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休闲街区:概念、内涵与形成机制

2022-07-08莫彩云

科技和产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业态特色旅游

莫彩云, 陆 军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1)

旅游休闲街区是体现城市品位和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升级的重要抓手,亦是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这既是中国建设旅游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基于中国城市建设成就与挑战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旅游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但休闲娱乐活动仍远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旅游休闲街区在丰富旅游业态和文化旅游产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旅游休闲街区的内涵和范畴、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演化机理,为城市旅游休闲街区的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1 文献回顾

随着出游机会的增多,人们的旅游活动也逐渐由大众旅游转向休闲旅游。尤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远距离出游受到限制,周边游或就近休闲游成为最佳选择,因此旅游休闲街区建设也日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街区指由若干街道形成的一片区域。休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内以愉悦身心、感受生命意义为目的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日常休闲运动、家庭休闲游、周边游及旅游等。旅游休闲街区的概念将旅游与休闲并列,突出了二者的融合。严国泰以上海衡山路休闲街的改造为例,阐释了休闲街的文化内涵及其建设与旅游发展的关系[1]。许小曼认为休闲街区是休闲、娱乐和购物等的重要载体,以西安曲江新区为例,将城市休闲街分为4种类型并对其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2]。宋长海认为,休闲旅游通常因其不同特色被冠以不同的称谓,“休闲街区”必须同时具备“休闲旅游”“特色”与“街区”这3项特征,休闲街区必须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加强标准化[3]。杨萍芳、曾祥添选取了南锣鼓巷、王府井大街、什刹海、什刹海等4个不同类型且业态较为丰富的街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分析了不同类型街区的业态演化机制,提出休闲街区建设要根据其主题定位和市场需求配置业态类型[4]。孙旭对城市休闲街区的业态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就其市场定位和主题化的经营提出了建议[5]。徐紫嫣探讨了休闲街区助力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的路径[6]。

从总体看,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街区及休闲街区的理论研究上,也有学者从规划设计和旅游产品开发角度进行了探讨,但缺乏对旅游休闲街区系统的演化机理的研究。从现实发展来看,目前中国休闲街区建设的理论研究依旧落后于实践发展,而旅游休闲街区作为文化旅游综合体,是提振消费的重要场所,作为共享的民生空间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其概念、内涵与互动机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旨在增强人们对旅游休闲街区本质的认识,以期为城市休闲旅游发展注入动能。

2 旅游休闲街区内涵与基本特征

2.1 旅游休闲街区概念及其分类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街区定义为:城镇的某个特定区域或场所,也可以是按照某个特征划分的地区。比如商业街区、文化街区等被称之为“街区”。休闲街区则是本地居民或游客在此进行食、住、行、游、购、娱等系列休闲活动的空间场所,可以是放射性的空间布局,甚至是“U”型布局。根据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颁布的《旅游休闲街区等级划分》(LB/T 082—2021),旅游休闲街区是指“具有鲜明的文化主题和地域特色,具备旅游休闲、文化体验和公共服务等功能,融合观光、餐饮、娱乐、购物、住宿、休闲等业态,能够满足游客和本地居民游览、休闲等需求的城镇内街区”(1)来源于文化和旅游部官网。。这个定义彰显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现实诉求,也对休闲街区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结合前人的研究,本文将旅游休闲街区定义为具有食、住、行、游、购、娱等丰富的旅游业态,能够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的独具地域特色的开放性活动单元空间,包括公园、广场、滨江路、步行街、古镇等区域。结合已有研究及实地调查,本文把旅游休闲街区分为特色商业街区、休闲娱乐街区、历史文化街区3种不同的形态。

2.1.1 特色商业街区

特色商业街区(characteristic commercial district)融合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旅游服务设施相对齐全,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旅游知名度,通常是品味风味小吃、感受地方文化及游览、休闲娱乐的最佳选择。特色商业街区包括一般商业街区和游憩商业街区,人口密度较大,是一条具有复合功能的商业街区,如北京王府井大街、重庆解放碑步行街、阳朔西街等街区。特色商业街区作为城市的繁华活力地带,聚集了能够代表城市符号的文化元素,往往是最容易增加本地和外来消费的一种街区形态。

2.1.2 娱乐休闲街区

休闲娱乐街区(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district)主要满足了游客和当地市民休闲、娱乐的旅游需求,侧重于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主要包括公园、广场和娱乐街区,如北京前门大街、三里屯太古里休闲街区、南湖公园休闲娱乐街区、上海新天地休闲娱乐街区等。与特色商业街区不同,娱乐休闲街区自然环境优美,可通过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活动缓解现代年轻人“内卷”压力。

2.1.3 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通常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物保存完整且丰富,历史建筑集中连片,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一地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貌,对这一类街区国家及政府出台了相关保护条例。历史文化街区元素较为丰富,包括道路、街巷、院墙、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如浙江龙泉市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杭州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休闲街、北京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桂林正阳步行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可通过发展“夜游”项目和节事旅游撬动消费,通过一系列的项目打造让本地和外来游客充分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保护历史文物的基础上延续了“乡愁”。

据其定义与基本类型,在旅游休闲街区的打造上,必须要突出地方特色,以地域独特文化元素为依托,跳出千街一面的模式,设计出别具一格的街区。其次,不应简单地把旅游休闲街区当作小吃街、美食街,而是要打造集食、住、行、游、购、娱等业态为一体的综合体,必须以文化和产业为依托,创新经营理念和服务品质,如利用数字科技将其打造成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展示平台。同时,要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增添旅游休闲街区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做好引流、滞留、回流。

2.2 旅游休闲街区基本特征

2.2.1 兼顾主客需求

旅游休闲街区建设将极大丰富旅游公共文化设施,而旅游休闲面对的市场一般是本城区、短距离、小半径的,因而休闲街区建设首先满足了本地居民的休闲需求。同时休闲街区建设强调“主客共享”,各地休闲街区开展的各种线上线下文化体验活动游客和市民都能参与其中,同时满足了外地游客交际会友的需求,当地市民游玩增添市井气息的同时,也成为游客游玩过程中一道亮丽的景观,因而旅游休闲街区的建设满足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游览、休闲需求。

2.2.2 文化特色鲜明

就特色而言,《旅游休闲街区等级划分》提出了不少具体要求,如具有地方文化或创意文化的业态比例不应少于40%;街区内应有展示城市与街区历史文化风貌的文化符号;应有本地特色的节事活动;要梳理文化资源、挖掘文化特色,并融入休闲体验的各个环节;应有地方餐饮文化展示体验。注重特色、强调特色对应着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的个性化、品质化、层次化要求,旅游休闲街区作为一个地方文化展示的窗口,必须要具备鲜明的文化主题和突出的地域特色。

2.2.3 多元业态融合

旅游休闲街区的业态形式直接决定了街区的产品输出与服务形式,《旅游休闲街区等级划分》指出旅游休闲街区必须融合包括“旅游六要素”在内的多元业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的消费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并逐渐向深度体验游发展,旅游业态越丰富的地方游客的停留时间越长。因此在旅游休闲街区的建设过程中可通过现代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产品供给,针对顾客需求配置产品业态,促进居民消费意愿提升,同时拉动夜间旅游的发展。

2.2.4 时空开放共享

旅游休闲街区由街道、广场 、公园等建筑设施构成,是具有开放性的空间形态,一般具有良好的可进入性,非常方便游客出入游玩。旅游休闲街区的开放性是各地游客到来并游玩消费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有利于增加游客的流通量,有助于提高休闲街区知名度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不少景区还通过免费开放景区的方式促进其附近旅游休闲街区的发展。

总体来说,旅游休闲街区的打造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游憩场所的同时满足了其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在给市民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就业机会,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为进一步延续乡愁,传承地方优秀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而旅游休闲街区若要长久发展,文化特色必须做到位,因此在其打造过程中必须突出文化特色,以独特的IP符号引爆市场。

3 旅游休闲街区的形成机制

旅游休闲街区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城市旅游的发展、旅游市场需求的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及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引导等因素,这些因素分别构成了旅游休闲街区形成的基础性力量、决定性力量、驱动性力量和主导性力量,多方力量共同作用构成了旅游休闲街区形成机理。

3.1 城市旅游发展:基础性力量

旅游发达的城市,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设施完善且丰富,因而能够凭借其强大的号召力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游玩,而城市休闲街区的发展正是抓住了良好商机发展的结果,因此,发达的城市旅游条件是城市休闲街区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同时,中国休闲街区数量较多,形态多样,也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竞争,这对休闲街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重视文化体验性、游憩怡情性,而旅游休闲街区作为体现、传递和传承当地社会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一种有效载体,可提高城市旅游的竞争力,反作用于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也是带动城市旅游发展最快捷的手段。

3.2 市场需求:决定性力量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旅游休闲街区的形成与发展同样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同时,伴随着休假制度的变革,人们可支配的闲暇时间也随着增多,加上城市“内卷”的不断升级,休闲旅游愈加旺盛。20世纪80年代,观光旅游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而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之后,人们的旅游需求转向“好不好”。20世纪10年代后,人们的旅游需求转向休闲、度假、购物、娱乐等多层次的需求组合,传统的商业街区已不能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休闲和游憩需要是旅游休闲街区形成的内部驱动因子和推动因素。

3.3 文旅融合:驱动性力量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从产业融合的视角看来,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旅游产业,使得原来的商业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与传统的商业街区不同,旅游休闲街区作为旅游、休闲的载体或者说是文化旅游产业链中的终端,必须通过融合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业态,通过文化的创意和创新落实到街区店铺的不同主题、形态和商品上。通过丰富旅游产品业态,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文化符号,塑造城市发展的文化符号。

3.4 政府政策引导:主导性力量

旅游休闲街区的形成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引导,政府在旅游休闲街区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不断提供政策引领和制度供给,推动着旅游休闲街区业态的丰富和完善。一方面,政府制定了法律法规为旅游休闲街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表1),引导着街区的发展;另一方面,假日改革制度为旅游休闲街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旅游开发者、经营者行为,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支持有益、合理的开发、经营行为,为旅游休闲街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表1 部分年份政府关于休闲街区发展的政策文件和主要内容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构建了旅游休闲街区形成机制(图1),其中城市旅游的发展为城市旅游转型升级、城市旅游业态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环境支持,是旅游休闲街区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市场需求引导着休闲旅游需求的变化,对促进旅游产品结构性改革起着决定性作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要求开发创意旅游产品,是推动旅游产品和业态创新的直接驱动力;政府通过政策引领和制度供给为旅游休闲街区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大环境,不断推动休闲街区的演化,是旅游休闲街区形成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旅游休闲街区的形成与发展正是这四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图1 旅游休闲街区形成机制

4 案例分析

自唐朝以来,桂林阳朔西街就成为人们的旅行目的地,不少名人墨客到此游览并留下了珍贵的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早期的西街只有零星的几个商铺,改革开放后,国外背包客及华侨受桂林漓江风景和当地民俗文化吸引陆续到此旅游,由此当地居民开始利用自建房屋进行简单的装修作为住宿接待场所,并出售农副产品和当地旅游纪念品。随后,阳朔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房屋建筑进行规修缮并逐渐完善基础设施,使西街呈现出较为浓厚的桂北建筑风格。据统计1998年后外国游客在西街开店的超过20家,因此西街又有“洋人街”之称。阳朔西街的发展离不开桂林秀美的旅游风光,正是在奇特自然风貌的吸引下,从早期的背包客到大众游客的到来,使得西街旅游愈演愈烈。2003年,西街接待游客数量为280多万人次。到了2019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2 000万,民宿数量也由零星的几家增至1 200多家。同样,桂林旅游的发展催生了阳朔西街的发展,桂林旅游资源禀赋,而阳朔又是桂林旅游的典型代表。2006年以来,西街被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凭借其原有的知名度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阳朔县政府在此过程中时刻注重阳朔旅游品牌培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市场秩序及为旅游经营者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阳朔旅游发展后,其业态也在不断丰富,形成了以“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文化”等业态,在中西交融和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背景下,店铺也由简单的农副产品销售向酒吧、民俗文化产品店、咖啡厅、工艺品店、特色旅游纪念品店、书画店、服饰饰品店拓展,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功能要素齐全的旅游休闲街区,未来将逐渐走向高端化、品牌化,形成与世界级旅游城市功能相配套的休闲度假之所。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梳理旅游休闲街区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旅游休闲街区的基本类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旅游休闲街区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①旅游休闲街区是兼顾主客需求、文化特色鲜明、多元业态融合、时空开放共享的街区;②旅游休闲街区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城市旅游发展、市场需求、文旅融合和政府政策等方面,他们在旅游休闲街区形成过程中分别起到基础性力量、决定性力量、驱动性力量和主导性力量的作用。

旅游休闲街区的发展对培育新兴旅游业态、打造新的消费热点意义重大,能够有效引导和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带动夜间旅游的发展。但在现实中,街区的业态规划、发展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发展阶段、市民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地方政府、当地居民及店铺经营者之间协同配合,促进其提质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旅游休闲街区的内涵和发展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针对性分析更能彰显研究的说服力,未来可结合具体案例对旅游休闲街区演化过程进行系统性构建。

猜你喜欢

业态特色旅游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旅游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谢先文:面对新常态 开创新业态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