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行为心理的故事情境式互动体验在中医门诊初诊患儿候诊中的应用研究

2022-07-08潘晓琤桑杲张雅琳李小梅叶炯舒展慧何朗朗唐陈

护士进修杂志 2022年13期
关键词:典故依从性患儿

潘晓琤 桑杲 张雅琳 李小梅 叶炯 舒展慧 何朗朗 唐陈

(1.杭州市儿童医院中医康复科,浙江 杭州 310014;2.杭州市左岸幼儿园,浙江 杭州 310000)

医院就诊是大多数儿童童年必须经历的事件,就诊体验是否满意对儿童就医过程与成长都会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其年纪小、不配合、易哭闹,容易引起父母焦虑[1],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认识到医院空间环境的重要性,特别在儿童医院,都有意识地在候诊区域增加了童趣化的元素[2]。然而目前医院采用最多的方式是在候诊区域增添卡通图案和娱乐设施(如多媒体、创意玩具等[3]),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吸引部分患儿的注意力,稳定患儿的情绪;但并不能有效缓解患儿及其家长焦躁的等待心理,以及患儿对就诊过程的恐惧感。2019年版《患者安全目标》将“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做为十大安全目标之一[4],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医疗过程。鉴于此,我院中医科基于儿童行为心理将故事情境式互动体验应用于候诊方法中,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 3月我院中医科门诊候诊的78例患儿及家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日期将单日就诊的患儿37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双日就诊的患儿41例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 :(1)年龄3~ 14岁。(2)首次至中医科门诊就诊。(3)患儿和家长均自愿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 :(1)精神和(或)发育障碍 。(2)有其它全身性疾病。(3)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剔除标准:(1)次日复诊的患儿。(2)因个人原因或孩子哭吵等原因答卷页面退出超过2次者。2组患儿及家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伦理编号:(2021)年伦审(临研)第(81)号]。

表1 2组患儿及其家长的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常规候诊措施。由中医馆护士指导家长候诊就医、测量患儿身高、体质量并了解其基本情况,解答家长疑问。待叫号屏幕上显示其就诊号及姓名时,患儿及家长进入相应诊室按秩序就诊。候诊期间,分诊护士每1 h 巡诊 1 次,并对家长进行安全和疾病的健康教育。

1.2.2观察组 在常规候诊的基础上实施基于行为心理的故事情境式互动体验

1.2.2.1基于行为心理的故事情境式互动体验形式的设计 依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3岁以上儿童已摆脱动作思维,产生共情意识,能流利地说话,能辨认简单的字,同时他们喜欢模仿。对这个阶段儿童的探究、好奇给予鼓励和引导,有助于他们主动性的发展。基于此,成立由医生、护士、儿童教育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根据儿童的行为心理特点选取中医典故。每个诊室均以中医典故进行命名(如佛手仙心),再由学龄前儿童根据自己对典故的理解做出象形图画,显示在每个诊室的叫号屏上,并附有二维码,家长候诊时只要轻松扫码就能获得由儿童讲述的典故视频。

1.2.2.2在患儿候诊时,分诊护士在每小时的巡诊过程中将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等内容与疾病健康宣教内容相结合,与患儿或其家属进行互动;引导患儿家属通过智能手机,扫码获取由儿童讲述的典故视频。巡诊结束后,组织候诊患儿体验中医典故中提及的操作和中医药知识,如穴位认识、中医治疗常用器具的介绍及中草药的辨识,同时体验中药穴位贴敷等适宜技术,提高患儿及家长对中医诊疗的认知。在此过程中,耐心解答患儿及其家长的疑问。在候诊高峰时,根据门诊候诊情况增加体验次数。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2组患儿的诊疗依从性、患儿家长的就诊满意度得分、焦虑得分情况。

1.3.1患儿的依从性 2组患儿配合诊疗的依从性情况主要根据患儿在诊疗过程中的合作表现来判断。将不同表现患儿分为4类:(Ⅰ)有很强的拒绝反应。(Ⅱ)消极拒绝反应。(Ⅲ)有条件的合作。(Ⅳ)主动合作。依从性较差的为不合作型,包括I+Ⅱ;依从性较好的为合作型,包括Ⅲ+Ⅳ。

1.3.2患儿家长的就诊满意度 主要调查家长及患儿的候诊体验,采用 5 级评分法(1 ~5分),5分为“非常满意”、4分为“满意”、3分为“一 般”、2分为“不满意”、1分为“非常不满意”。

1.3.3患儿家长的焦虑得分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5],该量表包括 20 个条目,采用 4 级评分法(1 ~4 分)。“1”代表没有或很少时间有; “2”代表有时有;“3”代表大部分时间有;“4”代表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将20个条目的评分累加后获得总粗分,总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所得的数值即为标准分;≥50 分判断为焦虑。

1.3.4家长的一般情况 该部分由研究者自行设计一般资料调查表,内容有患儿性别、年龄、家长文化程度、与患儿的关系。

1.4调查形式 调查通过问卷星形式进行。就诊结束后,研究者现场使用统一指导语指导家长用手机进行问卷星扫码,完成问卷后当场提交。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80份,回收78份,其中观察组37份,对照组41份,问卷回收率为 97.5%。其中观察组1份问卷由于填写时患儿家长接听电话而中断;对照组1份问卷由于患儿哭吵而中断。

2 结果

2.12组初诊患儿依从性行为表现情况比较 观察组3例(8.10%)例患儿候诊期间均表现为主动合作,无哭闹,安静听家长讲故事或与家长一起体验;30例(81.08%)有条件的合作;4例(10.81%)不配合,有很强的拒绝反应。对照组17例(41.46%)主动合作,无哭闹,安静听家长讲故事或与家长一起体验;12例(29.27%)有条件的合作;12 例(29.27%) 不配合, 有很强的拒绝反应。见表2。

表2 2组初诊患儿依从性行为表现情况比较 例

2.22组患儿家长就诊期间候诊体验的满意度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患儿家长就诊期间候诊满意度得分比较

2.32组患儿家长焦虑程度比较 见表4。

表4 2组患儿家长SAS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3.1基于行为心理的故事情境式互动体验可有效提高患儿的依从性 儿童环境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对陌生的环境和外界事物易产生好奇、不安和恐惧的情绪;同时,儿童心理不成熟,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但又有自己的的主观意识和判断,在就医过程中容易产生恐惧、抵触甚至抗拒等不良情绪,影响医疗效果。图画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儿童在信息接受过程中,能将自己带入图画的故事情境,使情绪和自我意识得到疏导和发展,此时进行正确的引导,有助于其主动性的发展[6]。国内有专家[7]通过临床研究发现,通过童趣化治疗游戏和兴趣诱导,能有效降低患儿紧张情绪。本研究邀请儿童教育专家和儿童参与中医典故的选择,并由儿童执笔,结合儿童自己的理解,将典故以象形图画呈现,使典故的情节更贴近患儿的行为心理。表2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有条件的合作和主动合作的患儿分别为33例和29例, 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4,P=0.044<0.05)。这与观察组基于行为心理的故事情境式互动体验分不开。(1)医务人员在体验过程中增加了与患儿及家长的交流,提供个性化的情感支持。(2)在体验过程中,医务人员以平等的方式对家长及患儿进行诊疗和中医药知识宣教,增强了彼此间的信任, 有助于建立伙伴式的医患关系,使家长和患儿更能配合诊疗。(3)故事情境式的体验,更能吸引患儿的注意力,特别是基于儿童视角绘制的象形图画能更好地迎合儿童的感知特性,使患儿更好地适应候诊环境,稳定患儿的情绪,解决家长安抚的困扰。这种通过故事情节的推进让儿童提前了解治疗过程和治疗细节的方式,有利于改善诊疗过程中的依从性。

3.2基于行为心理的故事情境式互动体验可缓解家长焦虑程度 人的心理是受环境所影响的[8]。在候诊这个环境中,对患儿家长情绪造成影响的并不总是实际的候诊时间,而是家长感知的等待时间[9]。家长和患儿之间的情绪和言行也相互影响,候诊期间患儿的哭闹和不配合直接影响家长的情绪[10]。儿科又称“哑科”,由于接诊对象年纪小、不配合,疾病的表述常需要家长帮助描述和转述。医生在接诊初诊患儿过程中,需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评估与沟通。加上患儿病痛不适及环境陌生引起的哭闹等情况,这些均影响患儿家长在候诊时感知的等待时间,从而加重其焦虑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候诊期间,对照组患儿家长焦虑标准分为(42.279.94)分,明显低于观察组的(47.018.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3,P=0.024 <0.05)。分析原因可能是在故事情节基础上开展的体验具有故事情节的吸引力,患儿被吸引而哭闹明显减少,患儿更有效地配合候诊;家长也能够更轻松地照顾患儿,减少了家长所感知的等待时间;体验中的知识输出又能帮助家长和患儿了解治疗的方式,从而减轻他们的焦虑情绪。

3.3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就诊满意度,有利于对中医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 全球化背景下,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医文化正随着越来越多外来文化的进入和融入被逐渐稀释[11]。不同人群虽会视自身状况利用中药、针灸、敷贴等进行简单的家庭预防和治疗,但对其基本理论仍非常陌生。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倡导推广普及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承,加快普及传统文化已成为社会共识。儿童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儿童时期是接受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就诊等日常生活中,将中医治疗体验与中医典故相结合,既可让儿童在碎片时间里自然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可以在共同体验的过程中改善亲子关系。本研究观察组家长就诊期间候诊满意度为 (4.81±0.61)分,高于对照组就诊期间候诊满意度 (4.44±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5,P=0.016<0.05)。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整个体验过程中,父母与患儿共同参与,通过孩子对治疗过程、治疗细节的反应深入患儿的内心[12],了解患儿真正的想法,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疾病。同时,借助故事情境自然而然地为儿童输出中医理念,也培养了儿童对身体的辨证观察能力,启发儿童中医思维;同时在故事情境式互动体验中,医务人员针对患儿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体现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改变了儿童对医院严肃的刻板印象,提高就诊满意度。

综上所述,基于行为心理的故事情境式互动体验能有效提高初诊患儿诊疗依从性,缓解患儿家长在候诊期间的焦虑程度,有利于提高就诊满意度和对中医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较为适宜在中医门诊初诊患儿候诊中应用。但本研究的样本量偏小,该模式应用于中医门诊候诊以及在中医文化宣扬和普及方面的其他积极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该模式是否适用于其他非中医儿童门诊的候诊,也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开展多点、多中心的研究来验证。

猜你喜欢

典故依从性患儿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唇腭裂患儿家长围手术期的心理需求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闻鸡起舞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