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茶产业发展SWOT分析与对策探究

2022-07-08林晓筱李嗣婷

广东蚕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茶叶贵州发展

林晓筱 李嗣婷

贵州茶产业发展SWOT分析与对策探究

林晓筱李嗣婷

(凯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贵州因其适宜的气候、较高的海拔、充沛的云雾雨量成为茶叶种植的理想地之一,其茶产业近年来发展也较为迅速。同时贵州茶产业在发展中一直面临种植面积与单位面积产量存在较大落差、品牌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较低等问题。文章利用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了贵州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提出了改进对策建议,以期为贵州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贵州;茶产业;SWOT分析;发展;对策

中国是茶叶主要出口国之一,贵州省茶叶在全国茶叶出口量中的占比不断攀升,依靠绿茶种植营造友好型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对质量、标准、特色的准确把控,贵州茶产业发展稳中向好,对贵州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越来越高。同时,贵州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机遇与现实困境,是制约贵州由茶产业大省向茶产业强省迈进的关键因素。

1 贵州茶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茶产业进入迅猛发展时期。我国的茶产业不论是茶园面积还是茶叶产量都长期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截至2020年,我国3 217千公顷的土地被用来种植茶叶,茶叶产量达到了293万t,茶叶产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1%。多年来,贵州省持续发展壮大茶产业,现已成为国内茶叶主产区之一,截至2020年,贵州茶叶种植面积总计476千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14.8%(如图1)。从全国来看,2020年贵州省茶叶种植面积仅次于云南,排名第二,茶叶产量排名第六(21.1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7.2%(如图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和《贵州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和《贵州统计年鉴》。

贵州省茶叶种植面积近10年内迅速增加,2011年—2015年实现了从全国排名第五到第二的赶超。2015年—2020年贵州省茶园面积连续排名全国第二,茶叶产量稳中有增。

2 贵州茶产业发展SWOT分析

SWOT分析是针对性地梳理研究对象自身竞争优势S(Strengths)、劣势W(Weaknesses)、外部的机会O(Opportunities)和威胁T(Threats)的综合因素,结合主客观环境,通过系统分析事物发展态势,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结论对研究对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决策性作用。

2.1 优势S(Strengths)

(1)自然资源优势。贵州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适宜的气候,使得贵州成为国内绿茶主要产区之一。贵州是中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全境高原茶区。贵州茶园森林覆盖率较高,森林自然资源对保护茶园及茶园周围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是绿色有机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贵州因为具有适宜的土壤类型,使得绿茶中的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含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

(2)质量安全优势。贵州在全国率先提出茶园禁止使用草甘膦和水溶性农药,全省茶园禁用农药参照欧盟标准和日本禁限农药标准,在国家禁用60种农药的基础上提高到128种。

(3)种植覆盖面广、产量较高。全省茶叶种植区域覆盖较广,88个县(市、区、特区)中涉及茶叶种植县78个。茶叶品种覆盖我国主产的绿茶、红茶、青茶、黑茶和白茶五大类,且品质优良。2019年贵州省干毛茶总产值和总产量分列全国第一和第五。

2.2 劣势W(Weaknesses)

(1)机械化、规模化水平较低。贵州高原、丘陵、山地地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受制于较为严酷的地貌条件,贵州茶叶种植机械化水平普遍较低,种植、采摘成本较高,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

(2)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理念落后。部分地区茶叶种植与加工技术还处在相对粗放的阶段,茶青浪费较大。

(3)品牌化程度不高。贵州茶品牌建设进度较慢,品牌影响力、知名度与国内其他茶叶主产区的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竞争力普遍较弱。

2.3 机会O(Opportunities)

(1)政策机会。茶产业已成为贵州农业的第一大产业,自200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先后出台多个文件与规划积极推动茶产业发展,使得贵州茶产业拥有较好的政策机会。

(2)出口市场需求较大。贵州绿茶出口全国占比最大,茶叶质量较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迎合了当今世界追求健康养生的主流需求。

(3)互联网营销机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茶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为贵州茶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短视频、直播等网络平台的发展与应用,为茶产业营销提供了新的渠道。可结合贵州特色民族风情与自然资源,深入挖掘产业价值,拓宽产业覆盖面,助推贵州茶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特色模式。新中式茶饮、奶茶等软饮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内市场茶叶需求量增加,对贵州茶叶生产和品牌建设来说都是一次不能错过的重要发展机会[3]。

2.4 威胁T(Threats)

(1)国内外宏观经济变化。受此影响,国内外茶产业竞争逐渐白热化,产能趋于过剩,同时农业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得茶叶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

(2)竞争者威胁。贵州茶产品及品牌在与浙江、云南、福建、湖北、安徽等国内传统茶产业强省的产品及品牌竞争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外市场的茶叶品牌利用种植成本优势也在不断冲击国内市场。

(3)代工贴牌效益较低。贵州部分茶叶种植户扮演着为外省茶叶品牌代工贴牌生产的角色,初级加工的茶叶也很难产生较高的经济价值,这部分效益对贵州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不利于贵州茶产业品牌化的发展。

3 基于SWOT分析的贵州茶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3.1 结合地理优势,发展有机高标准茶产业

“高山云雾出好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适宜的气候,是贵州发展有机高标准茶产业的重要基础。贵州第十三届、第十四届茶博会连续提出“干净黔茶,全球共享”的口号,大力提倡“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病虫害生态防控手段,在全省茶叶种植与生产中推行参照欧盟标准,全境茶园禁用除草剂。以上的一系列举措,都在为贵州发展有机高标准茶产业、打造茶产业差异化高质量名片夯实基础。干净茶、生态茶、健康茶、安全茶,也是贵州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底气。截至2021年,贵州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额在全球茶叶市场价格偏低的情况下,仍然分别增长93.75%和124.14%,增幅均为全国第一,这与贵州狠抓茶叶质量安全,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高标准茶叶生产,针对高端消费国家、地区和人群研发特色茶叶产品,提升茶叶产品档次,提高茶叶附加值等一系列提质“组合拳”密不可分。

3.2 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大茶产业种植、生产、销售等全方位的技术投入,首先需要政府更多的政策倾斜,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品牌发展,带动中小企业联动受惠。其次要依托大数据和互联网产业支撑,打造茶产业智慧平台,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技术指导。例如,种植环节为茶农提供农业环境监测服务,茶田内的监测设备实时收集田间相关的湿度、温度、光照、气压等感应数据,平台远端的种植专家根据实时数据反馈种植采摘的专业意见,供茶农参考使用。营销环节可依靠大数据设备,部分茶园可采取差别化可视经营方式,优选一批精品茶园,实施私人订制茶园服务,客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自己订制的茶园实时监控,实现全程监督,满足了部分高端客户身临其境的差异化、精细化管理需求。销售环节可建立贵州省茶叶交易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对市场供需、进出口交易量、进出口贸易额、不同品类茶叶的市场交易情况等数据进行宏观监测和计算,为更多更广泛的贵州茶企茶农提供专业、客观的市场指导意见,优化茶叶种植、生产结构[4]。接着,提高种植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单位面积产能,减少损耗,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茶产业高效发展,增加规模化效益。最后,实现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常态化,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专业人才和茶企加入贵州茶叶生产销售的队伍,积极联系权威专家、先进企业与贵州本土茶企茶农开展交流、指导工作,分享经验、更新理念,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助力茶产业创新发展。

3.3 加快品牌建设,扩大知名度

目前中国茶叶市场普遍存在品类大于品牌,品类信息未饱和的问题。品类本身不足以为消费者保证产品的质量,同一种茶叶市场上的销售品质参差不齐,茶叶产地认知度大于品牌。贵州茶企及相关茶叶品牌同样面临上述困境,因此,贵州茶产业在加快品牌建设的基础上需要集中解决两个关于品牌化的问题。一是建立透明的制造及定价体系,量化各种生产、质量及等级标准,通过标准化使得企业出产的茶叶质量可控、品质稳定,建立消费者的信任度。目前贵州省内以贵州贵茶(集团)有限公司、余庆兴民茶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遵义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利用全产业链优势正努力建设从茶叶种植、生产、采购到销售全环节的统一标准,其中贵茶集团已经实现了产品质量的全程可追溯,保障了产品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也为贵州茶产业提供了宝贵的发展经验。二是简化购买者的决策过程,降低茶行业信息费用。用各年龄段消费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差异化营销方式,有针对性地去传递茶叶知识、文化和品牌价值,只有目标客户群体认可和接受了产品和品牌价值,才能在品牌建设上找到切入点[5]。

3.4 茶旅一体化,优势产业协同发展

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有着秀美多彩的山水景致和古朴多元的民族文化。作为山区,选择发展道路有必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等因素结合创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生态民俗环境,大力发展特色茶旅一体化经济建设,吸引更多的线下到访和消费流量。坚持以茶资源、茶基地为媒介和载体,通过“茶产业+旅游业”以及如特色民俗、民宿、餐饮、购物等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发展,促进茶旅结构更加融洽,协调发展,构建茶旅一体化发展格局,碰撞出新的产业价值,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3.5 打通线上线下营销渠道

近年来短视频、直播、图文分享及电商等互联网平台爆发式的发展,在给很多线下传统行业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激发出了产业创新的灵感。茶产业作为中国传统产业之一,长期以来消费者群体年龄普遍偏大,年轻消费者除了奶茶、果茶等软饮消费外,对传统茶文化、茶饮了解较少,年轻消费者一直是茶产业和茶企难以突破的重要消费区间。贵州茶产业可以利用互联网丰富的宣传渠道,从年轻人更乐于接受的快捷、便利、美味、时尚等角度入手,创新思维,将优化体验的新中式茶饮理念传递普及,例如直播营销、“网红”打卡、简化线下饮茶手续、门店装修年轻化、包装升级、突出视觉符号,将饮茶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植入年轻人的常态化消费中去,打通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创新商业零售模式,抢占年轻消费者“蓝海”市场。

4 结语

本文基于SWOT分析法对贵州茶产业发展中的内部优劣势及外部发展态势做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得出贵州茶产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机械化、规模化水平较低以及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等引起的产能不足,同质竞争激烈、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品牌化滞后等因素引起的营销不力两大方面。同时指出贵州茶产业应该抓住“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红利,借助质量和环境优势,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产能,深入挖掘产品特色和品牌价值,开拓如茶旅融合的多渠道营销路径,从而为贵州实现茶产业大省向茶产业强省迈进打下坚实基础。

[1]刘开桃,尚斌,陈建祥.贵州黔东南地区茶产业的SWOT模型分析[J].耕作与栽培,2017(6):54-57.

[2]刘剑.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态势研究:基于SWOT分析法[J].中国经贸导刊,2017(10):54-55.

[3]黄筑斌.贵州省茶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J].农技服务,2020,37(10):124-126.

[4]刘思祁.基于SWOT-PEST模型的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15):180-181.

[5]林朝赐,张文文,刘玉芳,等.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2):385-388.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5.40

F326.12

A

2095-1205(2022)05-124-03

林晓筱(1990- ),女,侗族,贵州榕江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土地生态与旅游规划。

猜你喜欢

茶叶贵州发展
《牛采茶叶》
2021年5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