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例急性白血病合并全身多发动静脉血栓患者的CVAD置管护理对策

2022-07-08廖丹妮蒋开明张玉芳江玉莹张琪

护士进修杂志 2022年13期
关键词:置管二聚体抗凝

廖丹妮 蒋开明 张玉芳 江玉莹 张琪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临床护理学教研室,湖南 长沙 410003)

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化疗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需使用中心静脉通路装置(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CVAD)给药,CVAD在保护患者血管的同时,也是引起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重要风险因素。对现患VTE的患者进行CVAD置管,是一项挑战;目前鲜见相关报道。本科2021年4月收治了1例急性白血病并发全身多发动静脉血栓的患者,成功为其置入CVAD并安全实施治疗。本研究对该病例进行总结,以期为护理同仁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18岁,因“右下肢肿痛1周,发热3 d”于2021年4月9日入院。查体:体温38.3 ℃,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9/72 mmHg(1 mmHg≈0.133 kPa)。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9.89×109/L、血红蛋白61.00 g/L、血小板(PLT)84.00×109/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14.50 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 30.9 s,部分纤维蛋白原(FIB)9.11 g/L,D-二聚体定量(D-Dimer)7.60 mg/L,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14。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占31%,原粒占21%,原幼单占52%。右下肢膝关节以下肿胀,测髌骨下缘10 cm处较左下肢增粗 6 cm,跟上5 cm处较左下肢增粗 4 cm;双上肢多处静脉穿刺部位红肿,可触及条索状硬结,NRS疼痛评分为5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右下肢腘静脉、胫后静脉及腓静脉血栓形成,右侧贵要静脉、左侧前臂正中及肘正中静脉血栓形成,双侧颈内静脉及锁骨下未见明显异常声像。CTA肺动脉血管增强加三维成像检查:双下肺动脉分支栓塞,双侧腋窝及锁骨上窝多发淋巴结肿大。诊断:(1)急性髓系白血病M4型。(2)肺部感染。(3)多发动静脉血栓。入院后给予美罗培南联合替考拉宁抗感染、羟基脲降白细胞治疗,并于4月14日行IA方案(第1~3天,伊达比星20 mg;第1~7天,阿糖胞苷200 mg)化疗。抗凝治疗25 d,方法为:第1~13天,低分子肝素钙5 000AXaIU皮下注射,每12 h 1次,治疗第13天检测血常规PLT 12.0×109/L后停用;第5~25天,舒洛地特注射液600 LSU静脉注射,1次/d,治疗21 d;同时辅助使用迈之灵片150 mg,口服,2次/d,治疗6周。4月13日进行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置管,通过CVC完成本次化疗给药及后续静脉治疗,未出现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catheter related thrombosis,CRT)及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患者VTE症状持续好转,4月18日右下肢及双上肢静脉穿刺处肿痛消失、皮温正常;4月27日血栓弹力图显示,凝血功能各项均正常;D-二聚体1.16 mg/L;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四肢、颈内外及锁骨下静脉无新发血栓形成。5月5日CTA肺动脉血管增强加三维成像检查:双下肺动脉分支栓塞基本吸收。5月7日患者出院。

2 护理

2.1CVAD置管前风险评估 VTE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有文献[1]报告,急性髓性白血病血栓事件发生率可达 7.2%,触发机制主要为血流量异常、血管完整性破坏和血液成分的改变。发病时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增多,其生物学行为异常,易被血管内皮细胞吸附,刺激黏附因子分泌增加;尤其急性髓系白血病M4型和M5型患者中黏附因子表达更多。同时,急性髓系白血病M4型和M5型患者,其原粒细胞大且不易变形,在高白细胞血症(外周血白细胞超过100×109/L)情况下,更易出现白细胞瘀滞。此外,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常需多次外周静脉采血或进行中心静脉置管,使血管完整性受损,某些化疗药物也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刺激促凝血因子释放[2-3]。

本研究患者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4型,以全身多发血栓为首发症状,多处静脉穿刺部位血管出现血栓性浅静脉炎表现。追溯其用药史,排除药物因素,提示患者发生VTE主要由疾病本身特点及血管完整性受损所致。患者需尽快接受化疗以缓解疾病,预计患者总的治疗周期≥6个疗程[4],IA方案中伊达比星为发疱剂,结合患者当前血管情况、治疗时长及药物性质,应选择CVAD作为给药通道[5]。但CVAD置管可使患者在现患血栓的基础上并发CRT或出现其他并发症,为确保静脉治疗的安全,由血液内科、血管外科、影像科医师以及静脉治疗、药物治疗专科护士组成多学科团队,对置管时机、置管入路、现患血栓护理及继发血栓预防等提出指导意见。

2.2CVAD置管时机的选择 CVAD作为一种给药途径,置管时机是影响并发症发生率的原因之一[6]。深静脉血栓则是导致意外拔管的首要原因[7],选择合适的置管时机可减少VTE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本病例现患VTE的主要原因与白细胞过高有关,一项关于恶性血液肿瘤并发VTE的危险因素分析[8]发现,白细胞计数>11.0×109/L、D-二聚体>5.0 mg/L是恶性血液肿瘤合并VTE的独立危险因素。改良Khorana评分系统[9]中,也将化疗前白细胞计数>11.0×109/L列为VTE风险因素之一,将D-二聚体变化趋势作为评估现患VTE病情发展的辅助手段[10]。血栓弹力图检测(thrombelastography,TEG)在手术时机的选择、VTE风险评估等方面具有较高价值[11-12],可动态反映全血凝血过程,是评估患者出血及血栓的一种方法。本研究结合患者院前检测值,将白细胞计数和D-二聚体作为一项动态观察指标,4.13日白细胞计数<11.0×109/L,同时D-二聚体水平呈持续下降趋势且<5.0 mg/L(见表1),评估现患VTE临床症状好转,TEG结果是R值5.5 min,K值1.2 min,α角72.4,M值69.2 mm,CI值0.8,提示出血及血栓风险较小,因而将此时作为CVAD的置管时机。为减少置管对内膜细胞的损伤,降低CRT发生风险,拟于置管24 h后进行化疗,因血管内膜细胞修复需要16~24 h[13]。

表1 患者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检验结果变化趋势

2.3CVAD置管入路的选择 目前临床常用的CVAD有CVC、经外周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和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选择合适的插入部位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CRT的发生率[14]。因PICC置管及股静脉置管具有更高的VTE风险,且本研究患者右下肢及上肢静脉均已存在血栓,应排除外周静脉和股静脉作为 CVAD入路;患者同时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不宜选择输液港[5];可供选择的中心静脉为锁骨下和颈内静脉。长期留置CVC的肿瘤患者,锁骨下和颈内静脉穿刺VTE的发生率没有差异[15],原则上二者均可作为患者的CVAD置管入路。但有研究[16]报告,颈内静脉穿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锁骨下静脉。该患者双侧腋窝及锁骨上窝多发肿大淋巴结,且双上肢均有静脉血栓形成,可能导致导管异位及锁骨下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此外,右侧颈内静脉较左侧颈内静脉更粗直且行程更短[17],故该患者最佳的CVAD入路为右侧颈内静脉。

2.4CVAD的置入方法 (1)一项有关恶性肿瘤患者CRT危险因素的研究[13]显示,穿刺次数、调管次数是CRT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由具有置管资质且经验丰富的护士配合医师实施CVAD植入操作。(2)选择4.5F聚氨酯材质导管,操作前测量患者右侧颈内静脉大小。本病例导管外径与颈内静脉内径比为0.14∶1。植入前做好患者个人卫生处置,减少皮肤微生物定植,使用75%乙醇及2%葡萄糖氯已定分别消毒颈、胸、肩部皮肤3遍,置管过程中确保最大化无菌屏障。(3)穿刺前补足液体量,确保颈内静脉充盈。穿刺时助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头部左旋30°,选择颈内静脉下段作为穿刺点。操作过程由超声引导,采用赛丁格穿刺技术,确保一针穿刺成功。(4)为确保一次性送管到位,术前排除患者心脏病史,采用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心电图P波振幅上升至QRS波振幅的50%时停止送管;导管置入长度为14 cm,外露8 cm。置管后拍摄胸部 X 线,显示导管尖端位于T6水平。

2.5CVAD置管后护理

2.5.1CRT预防 鼓励患者每日饮水2 000~3 000 mL,保持静脉充盈,促进肿瘤细胞崩解后代谢产物的排出。置管后前3 d抬高床头30°,促进颈内静脉回流,减少穿刺点渗血。每班查看患者颜面部及颈部有无肿胀、活动或感觉异常,有无颈静脉怒张体征。为防止血栓性导管失功,输注粘滞度高的药物或血液前后采用20 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输注不相容的两种药物之间应用生理盐水冲洗输液管路,每次输液完毕以10 u/mL肝素溶液封管。加强血栓相关检验指标及检查结果监测,血栓弹力图、D-二聚体检测每2 d一次,置管后第14天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

2.5.2血管导管相关感染(vessel catheter associated infection,VCAI)预防 一项关于急性白血病患者不同时期PICC置管并发症的Meta分析[18]显示,白血病非缓解期置管存在较高的感染发生率,且VCAI与CRT可互为因果[9]。置管后加强患者体温监测、局部观察与换药处理,注意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及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置管后的前3 d每日换药一次;使用75%乙醇及2%葡萄糖氯已定消毒皮肤3遍,再应用短波紫外线照射10 s后覆盖敷料,之后改为常规换药,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连接输液时,严格消毒输液接头,以75%乙醇棉片螺旋式摩擦接头横截面及周围15 s,使用及维护操作过程严格执行手卫生及无菌非接触技术原则[19]。

2.6现患血栓的护理

2.6.1右下肢及双上肢静脉血栓护理 将患者右下肢抬高30°,适当进行功能锻炼,禁止按摩、热敷及剧烈活动[20]。双上肢红肿和硬结部位使用七叶皂甙凝胶外涂,每日2次。每日定时测量患肢径围,查看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运动状况。

2.6.2双下肺动脉分支栓塞护理 安置患者于抢救室,备齐抢救药物和器械,肺栓塞急性期严格卧床休息,减少肢体活动,预防血栓脱落。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呼吸急促、紫绀、大汗、烦躁不安等表现;建立紧急处理预案,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2.6.3观察抗凝药物不良反应 急性白血病并发血栓的治疗,临床常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其有效率高,但可明显影响血小板计数[21];当血小板<25.0×109/L时绝对禁忌抗凝。患者抗凝治疗期间,密切监测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变化,观察皮肤黏膜有无新发出血点或瘀斑、牙龈或鼻腔有无出血等药物副作用,及时报告医生调整抗凝治疗方案。本病例抗凝治疗第13天血小板下降至12.0×109/L;报告医生后停用低分子肝素钙,单用舒洛地特抗凝,治疗全程未引发活动性出血。

2.6.4健康教育 多关心鼓励患者,讲解溶栓抗凝治疗方法及其有效率,取得理解配合。指导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进食低脂、高纤维素、易消化、可降低血液粘稠度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22]。

综上所述,以血栓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白血病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患者起病时合并全身多发动静脉血栓,入院后一方面因为治疗需要CVAD置管,另一方面,置管可能并发CRT及其他并发症。通过权衡利弊,多学科团队为患者制定了个体化的静脉通道方案。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以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变化趋势结合TEG作为置管时机的评估指标,选择右侧颈内静脉下段充盈膨大处作为穿刺入路,运用超声引导及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加强感染控制等护理对策,为患者成功实施CVAD置管,未发生CRT及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证明以上措施是可行的。

猜你喜欢

置管二聚体抗凝
缺血性脑卒中伴房颤患者抗凝现状研究*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分析个性化护理对老年科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作用效果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PICC标准护理对置管患者自护能力和质量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