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
2022-07-08于子忠孙铭佑漳州正兴医院福建漳州363000
于子忠,孙铭佑 (漳州正兴医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脑梗死是脑部血管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血管腔狭窄、闭塞[1],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脑梗死给中老年人的健康带来巨大危害,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罪魁祸首。卒中免疫目前在临床科研领域备受关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都涉及免疫炎性反应。白细胞介素-17(IL-17)、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目前研究发现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血清炎性因子IL-17、MMP-9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19年~2020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5例及门诊健康体检者43例共128例为研究对象。脑梗死患者85例为脑梗死组,根据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组18例,稳定斑块组39例,不稳定斑块组28例;其中男47例,女38例;年龄(62.52±6.04)岁。门诊健康体检者43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60.40±5.81)岁,影像学检查证实无脑梗死、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衰竭。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脑梗死第一次起病;脑梗死起病在72 h以内;颅脑影像学排除脑出血。排除标准:脑卒中后遗症;凝血功能异常;近期服用影响凝血机制的药物。
1.3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判定: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采用国产Mindray-M8型彩色超声仪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探头频率为7.5 MHZ。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超过1.2 mm可认为颈动脉斑块形成。Huang等[2]动脉硬化斑块可分为:①斑块扁平:血管内层部分凸起或呈现出弥漫性增厚;②软斑:腔内斑块凸起,大量脂质聚集,钙盐和纤维组织含量少,为低回声;③硬斑:质地坚硬,中高等回声,多由纤维组织与钙化病灶构成;④混合斑:回声强弱不等。软斑、混合斑性质不稳定容易破裂、崩解,一般认为是不稳定斑块。
1.4方法:全部脑梗死患者及体检患者清晨于我院检验科抽静脉血,静脉血经离心后留取上层血清备用,储存于超低温冰箱中,根据试剂盒说明书中所示方法测定血清标本中IL-17、MMP-9。试剂盒R&D人IL-17、R&D人MMP-9购自上海优宁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较脑梗死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构成[n(%)]
2.2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构成比较:不稳定斑块比例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性斑块比例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无斑块比例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构成[n(%)]
2.3两组血清IL-17、MMP-9水平比较:脑梗死组血清IL-17、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IL-17、MMP-9水平比较
2.4脑梗死组不同斑块组IL-17、MMP-9水平比较:血清IL-17水平,无斑块组低于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低于不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MP-9水平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脑梗死不同斑块组IL-17、MMP-9水平比较
2.5MMP-9、IL-17水平与斑块不稳定性相关性分析: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增加血清MMP-9、血清IL-17水平升高(r=0.867,P<0.05;r=0.632,P<0.05)。见表5。
表5 MMP-9、IL-17水平与斑块不稳定性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继心脏病和癌症之后,中风仍然是发达国家慢性病导致的第三大死亡和残疾原因,适当的筛查工具对于早期发现和预防主要心血管事件是不可或缺的,在颈动脉中,内中膜厚度增加、斑块或狭窄的存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中风的风险增加有关[3]。不稳定的颈动脉斑块破裂、脱落,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许多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风险预测因素[4]。
本研究发现,颈动脉不稳定斑破裂崩解导致了脑梗死发生、恶化进展;颈动脉稳定性斑块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不明显。不稳定斑块又叫易损斑块,彩超检查为低回声, 大量脂质由很多脂质构成,危险性较高,性质不稳定,易破溃、出血、 形成血微栓子堵塞血管[5]。有研究认为不间断的炎性活动存在于不稳定斑块中,血小板在一起聚集,脂质含量较多,体积较大纤维帽集中于脂质核心,引起缺血事件发生。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自发崩解、破裂后形态改变,成为数量较多的体积较小的栓子,很多时候脑梗死为血栓栓塞栓子来源,使急性脑血管堵塞的风险增加[6]。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通过原位血栓形成、动脉到动脉栓塞、斑块内破裂出血等多种机制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稳定性斑块性质较硬、韧性高,很少发生破裂、崩解,很少导致血管狭窄、堵塞[7]。
斑块性质稳定性越差炎性因子水平越高,本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增加的同时血清IL-17、MMP-9水平增加,提示其中可能存在炎性免疫反应,可能有各种炎性细胞、免疫介质、免疫调节参与。
研究发现,IL-17是新型炎性细胞因子家族的创始成员,虽然IL-17的促炎特性是其宿主保护能力的关键,但不受限制的 IL-17 信号传导与免疫病理学、自身免疫性疾病进展有关[8]。研究发现,IL-17和T辅助17[T(H)17]细胞在组织炎性反应、自身免疫和宿主防御中的关键作用导致这些分子在疾病小鼠模型和临床试验中的实验靶向设置[9]。此外,证明 IL-17 和 T(H)17 细胞有助于疾病发病机制的局部和全身方面,以及发现IL-17-T(H)17 细胞通路受 IL-23 调节。Cheng X等[10]研究发现,IL-17间接诱导其他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增多。Gaffen等[11]发现IL-17自身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环节导致动脉粥样硬定斑块的生成。
MMP-9是主要在细胞外操作的蛋白酶的 metzincin 家族的成员,尽管所有这些酶可能都是靶标混杂的,潜在底物的目录在很大程度上重叠,但 MMP-9 最近已成为脑生理学和病理学中一个主要且明显独特的参与者[12]。研究表明,MMP-9 可以切割许多细胞外基质(ECM) 蛋白以调节 ECM 重塑[13-14]。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血清炎性因子IL-17、MMP-9参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并且与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