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白龙江林区发展巨菌草综合林下产业的前景

2022-07-08何世刚

广东蚕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菌草食用菌土壤

何世刚

浅析白龙江林区发展巨菌草综合林下产业的前景

何世刚

(甘肃白龙江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管护中心机关甘肃陇南746000)

巨菌草资源在国内较为丰富,具有可再生性的特征,在培育食用菌菌种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文章结合白龙江林区林下的气候环境特点和养殖产业、食用菌种植产业现状,对发展林下巨菌草综合产业的可行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以巨菌草为原料对食用菌进行栽培,市场前景、经济效益及市场价值均较高,利用巨菌草培育食用菌可以很好地解决林木与菌类之间的矛盾,还能制约菌类物质及林业生态间的平衡关系。

白龙江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巨菌草;综合利用;发展模式;发展前景

巨菌草隶属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科(Gramineae)狼尾草属(Pennisetum Rich),原产地在非洲,是一种适宜在热带、亚热带、温带生长和人工栽培的高产优质菌草。巨菌草为多年生植物,直立,丛生,根系发达,植株高大,株高一般为3 m~5 m;抗逆性强,产量高,粗蛋白和糖分含量高,巨菌草光合作用的最初产物为4-碳酸-羟基丁二酸和天门冬氨酸等四碳双羧酸产物,即光合作用生化途径为C-4途径,属典型的四碳植物,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据调查[1],甘肃的引种规模较小,目前仅有定西、临夏、张掖等地的个别县区有引种记录。相较于甘肃其他地区,白龙江林区林下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植林下巨菌草,且该林区林下土壤肥沃、食用菌种植业发展潜能较大,适宜发展以巨菌草种植为基础的综合性产业,可为甘肃白龙江干旱河谷区脆弱生态系统引种巨菌草进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1 自然条件分析

白龙江林区插岗梁管护中心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属于暖温带湿润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燥少雨,年平均气温为0 ℃~7.2 ℃,年降雨量为400 mm~900 mm。陇南南部、中部和东部部分地区[2]是主要农业生产区,耕地面积约占全境的70%,其主要分布于白龙江、嘉陵江、岷江干流及支流沿线,土壤松软、水源充足[3]。其气候条件已完全满足林下巨菌草的生长需要。从生长条件来看,温带地区种植巨菌草需搭建温棚,或者入冬前需在收割后的巨菌草断茬上方覆盖沙土、地膜等物保暖,帮助巨菌草顺利过冬[4]。

2 巨菌草种植

2.1 准备阶段

该草种属于无性繁殖,选择6月龄以上、健康的茎节扦插或者根茎移栽方式,在土壤、气候和管理条件都合适时直接在土地上栽种。在播种前每亩施猪栏肥1 t~1.5 t,也可施钙镁磷肥25 kg~30 kg作基肥。施肥后翻耕整地做畦,无大土块。

2.2 育苗阶段

育苗时间为每年的3月—5月,气温达到15 ℃以上时较为适宜。首先将茎秆外包裹腋芽的叶片撕去,用刀切成小段,刀口的断面应为斜面,每段保留1个节,每个节上应有1个腋芽,芽眼上部留短,下部留长,当天切成的当天下种。下种时将准备好的种节腋芽朝上,形成45度角斜插入土壤中。节芽入土3 cm,间距5 cm~7 cm,并用细土将腋芽覆盖,及时浇足1次清粪水或清水保墒。下种后约一周或者一周半后开始出苗,期间应及时松土,适时除草、追肥,待苗长高到20 cm~25 cm时(约需20 d~30 d),即可取苗移栽。移栽后需当天浇足定根水或者施少量的清粪肥,保持土壤的湿润。

2.3 收割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巨菌草在生长达到50 cm~70 cm时就要开始收割,长到80 cm长时可进行第2次收割,每一株的收割点为苗的生长点以上5 cm处,所有的叶片全部收割,之后每隔20 d收割1次。该收割方法能够使巨菌草的分蘖能力提高一倍以上,促进巨菌草的新叶片生长,鲜草更鲜嫩,同理,降低了种茎节的长度,可以使叶片数量较以往的收割方式增加30%以上。

3 市场分析

白龙江林区发展林下经济有着较好的真菌类培育市场,拥有冬虫夏草、羊肚菌、山蘑菇、花菇、香菇、猴头菇等10余个品种,年产量约3 500余袋,其中插岗梁管护中心的冬虫夏草、羊肚菌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已在国内打开了销路,市场反馈较好,很多农户依靠种植羊肚菌走上了致富路。但是食用菌培育原料尚未实现自给自足,需要从省外引进,市场需求大、生产成本高之间的矛盾较为显著。

4 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分析

巨菌草产量丰富,亩产量约20 000 kg,其作为青饲料收购价为350元/kg~500元/kg,每亩产值约为7 000元~10 000元;玉米亩产约550 kg,收购价为2.4元/kg~2.6元/kg,每亩产值仅为1 320元~1 430元;小麦亩产约500 kg,收购价为2.0元/kg~2.2元/kg,每亩产值仅为1 000元~1 100元。仅从每亩地的产值来看,种植巨菌草的经济效益是玉米的2.00倍~2.86倍,是小麦的18.18倍~20倍。若用作饲料,玉米的成本是巨菌草的36.36倍,小麦的成本是巨菌草的40倍,具体如表1所示。

表1白龙江林区林下经济巨菌草亩产量统计

种类亩产量/kg收购价元/㎏亩产值/元巨菌草相比较经济效益值/倍相比较巨菌草的成本/倍 玉米5502.4~2.61 320~1 4302.00~2.8636.36 小麦5002.0~2.21 000~1 10018.18~20.0040.00 巨菌草20 000350~5007 000~10 000

巨菌草营养价值较高,含有大量人体需要的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A、B1、B2、C、D、E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营养物质,其干物质粗蛋白含量约16%,是玉米的2倍、小麦的1.2倍。培育木耳等食用菌时生物学效率约80%~120%[5]。若作为食用菌的培养基料,每亩的原材料可生产食用菌约8 000 kg。以市场上销路较好的平菇、姬菇为例,按照6元/kg~10元/kg计算,毛收入约48 000元~80 000元。若种植的是黑木耳,每10 kg鲜菌可晒出1 kg的干菌,以市场价100元/kg计算,毛收入约80 000元。如能在食用菌产地自行生产菌袋,每袋成本可节约1元以上。巨菌草适口性好[6],营养丰富,易于消化,适合作为青饲料饲喂牲畜。使用巨菌草饲养牲畜可有效降低饲喂成本。从料肉比来看,巨菌草约为6∶1,精饲料约为2.6:1,以喂养20头100 kg的生猪为例,巨菌草需消耗约12 t,精饲料需消耗约5.2 t;从价格上来看,巨菌草(鲜草)400元/t~500元/t,精饲料约4 500元/t~4 700元/t,结合饲喂生猪的消耗,巨菌草的成本为4 800元~6 000元,精饲料的成本23 400元~24 440元。用精饲料饲喂的成本高出巨菌草约4倍~5倍[7]。以陇南市现有的养殖规模为基础,若以每年10万头(只)规模的速度增长,年均因节约成本产生的附加收入约有4 000万元~5 000万元(青饲料按总饲料的60%计算)。

4.2 生态效益分析

(1)巨菌草生长速度快,一个月的时间可以长到50 cm~100 cm,三个月可长到150 cm~300 cm,成熟的巨菌草最高可以长到8 m,且分蘖能力强,每株有效分蘖可达12个~15个,可以在短时间内发挥很好的防风固沙作用和生态效应。同时,巨菌草的须根可以延伸到地下2 m,茂密的须根可将直径近1 m的土壤紧紧包住,能有效改善坡地、梯田等地水土流失的情况[8]。巨菌草生长率生态分布在第一月生长平均速度达到50 cm~100 cm;在第三月生长平均速度达到150 cm~300 cm;第一年的生长率达到14%,第三年的生长率可达86%。

(2)巨菌草的光合作用能力较强,生长速度快,营养物质积蓄能力强,且可以反哺土地,其能有效增加土壤内的有机物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地肥力,减少板结现象。巨菌草有着较好的抗旱能力,还能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9],净化水体,改良盐碱土地。

(3)巨菌草属于碳四植物,对二氧化碳有着较强的亲和力,固碳能力强,可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此外,巨菌草还能提高土壤内微生物群落的功能性,高大茂密的草丛可以为鸟类、爬行类、啮齿类等动物和昆虫提供安全舒适的栖息和生长环境,进而提高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5 成本分析

巨菌草可以通过扦插、分株等方式进行无性繁殖,每亩地可栽植4 000株,成本按0.1元/株计算,首次育苗成本约为400元。种植成本支出主要集中在肥料方面,每亩地每年需施农家肥3 000 kg、尿素30 kg、复合肥50 kg。

6 发展模式

利用闲置土地和荒地种植巨菌草,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以为食用菌培育、禽畜养殖等产业提供助力,是帮助农民致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首选经济作物,具体可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逐步建立起适应当地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集培育、生产、加工、供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体系。

6.1 以农户家庭为单位,优先进行小规模引种

白龙江林区还没有巨菌草种植历史,开始种植时规模不宜过大。最初推广期间,应以武都区白龙江沿线、文县东部及康县南部等地处亚热带气候带的地区为试点,这些地区自然气候、土壤条件较好,鼓励养殖规模在10 000元以下的农户率先进行种植,解决饲料来源问题,且每户种植面积不宜超过2亩。

6.2 以合作社为单位,按市场需求有计划推广种植

若试点地区的农户种植巨菌草收益显著,则鼓励农户通过加入合作社的方式开展种植和养殖,进而降低个体风险,扩大种植养殖规模。种植巨菌草数量方面,在解决当地饲喂禽畜所需要的青饲料数量的前提下,增种50%~100%。此时,初步条件以具备,可以在陇南其他位于暖温带地区的县乡进行推广种植。

6.3 着力解决食用菌培育原料来源问题,逐步扩大种植规模

当合作社养殖初具规模时,需将巨菌草种植推广的重心转移至制作食用菌培育原料方面。以试点的方式,鼓励种植食用菌的农户和合作社,采用以巨菌草粉为基料的新培育袋进行培育。若技术升级成功,可进行大规模推广种植。

6.4 为有资质的当地企业提供免费技术支持,探索发展巨菌草综合利用产业

地方政府、种苗站可以通过技术培训等方式,助力当地食用菌袋生产企业尽快建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生产线,以巨菌草为原料,生产出满足全部种植户需求的食用菌培养袋,彻底解决食用菌培育原料来源问题。同时,还可以鼓励农户修建沼气池,将生产后的废弃原料充分利用,减少浪费。此时,乡村堆置的玉米棒、秸秆等闲置资源也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6.5 进一步发挥巨菌草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纽带作用

巨菌草生命力较强,生长速度快,且不挑土壤。在荒山、荒滩、丘陵、山地种植巨菌草后,不仅能扩大城乡绿地面积,保持土壤墒情,提高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还能起到保土固沙、保护丘陵和山地的作用。巨菌草通过就地转化利用,不仅可以提高土壤地力,改善土壤结构,为提高当地农户的生产力奠定基础;还可以实现巨菌草-食用菌-培养废料-土壤之间和巨菌草-禽畜-粪肥-土壤之间的良性循环,推动绿色、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10]。

7 市场前景分析

7.1 是畜牧养殖的需要

巨菌草光合速率高,粗蛋白质含量高,可达到15.03%,优于稻草(3.6%)、麦草(3.1%)、拟高粱(4.2%)和青贮玉米(3%~10%)。巨菌草的推广为牛、羊、猪、鸡、兔,特别是鹅提供了优质、生态型饲料,同时也为许多食草类水产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7.2 是农牧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巨菌草种植基地的建设,可以为草食类畜禽提供大量优质的牧草,有利于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这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7.3 是三江源流域生态建设的需要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治理方面,以往主要是考虑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但由于经济效益差,导致很大程度上仅属于社会公益和政府花钱项目,花费成本高、效果差且没有可持续性。菌草技术为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开辟了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结合的最佳发展模式。运用巨菌草治理沿河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产业化前景广阔。

7.4 是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以巨菌草作为生物质能源的原材料成本低、效益高,不占用耕地,可利用沙地、盐碱地、山坡地种植,兼具水土保持的功效,燃烧后产生的污染物也很少,SO2排量低,CO2排放量与燃煤相比大幅减少,可有效减轻环境污染,符合建设生态文明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的需要,巨菌草种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8 结语

发展种植巨菌草对合理利用高寒地区土地和开发草地、调整畜牧业结构、治理水土流失、平衡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以巨菌草为基础的综合产业发展模式,是在充分思考陇南地区的发展需要和白龙江林区林下经济振兴未来五年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以提高农户收益、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一种探索[11],该模式具有经济、实用、见效快、风险小的特点。

[1]林兴生,林占熺,林冬梅,等.荒坡地种植巨菌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4,34(15):4304-4312.

[2]丁建成,师桂英,赵鑫,等.巨菌草在黄淮区域的种植技术[J].北方园艺,2020(20):169-171.

[3]王靖宇,张淑艳,商博,等.巨菌草生长和抗性生理特性对土壤水分的响应[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20(1):58-62.

[4]汤小朋,熊康宁,张凯,等.巨菌草饲用价值研究现状及其对贵州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启示[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20(1):47-50,72.

[5]马三保.陕北风沙寒冷地区巨菌草栽培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9(12):71-73.

[6]刘凤山,宋静,蔡杨星,等.巨菌草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J].武夷科学,2019(2):80-85.

[7]梅兰,黄在兴,宋昭昭,等.巨菌草不同生长时期对砒砂岩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微生物学报,2019(10):2038-2050.

[8]闫晓玲,王刚,刘晓静.黄土高原沟壑区菌草引种栽培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9(12):203-205.

[9]龚建华,薛合伦,康敏,等.巨菌草的重金属富集特性及对土壤的修复效果[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154-161.

[10]姚俊新,林辉,林兴生,等.巨菌草种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3):40-45.

[11]姚俊新,林辉,林占熺.巨菌草种植对崩岗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8(12):19-22.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5.46

S646

A

2095-1205(2022)05-142-03

何世刚(1972- ),男,汉族,甘肃武都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林业技术推广。

猜你喜欢

菌草食用菌土壤
他从山中来,带着“幸福草”
“巨草”长宝丰,山海情未了
土壤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土壤的平行宇宙
林占熺:中国菌草背后的“另类”科学家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