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07-08郭福江
郭福江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6-112-02
摘 要 在高校课程改革中,课程思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突破口。武术课程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关于它的课程思政建设目前还处在摸索前进阶段。本文从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出发,分析了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并给出了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对策,以期能为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起到些许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高校武术课程 课程思政 建设
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才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始终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一点,就是要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思政教育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效果。武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之一,更应当抓住此契机,充分发挥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促进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
一、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一)教材内容滞后,缺乏创新,忽视了理论的思政教育作用
从当前高校武术教学课本来看,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已然过时,内容比较陈旧,缺乏创新。教材中对武术的历史所用篇幅较小,比较笼统,使得学生缺乏对武术历史的详细了解,进而影响到武术教材内容对学生思想的熏陶效果。此外,由于高校武术教学大多侧重于技能教学,也就是说重训练而轻理论,从而使得学生对武术的精髓缺乏深刻的理解,最终对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教学模式传统守旧
在教学模式上,高校武术课程教学仍然归于传统,缺乏创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非常的明显,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很难将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基础好的不够学、基础差的跟不上。久而久之,就会对降低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热情,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在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下,教师侧重于武术技术教学,而对武术文化内涵、武术精神、武德教育等方面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了武术的思政教育,进而影响到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
(三)武术课程评价手段缺乏多样性
当前,在对高校武术课程的评价上,基本上都是在武术技能方面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但不能对学生的实时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而且并未对学生的德育素质引起重视,从而对武术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带来负面影响。
(四)缺乏专业教师
高校武术教师对武术理论的教学明显要比武术技能的教学逊色得多,由于在对武术理论教学上缺乏有效的教学,因而很难在具体的武术教学过程中将武术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完整地结合在一起,无法对学生实现合二为一的教育。在武术教学中,也有教师会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终究还是不能将武术育人与武术育体融合在一起。换而言之,就是高校武术教师的专业性还不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武术专业教师,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发展。
二、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武术本土文化教育缺失
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武术具有极高的文化承载和传统教育价值。从目前来看,伴随着西方文化传入,武术在逐渐被西方体育同化,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与育人思想也在逐渐弱化。武术技术与武术文化的割裂使得武术思维不再具有整体性,慢慢地演变为一种单一的身体活动。在高校武术教育中,武术课程并未将其具有文化思想、道德伦理、民族精神等展现出来,从而使其只具架式而无内涵。此外,当前高校所贯彻的教学理念都是强身健体与防身自卫,并未体现出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宗旨。在这一情况下,高校学生对武术的认知仅限于武术技术方面,而对武术的内涵则知之甚少。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离不开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承继,因而,势必要将武术教育与武术文化协同发展,而武术课程思政建設则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二)高校武术教育道德的模糊
武术的传承离不开武术教育者对被传承者的教化,事实上,武术教育就是传承武术文化的过程。从高校当前的武术教育现状来看,所侧重的是对武术技能的学习和锻炼身体的需要,忽视了武术的教育性。在武术的道德教育上,仅仅表现在上、下课时抱拳礼中。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武术所面对的是传统文化的迷失现象,从而使得对武术文化的认同和信仰已然在高校武术教育中出现了质疑。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武术在被外来武术文化影响下所出现的重武轻礼、重技轻德等方面,进而使得武术教育背离了武术道德文化“术道合一”的传承要义,也造成了高校武术课程始终停留在“体育式”武术的视野范围中,最终影响武术教育的实践育人功能。
(三)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作用
武术有着丰富的内涵,博大精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武术既富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又具有崇礼尚德、包容宽厚的道德文化。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所推崇的就是要利用武术课程中所蕴含的国家意识形态和道德教育内容来教育学生。通过武术课程思政建设,既是遵从国家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也是对当前高校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和道德教育内容不足的弥补。学生武术课程思政教育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武术技术,亦可以在武德教育下掌握相关的武德知识和礼仪,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形成高尚的品质,促进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三、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
(一)充分挖掘武术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人文知识。通过对武术历史的探究和了解,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古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让学生感受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对武术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充分挖掘,可以让学生在进行武术学习的同时,提高武德修养,铸就坚定的意志品质。此外,将思政元素与武术课程相结合可以起到协同育人的作用。
(二)在思政的导向下进行武术教学设计
以思政为导向进行武术教学设计,首先武术教学设计要具有系统性,设计主体和子体之间要紧密相关,从整体上优化教学系统;其次,武术教学设计要以主、客观条件为依托,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的实际情况,如经济水平、师资水平、教学设备、学生素质等,教学设计要切实可行;最后,在教学完成之后,要跟踪了解教学效果,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做好相关总结,提升教学质量。
(三)创新武术课程内容,体现差别性
在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中,除了要保留优秀的传统文化之外,还应当对武术课程的内容有所创新,这样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武术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应当有着自身的独特性,要与其他课程与思政元素之间融合具有差别性,充分体现出武术课程思政的特点。此外,还应当建立和健全武术教师的评价体系,对武术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内容,促进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
(四)创新武术教学手段,建构有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所提倡的是言传身教,但这种教学模式已然难以满足现代武术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之外,还应当对其进行创新。伴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线上与线下综合教学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为此,武术教学模式的创新也可以借助于信息化技术,通过采用新型的智能化手段,获取学生参与武术学习的过程,如利用智慧教室进行教学等。同时,还可运用“运动手环”“动作系统分析软件”等软件,加强学生自律性和自控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上和生活上的諸多问题,在思想上获得提升。
(五)创新武术课程评价体系
为深化武术的育人功能,应当对武术课程的评价体系进行创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武术技能的综合评价,实现思政育人和武术育体的双赢局面。
(六)加强教师技能培养,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伴随着武术教育的发展,武术师资力量也在不断的提升。但从目前高校武术的教学现状来看,不但武术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进行转换,其教学能力也需进一步提高。传统的武术教育所采用的是师徒制的教育方式,师父除了要传授徒弟武术技能之外,还要对其进行价值观的塑造,将徒弟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个体。在高校武术教育中,应当加强对教师责任意识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深刻的链接,彼此之间建立深厚的情感,相互信任,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实现教学相长。此外,在运动技能方面,也要加强对武术教师的培养,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教师的运动技巧和教学能力,使其真正具有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武术课程思政融合奠定基础,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还并不成熟,在进行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但仍需要迎难而上,在武术教育的过程中突出武术课程的育人特色,形成武术课程独特的育人风格。为此,在具体的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充分挖掘武术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思政为导向,进行武术教学设计;创新武术课程内容,体现武术思政融合的独特性;创新武术教学手段,建构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对武术教师的技能培养,提高武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实现武术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康莉,武冬,王彩霞.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武术课程建设探索[J].武术研究,2021,6(07):90-92.
[2]吴国家,杨刚.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34):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