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脉络与内涵本质研究

2022-07-08商应美秦莹田紫玥

现代教育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发展脉络课程思政

商应美 秦莹 田紫玥

[摘 要] 课程思政作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已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从学理视角来讲,其整体研究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呈现出“三多三少”的特点——实践探讨多,理论阐晰少;对策研究多,内涵阐述少;操作研究多,规律研究少。对课程思政的发展演进、内涵本质、价值意义等基本问题与基本理论的研究不够充分。从实践视角来讲,存在着探索实践“有误区”、统筹推进“不到位”、教学能力“有短板”等痛点、堵点和难点。对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脉络与内涵本质进行系统梳理与精准把握,有助于提升相关研究者和实践者对课程思政认知的深度、广度、高度与温度,进而提高课程思政研究的价值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课程思政;发展脉络;重实践轻理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3-0099-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3.016

新时代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大举措,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2020年6月,教育部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部署《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贯彻落实工作,对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一系列工作安排,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培训、教学评估评价等工作中进行综合改革、重点部署,拉开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大幕。课程思政因此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但实践成果尚不能尽如人意。具体地说,从学理视角来讲,整体研究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呈现“三多三少”的特点:实践探讨多,理论阐晰少;对策研究多,内涵阐述少;操作研究多,规律研究少。对课程思政的发展演进、内涵本质、价值意义等基本问题与基本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从实践视角来讲,存在着探索实践“有误区”、统筹推进“不到位”、教学能力“有短板”等痛点、堵点和难点。聚焦当前课程思政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其建设的发展脉络与内涵本质进行系统梳理与精准把握,有助于提高相关研究者和实践者对课程思政认知的深度、广度、高度与温度,提升课程思政研究的科学性与价值性。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脉络

(一)自下而上先行先试的初步探索阶段

初步探索阶段(2014年5月—2016年11月)的课程思政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改革的样态来推进,可以说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萌芽发展阶段。在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相关建设问题都有论述,部分省市和高校也相继对课程思政进行了先行探索,相关研究也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工作或德育改革等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的系列重要会议、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为课程思政先期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方向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曾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此次考察为上海市教育系统课程思政的先期建设指明了方向。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座谈会和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 时,强调了基础教育系统内德育的重要地位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此间,中共中央和教育部虽未出台明确的政策文件,但教育部已开始通过试点方式推进课程思政先期建设,个别省市和部分高校已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先行先试。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德育综合改革进程中最早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上海市及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部分高校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行者,做出了诸多有益探索,发挥了先行、示范、引领作用。上海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最早可溯源到2005年6月。当时上海市为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定位与发展建设需要,以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为契机,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为依托,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及加强学生生命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颁布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两纲教育》),拉开了上海市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序幕。在《两纲教育》政策的指引下,上海中医药大学自2010年就开始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最初探索。学校首先设立了校级德育创新课题,在2013年时提出全员育人理念,并在此理念指导下,课题申报范围从以辅导员身份为核心的德育工作队伍扩大到全校教職员工,学校开始了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该校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张黎声教授的“人体解剖学第一课”课程探索得到了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高度肯定,得到了同行和学生们的高度评价。张黎声教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很好地将人体解剖的专业知识讲解与做人做事的道理完美地融合到一起,特别是让每个学生都能为“大体”老师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所感动。从献血、捐献器官到捐献遗体的思想价值升华过程,展现的是一个人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当张教授通过课程设计把这种奉献精神与责任感充分展示给学生后,这门课程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学深深地触动了学生。这一方面有效地促进了专业课程教学,深化了专业教学内涵,提升了专业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提升学习的内生动力以及坚定职业理想、升华职业精神等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部分地区和部分高校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以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为内容,以专业课教师自发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表现形式,初步实施了具有区域性、个性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虽没有“课程思政”之名,却开展了具有“课程思政”性质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国家自上而下推动的全面发展阶段

全面发展阶段(2016年12月—2020年6月)。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本阶段国家正式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之肇始。此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课程思政建设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论述,为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相关部委颁布的系列关涉课程思想建设纲要与意见等政策文本,为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北京大学考察、南开大学考察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这些重要论述既为我们加强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开展好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其核心思想与价值旨归就是要强调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思政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课程思政的思想内涵与价值引领得以丰富与深化。

中共教育部党组于2017年12月颁布了以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为目的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以“课程育人”为首的十大育人体系,强调“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这是“课程思政”概念首次以教育部文件形式被正式提出来。2018年3月,课程思政内容被列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18年工作要点》。同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高校“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每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2019年8月和2020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教育部等八部门相继颁布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从整体和全面层面上推进高校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以上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既有共同主旨,又各有侧重。2018年侧重在“三全育人”大格局下,以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或者说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切入点,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2019年侧重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新时代思政课全面改革创新的背景下,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深化等问题,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深挖大中小学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020侧重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以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为目标,是对2017年12月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进一步深入——将前期的提法“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改为“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在以“课程育人”为首的十大育人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安全稳定、队伍建设、评估督导”的7大具体工作体系。三个“侧重”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特别是在课程思政建设上,一方面逐渐明晰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方向和整体思路,体现出党和国家全面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远站位与战略谋划;另一方面,体现出政策文本内容更加精准与务实、更加“接地气”等特点。

2020年5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簡称《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纲要》系统梳理总结了前些年以来各地方和高校探索出的一些有益经验和先进做法,站在国家视角明确回答了课程思政建设“为什么做、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等系列基本问题,标志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入到了一个全新阶段——从地方和高校的自下而上的个案的、地方性探索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自上而下的国家推进的全面发展阶段。同年6月,教育部专门召开视频会议,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强调要深刻认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在这一时期,人们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与理解逐渐清晰,整个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已建立并初见成效。有学者认为,自2017年以来,课程思政相关研究成果数量逐年倍增,研究日益深化,领域不断扩展,呈快增长、高聚焦、不平衡和多主题等特点。

(三)自下而上示范引领的深化发展阶段

在深化发展阶段(2020年7月至今),自2020年5月至6月国家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以来,全国各地方和各高校都迅速行动起来,加快推进此项工作的落实。上海、江西、河南、四川、吉林等10余个省市在顶层设计与整体方案制定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制定出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方案,部分省份已着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示范课程与示范团队等方面的评审评比工作。各个高校紧跟国家和地方的步伐,严格落实文件精神与工作要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形成各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且工作覆盖思政课、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领域,切实将“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加以全面落实。其中一些高校立足本校实际和专业特点,迅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建设,积累了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等有益经验与特色做法,并取得了一些工作实效。按照四个“一批”的工作要求,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课程已在各省市和各高校逐渐脱颖而出,有些地方和高校还专门打造出课程思政优秀“金课”、课件和教学法创新,在全国发挥了辐射引领作用。

依托“学习强国”平台推出的“课程思政面对面”栏目,笔者梳理挑选出比较典型、有代表性的课程思政建设案例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案例进行个案研究分析,以此来进一步补充理解这一阶段的课程思政建设具体情况。

比较典型、有代表性的课程思政“金课”是南京大学天文学专家李向东教授面向文科学生开设的天文通识课程“宇宙简史”。这门课程自2016年5月开始动议至2018年7月历时两年多,已基本建成,并在南京大学和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线推出,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育部时任主要领导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这门课程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宇宙观,体现了科学之美。

比较典型、有代表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就是中央财经大学王静教授在讲通识概论课程时采用的教学方法——问题链教学法。问题链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育理念。从直观视角来看,它是以问题为教学起点,用一连串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来引导教学。在对问题的不断追问过程当中,教师带领学生去寻找答案。事实上,这一看似简单的互动过程中隐含着教师对课程及其教学的深层次理解、思考与设计,甚至是一种把控,即要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精准地把握学生思想的困惑点、教学中理论的重点难点以及突破点、创新点,做到精准定位与层层递进。简言之,就是以问题方式把学生关注的话题加以解析,然后层层递进地带着学生去分析、去理解。问题链教学法一改以往课堂教学教师以教材中的结论和答案为起点,以告诉学生这些答案为目标的传统旧习。站在教师角度,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指令,问题在哪儿教学就跟进到哪儿;站在学生角度,问题就是教师的邀请,邀请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之中。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体现在它用若干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以问题链条的方式来引导教学逐渐走向深入,引导学生能够更深度地思考问题。

这一时期是课程思政“自上而下”贯彻落实和“自下而上”示范引领的多元深化发展阶段。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引下,各地区、各高校紛纷有意识、有组织地成立课程思政的试点院系、专业、课堂,打造金牌课堂,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方式,改革教学内容,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成果颇丰,成就了课程思政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内,人们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与理解更加清晰,一些认识误区逐渐被消除,整个课程思政体制机制更加深入人心,成效凸显,大部分教师团队和个体能更加有意识地践行课程思政的理念,切实提高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本质

当前,关于课程思政内涵本质的界定,有学者从认识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梳理,概括出4种主要观点:一是“教育理念说”或“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说”。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或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任何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立德树人;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强调各门课程都要把思政元素纳入到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二是“课程观说”。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以德为先的课程价值论,是一种以立德与求知相统一的课程发展观,所有课程都要体现思政教育要求,承载思政教育功能,发挥思政教育作用。三是“主流价值引领说”。认为课程思政是一项主流价值引领活动,课程思政的着力点在课程,落脚点在思政教育,核心是主流价值引领——“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四是“隐性教育说”。认为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依托载体,采用潜移默化的隐性方法来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目的。基于此,笔者认为当前课程思政有4个方面的内涵本质: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工作格局,一种质量要求,一种教育方法。

(一)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全面审思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它是新时代高校反思教育意识形态属性与挖掘课程德育功能的一种理念与实践探索,是高校课程建设的一次有着更高要求的自我革新。“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是对教育本元的回归,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的一种教育观、知识观和课程观,是对此三观的再认识、再凝练与再重释,是立足新时代新要求的一种全新教育观、知识观、课程观。本质上是一场课程革命或课程改革。具体来讲,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构建的角度来看,课程思政理念的践行要经历“挖掘”“冶炼”“提炼”的特殊过程,让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以形成个体的化学反应过程,彻底消除“两张皮”现象,真正做到对学生从知识传授到价值的引领,最终取得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观念、知识体系、课程设计及其关涉的每个环节都要重新审思,明确方向思路,做好顶层谋划,确保改革成效;另一方面,不能局限于课程主渠道本身,而是相关所有领域都需要进行课程思政意义上的建设与综合改革。

(二)课程思政是一种工作格局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工作格局,是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协同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现实需要。课程思政是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与关键点位。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涉及面很广,在一定意义上是相对思政课程来说的。而思政课程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除这个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所有领域都应发挥育人功能,这就是课程思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度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德育资源,是学校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落小的一项重要举措。无论是在思政课、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课程类型上,还是在学科体系、课程体系、知识体系、教材体系、实践体系、管理体系等体系的建设上,都需要体现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都需要挖掘其所涵盖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法治意识、诚实守信,以及相关专业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等,以优化所有课程内容供给的思政元素与德育资源,并在其中发挥特殊作用。国家、学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把这些元素与资源挖掘出来,更好地提炼后融入到相应体系与内容当中,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去教育和滋养学生。其核心要义之一就是要构建一个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与思政工作体系。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认为课程思政要建设的是全方位、立体化、多通道育人育才的工作格局,是一种整体性的思政工作体系。

(三)课程思政是一种质量要求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质量要求,是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但贯穿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下,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所有人员、领域、各个阶段都应发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功能。高校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向作为育人主渠道的所有课程、所有课堂要质量,特别是要向作为打基础的本科教育要质量,即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教育部前部长陈宝生曾指出,课程思政就是专业课与真善美的结合,人类的专业知识都是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每一门专业课领域都天然地蕴含着真善美元素,而真善美元素又自然归属于各个专业知识领域。在这一意义上,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升华,也是一种教育本元的回归,更是一种质量要求。

(四)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方法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是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创新运用多元开放教学方法进行有效育人的现实需要。学者杨祥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方法而不是加法,取得成效的关键与突破的难点是找对好方法、运用好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到的“盐的隐喻”“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等重要论述,都是对“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下課程思政建设途径方法创新的指导。方法问题是实现课程思政创新发展的关键点位,其核心就是要解决“两张皮”“为难情绪”和“担忧心理”等系列现实问题。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就提出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问题,特别是隐性教育的重要性。他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把课程思政比作“盐”——人不可能单独去吃盐,而是要把盐溶解到各种各样食物中去,才能被自然而然地吸收。这客观地要求我们对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如何进行融合的问题进行思考,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中起到“盐”的作用,发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上海考察[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24/c1001-25060582.html,2014-05.

[2]人民网.习近平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0531/c64094-25088947.html?__=0392,2014-05.

[3]新华网.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9/09/content_5107047.htm,2016-09.

[4]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1).

[6]中央人民政府网.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684.htm,2019-03.

[7]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Z],2017-12-04.

[8]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Z],2018-10-08.

[9]教育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2020]1号)[Z],2020-04-22.

[10]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Z].2020-05-28.

[11][12]佘双好,周伟.课程思政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高校辅导员,2020(06):8-13.

[13]吳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67-69.

[14]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15]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16]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03):54-60.

[17]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18]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2020-06.

[19]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20]杨祥,王强,高建.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金课、一流课程及课程教材的认识和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0(08):4-5.

(责任编辑:刘新才)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Connotation Essence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ANG Yingmei, Qin Ying, TIAN Ziyu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24, China))

Abstract: As a key part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the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Specific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theory, the overall research focuses on practice rather than theory,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more and three less”, that is, more practical discussion and less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more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and less elaboration on connotation; more research on operation and less research on law. It shows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basic problems and theorie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essence and value significance is not deep enoug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there are some prominent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misunderstanding” i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not in place” in overall promotion, and “weakness” in teaching ability. Based on this, focusing on the abov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ystematically combing and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connotation essence of the current university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important topics and practical propositions in front of us, which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depth, breadth, height and temperature of relevant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cogni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value and scientificity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Key words:  courses for education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context; attach importance to practice and neglect theory; all staff,the whole process and all-round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发展脉络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文山州旅游业发展脉络初探
舞龙舞狮竞赛规则的发展脉络与现实启示
大数据对市场营销的冲击研究
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方法与学科发展的多视角分析
建国初期电影歌曲发展脉络及特征
明治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