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东地区某三甲医院人体器官获取组织100例器官捐献经验总结

2022-07-08戚贵生董晓燕叶盛浩潘春辉张学军

中国临床医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供体捐献者颅脑

戚贵生,董晓燕,叶盛浩,潘春辉,张学军,宋 康,3,4*

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人体器官获取组织办公室,上海 200032

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上海 200032

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上海 200032

4.上海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2

器官移植是挽救各类终末期器官衰竭疾病患者生命,改善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治疗方法[1]。自2015年起,公民逝世后捐献(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DCD)成为绝大多数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来源[2]。相关工作开展以来,根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http://www.rcsccod.cn/)的数据,截至2021年5月,我国已成功实施捐献超过34 000例,捐献器官超过100 000个,此外,参与登记的捐献志愿者更高达3 300 000人。这反映了我国器官捐献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巨大进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仍然较低[3],较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器官需求与捐献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缺口。

我国的器官捐献事业经过初步建设和快速发展后,目前处于关键的转型期[4],在这个关键历史阶段如何提高公民器官捐献的意愿,以适应我国器官移植技术的广泛开展,成为当前器官捐献与移植领域的一项重要主题。本研究概括及分析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rgan procurement organization, OPO)实现的100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案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与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OPO组织自2014年7月至2021年3月成功实现的100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病历资料,包括供者年龄、性别、主要原发病、平均住院天数、籍贯等一般医学资料,并分析本中心实施捐献的转化成功率、器官利用率、弃用率等。本研究涉及所有捐献相关工作流程均依照《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流程和规范》进行[5]。

1.2 统计学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

2 结 果

2.1 捐献者一般医学资料结果(表1)显示:100例捐献者平均年龄为(44.7±13.7)岁;男性占全部捐献者的80%(80例),女性占全部捐献者的20%(20例);捐献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6.1±5.3)d;捐献者中上海户籍人口占20%(20例),非本地户籍人口占80%(80例)。

表1 捐献者一般资料

2.2 捐献者主要原发病分析结果(表2)显示:捐献者主要原发病的前3位依次是脑出血、颅脑损伤及脑梗死,分别占48%、44%、5%。另有3例(3%)捐献者主要死因为缺血缺氧性脑病。值得注意的是,对主要原发病的年龄分析显示,在年龄超过60岁的捐献者中,脑出血是主要死因,占70%;而在全部捐献者中,脑出血和颅脑损伤是两大最主要死因,两者占比基本持平。

表2 捐献者主要原发病分析n(%)

结果(表3)显示:在不同上报区域内,主要原发病的构成比有着较大差异。在中心城区的捐献者中,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占主要病因的72.2%,远高于郊区供者(48.7%);而颅脑损伤则在郊区占比较高,占郊区上报供者的48.7%,高于中心城区中的22.2%。

表3 不同上报区域的主要原发病域构成比n(%)

结果 (图1)显示:在2014年至2017年,脑卒中占捐献者主要病因的43.6%(24/55),而颅脑损伤占52.7%(29/55)。而在2018年至2021年,脑卒中占捐献者主要病因的比例上升至64.4%(29/45),而颅脑损伤占比下降至33.3%(15/45)。以上结果反映了近年来脑卒中逐渐取代颅脑损伤成为捐献者的主要原发病。

图1 不同年份捐献者的主要病因统计

2.3 逐年捐献例数及器官利用情况结果(表4)显示:自2014年7月本中心OPO组织开展DCD工作以来,成功完成捐献共100例。除2014年下半年完成捐献5例,2021年第一季度完成捐献4例外,2017年完成捐献例数最多,达到25例。而2019年捐献数量最少,为9例。其余各年捐献例数均稳定维持在10~20例。在这100例捐献案例中,本中心共成功利用肝脏85个,肾脏187个,心脏6个以及角膜83个。其中心脏捐献工作因捐献者要求较高等原因自2017年开始开展,每年捐献维持在1~2例。

表4 逐年捐献例数及器官利用数量

结果(表5)显示:在本中心实施的100例捐献工作中,共获取肝脏88个、肾脏200个、心脏6个,平均器官产出率(年度移植器官数量/同期捐献者总数)达2.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6。其中成功利用肝脏85个,弃用3个,肝脏利用率(用于移植的肝脏数量/同期获取肝脏总数×100%)达96.6%;成功利用肾脏187个,弃用13个,肾脏利用率(用于移植的肾脏数量/同期获取肾脏总数×100%)达93.5%。而所获取的心脏和角膜则全部获得了利用。

表5 捐献器官利用及弃用情况

结果(图2)显示:本中心肝脏弃用的主要原因为术前检查未明确的严重脂肪肝和肝硬化(图2A);肾脏弃用的主要原因为病理证实的严重肾小球病变及严重肾血管病变(图2B)。

图2 本中心肝脏(A)和肾脏(B)弃用原因分析

3 讨 论

3.1 器官捐献意愿影响因素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OPO所辖工作区域常住人口约290万。自2014年7月至今,医院OPO片区的每百万人口捐献率(PMP)分别为1.7(2014年)、4.1(2015年)、4.5(2016年)、8.6(2017年)、5.2(2018年)、3.1(2019年)、5.9(2020年),与同期上海市的PMP数据基本持平。

在100例成功捐献案例中,男性远多于女性(80%vs20%),平均年龄约44.7岁,与国内其他中心的报道[6-8]类似。考虑到捐献者的原发病以脑血管意外和颅脑损伤为主,捐献者中男性占绝大多数,可能与室外工作中男性占比高、受到交通事故及其他外伤的风险较高有关。另外,男性群体中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中心实施的器官捐献供体中,脑卒中(脑出血及脑梗死)超过颅脑损伤成为供者死因的首位,这与我国其他中心的报道[7-8]有所区别。在本中心的案例中,脑卒中占供者死因的比例在近几年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本中心处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工伤、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所致的颅脑损伤发生率较低有关。

另外,在本中心下辖工作区域中,郊区捐献者中颅脑损伤的病因占比要明显高于中心城区。这也从侧面提示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脑卒中可能会逐渐取代脑梗塞成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主要死因。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当更加重视对于脑卒中潜在供者的识别与转化,从而进一步提高捐献数量。

3.2 提高供者器官维护与利用器官捐献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后续器官移植手术,以期挽救终末期器官衰竭疾病患者生命。因此,在提高捐献数量的同时,如何保证并提高捐献器官的质量与利用率,同时减少弃用,成为相关工作者的重要议题。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于2019年发布了《尸体器官捐献供体及器官评估和维护规范》[9]以指导并规范捐献过程中的相关操作,其主要涉及供体的评估与维护以及器官的评估与维护等几个方面。

供体的维护是在器官获取之前保证器官质量,减少器官弃用率的重要环节。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良好的组织器官灌注,最终达到“4个100原则”,即 收 缩 压>100 mmHg(1 mmHg=0.133 kPa)、尿量>100 mL/h、动脉血氧分压>100 mmHg、血红蛋白>100 g/L,是供者维护的最终目标[9-10]。

供者在发生脑死亡后往往会发生血流动力学紊乱,表现为低血压和心脏骤停等。为改善供者血液动力学,纠正器官灌注,本中心自2014年开展器官捐献工作以来共对15例供体应用了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技术。ECMO可有效改善组织氧合,减少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所造成的器官损伤,提高器官质量进而有效减少弃用。但值得注意的是,ECMO技术的实施往往需要成熟的体外循环团队,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基层医院捐献中的应用。此外,考虑到ECMO技术伴随着较为高昂的使用成本,应该合理把握其适应证及使用时机。

器官功能的评估以及维护贯穿器官获取前后的整个过程。在获取前,对器官功能的评估主要依靠病史、血液生化指标以及影像学资料等;在获取过程中,可通过术中所见,零点穿刺等方式进行评估。随着体外低温及常温灌注保存技术的发展,在获取后对器官进一步评估甚至改善器官功能,减少弃用也已经成为了可能[11]。其中,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针对肾脏体外低温机械灌注的LifePort技术[12]。

本中心自2017年起共对59例捐献者,118个捐献肾脏实施了LifePort灌注。有研究[13-14]显示,一些本可以被利用的肾脏可能因医生误判而被弃用。而体外低温机械灌注提供了对这些“边缘肾脏”再评估以及治疗的机会。目前较为广泛接受的LifePort灌注终点指标为灌注时间<3 h,阻力指数<0.5,流量>60 mL/min。本中心肾脏弃用率较低(6.5%),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低温灌注技术的使用。另外,一项荟萃分析[15]显示,低温机械灌注技术还可以有效减少移植肾延迟功能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的发生,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有研究[16]显示,2008年美国DGF的发生率高达21.3%,另一研究[17]显示美国近年来上升至30%。而我院自应用Lifeport技术后,移植肾DGF的发生率为8%~14%,显著低于以上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也得益于低温机械灌注技术的应用。

此外,本中心肾脏弃用的原因为移植肾活检病理证实的严重肾脏病变。与国外的报道[18]相似,这一发现也在很大程度上提示了移植物活检病理对于决定器官利用的重要价值。

3.3 提高潜在供体转化率尽管我国公民对器官捐献的认识以及捐献意愿有了较大提升,但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仍然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潜在供体的转化率较低有关。潜在供体转化率即年度实施捐献的例数占同期所有潜在供体的百分比。在本中心OPO组织工作中,所辖片区上报潜在器官捐献者转化率为32%。而未能转化案例中,家属明确拒绝占70%,病情未达标占21%,患者死亡占9%。提升潜在供体转化率对提升捐献数,进而更好地帮助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有重要意义。

在既往工作中本中心发现,超过90%的器官捐献案例均产生自各辖区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ICU医务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助力OPO工作:(1)潜在捐献者的识别,捐献者的主要原发病谱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因此ICU工作者应增强相关认识,以增加潜在供者的发现与识别;(2)本中心发现,未能转化的案例中绝大多数是因为家属明确拒绝。相比OPO工作者,处在临床一线的ICU医护有着更加充裕的时间及机会与家属沟通联络。作为日夜照顾患者的人,也更容易与家属进行交流宣教,普及器官捐献的理念及相关工作流程,提高患者家属的相关认识;(3)ICU医生对于潜在供体更恰当的维护,如在合适的时机使用ECMO或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等,也可减少供体病情不达标以及器官弃用的可能性。因此,ICU中的医护人员对于OPO工作的配合可能起到1+1>2的效应[19-20]。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的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与长足的进步,然而目前器官需求与捐献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缺口。因此,如何提高公民器官捐献意愿,加强供体与器官的评估及维护,提高捐献器官利用率均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研究总结了本中心OPO组织开展器官捐献以来成功实施的100例捐献经验,发现脑卒中在逐渐取代颅脑损伤成为捐献者的最常见死因。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供体捐献者颅脑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常见的颅脑损伤有哪些
我国人体器官捐献者的权益保护研究
舒适护理在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中的应用效果
我国活体器官移植供体的民法保护
浅析民事法律关系客体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体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器官也可产业化生产
基层医院颅脑损伤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