的科技强国情感。借助微视频实现这一目标,主题的选择尤为关键。
精挑科学家故事,濡染科学情感。小学科学课程中包含的许多科学知识、真理、公式,都来自前人的伟大发明和创造。通过观看微视频了解这些科学家成长的故事,可以对学生起到鼓励作用,激发学生钻研、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小学科学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不同的主题,介绍不同科学家的潜心研究,所以每个单元都可拓展相关的科学家故事。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单元起始设置了一篇《科学家这样做》,专门介绍本册相关的科学家。例如,三年级上册是竺可桢,四年级上册是牛顿,而大部分科学家故事,教材并未直接列出,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教材时主动挖掘。比如,学习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电路》的第二课《点亮小灯泡》时,可引入爱迪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爱迪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了奇思妙想,是如何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感受科学家为科技事业献身的精神,使学生热爱科学,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又如,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于小动物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持之以恒的科学品质。总之,教师应针对各单元的不同主题进行挖掘,梳理教学中可以在何处引入哪位科学家的故事。同时,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科学知识储备,拓宽科学视野,研究我国及世界的科学发展史,更加系统地掌握科学家的故事。
细选科技发展史,激发强国意愿。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知识涵盖范围广,包括物理、生物、地理、天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各个年级各个单元有着不同的探究主题。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中,许多单元的主题和科技发展有着紧密关联,但是教材中并没有明确将这些科技发展列为学习内容,因而需要教师去挖掘。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月球——地球的卫星》,本课教学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月球的特点、月球的正面背面、探究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但教师完全可以适时引入人类探月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月球探测计划“嫦娥工程”等,以引起学生对世界尤其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关注,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培养爱国情感,激发强国意愿。
结合教学实际,注重微视频呈现形式
微视频的制作方式有很多,可通过手机、摄像机、录影机等电子设备直接拍摄,或者通过电脑上的录屏软件进行录制,由专门的视频制作软件编辑而成,还可以由专业的动画软件制作完成。不同方法制作的微视频形式不同,起到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科学家的故事”宜选动画版。小学阶段学生的脑功能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由于高级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全,其注意力的稳定性、选择性和持续性较差,加之形象思维占主导,使他们容易被新鲜、奇特的事物刺激和吸引。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以形象、直观的教学来获取学生的注意力。在科学家故事的微视频呈现上,应尽量选择动画形式,并且视频内容无须过多展示深奥的科学家的研究知识,而以科学家怎样生出奇思妙想的故事情节为主,紧紧抓住学生的眼、耳、脑,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笔者对《科学家的故事——爱迪生》(动画版)和《科学家的故事——竺可桢》(图片+文字版)两部微视频的运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在给学生播放爱迪生故事的动画视频时,学生们聚精会神,结束后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而在观看竺可桢的图文版视频时,因视频语言过于书面、成熟,图片欠缺吸引力,学生反应平淡。由此可见,采用结合适宜儿童年龄需求表述的动画版微视频,能更有效地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科技发展史”根据内容来抉择。就科技发展史而言,一般可以采用由照片或者纪实视频配以文字制作而成的微视频。以“嫦娥工程”为例,此类微视频包含真实场景的图片和视频,可以使学生看到“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的真实面貌,以及“嫦娥”奔月、太空探测、绕月飞行等纪实片段,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其印象深刻。而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做一个指南针》一课时,除了介绍指南针的特点、作用,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展史,因此类内容没有照片、音视频纪录,在呈现上只能选择动画版的微视频,借此“还原”古代人民怎样发现磁石可以指南、后期怎样制作磁勺、改进发明磁针和罗盘的发展历程等。
把握播放时机,发挥微视频最大价值
除了明确主题、内容、形式,教学中在何时播放微视频,也很关键。
把握课堂中的播放时机。课始、课中、课末,什么时段播放能发挥出微视频最大的价值?以“科学家的故事”为例,课始——倘若在一堂课的开头就让学生观看科学家的故事,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显得突兀,学生未明确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错觉,误以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这位科学家。课中——在学习此科学家的发明研究之后紧接着播放,因为对该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有所了解,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但也容易导致学生的情绪沉浸其中,不利于后续课程的继续开展。课末——课堂结束前,将微视频作为本节课的拓展内容去播放,顺理成章,很自然地與整个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有效感染、增进学生的科学情感。
融入前沿科技热点。科学技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发展进步之中的。科学教师应密切关注世界和国家时事,当有科技大事件发生,便是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进步的好时机。例如,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实现了中国首次在火星的着陆探测。教师可就此及时播放“天问一号”的微视频,让学生了解其研制的背景、结构组成、发射的历程、探测意义等,让学生感受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进步,提升民族自豪感,引发学生关注时事的主动意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好科学,并用科学来解决问题、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的积极情感。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信息化教育手段和媒介,微视频形象直观、短小精悍,集图像与声音于一体,有效使用微视频,可以实现科技强国教育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润物无声的渗透。
责任编辑: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