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022-07-08顾婵庞红梅
顾婵 庞红梅
【摘 要】跨学科学习契合当下的课程改革方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强调学科之间的渗透,重视学科知识的整合。学生可以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研究同一问题,实现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融会贯通,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核心素养及问题解决能力。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选取;组织形式;任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43-0051-04
【作者简介】1.顾婵,南京市宁海中学(南京,210003)教师,高级教师;2.庞红梅,南京市宁海中学(南京,210003)教师,高级教师。
什么是跨学科?顾名思义,就是跨越不同学科。跨学科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种课程形态,属于“整合课程”或“综合课程”,可以以现行的学科界限为基础,以合并、融合或广域课程的形式来整合课程。跨学科教学,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学策略,具体表现为在真实的情境中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跨学科教学中的“问题”,不是单一学科的问题,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现实的复杂问题。[1]因此,跨学科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教师设计的综合性现实问题情境中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跨学科学习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还是学科教学的品质诉求、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地理学科在跨学科整合教学中有着突出的优势,它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特点,兼有自然科学和社會科学的性质。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性质为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提供了知识上的内在可能性。下面笔者以高中地理学科为基础,浅析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主题选取
跨学科学习的主题既要考虑学科知识之间的独特性和关联性,也要关注到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多学科融合的客观要求。因此,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可以尝试从学科教材和各类情境中发掘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内容。
1.从学科教材中梳理跨学科主题
以201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和第二册为例,第一册侧重于“自然地理”,包括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内容,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关系密切(见表1);第二册侧重于“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城镇与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等内容,则与历史、政治、语文等学科有更多的相关性。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地理知识,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各类情境中提炼跨学科主题
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要高度重视复杂、开放性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创设情境时,要拓宽素材来源渠道,不局限于学科渠道。跨学科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世界是密切相关的,可以围绕全球问题、社会热点、学术科研、生活实际等选取跨学科学习主题内容并进行整合,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习惯。
例如,美国近几年对我国的华为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这实际上是对中国芯片产业链的精准打击。基于这一情境素材,我们可以设计“芯片与国家未来”这样的跨学科学习主题,让学生从地理、政治、化学、信息等学科角度,分析制裁措施对华为产业链的影响、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芯片的研发与制造等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再如,南京市在2014年曾做出“十年内搬迁关停四大重工业片区的所有企业”的重要决策。基于南京化工企业的情境材料,我们可以设计“南京化工企业搬迁问题”听证会活动,让学生从地理、政治、化学等学科角度,讨论化工企业的去留对地区的主要影响,增强学生对化学技术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其树立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二、组织形式
1.依据不同教学主体的“N个教师”形式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组织开展可以由单个教师来完成,也可以由多位教师来共同完成。
例如,在“河流地貌”的主题学习活动中,探究“河流地貌的成因”时,可以运用物理学科“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转化原理”来分析:河流纵剖面的地势落差直接影响着河流流速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的物质搬运能力,因而从空间上看,河段的上游多以侵蚀地貌为主,下游多以堆积地貌为主。而在探究“古代人类聚落选址”问题时,思考三星堆文化遗址分布于河流南岸的原因,可引导学生主要从凸岸堆积的原理展开。除此之外,在我们的文化传承中,有大量描写河流的诗句,有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叹,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赞美[2]……以上主题学习活动既可以由地理教师充分备课后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地理、物理、历史、语文等学科教师共同来完成。
要将跨学科学习落到实处,从学校层面来说,既要增强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着重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教师,也要着力构建跨学科师资团队。比如,南京市宁海中学专门成立了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信息、美术等八门学科的学科融通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以下简称“学科融通共同体”),旨在推动课程改革实施,带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客观上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2.依据学习空间差异的“课内探究+课外实践”形式
课堂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也是以课内探究形式为主。课内探究可以是师生对话式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促进者、发问者和鼓励者,应该以概念为依托,为学生创设协作、对话的环境,学生可通过观察、交流、实验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尝试与合作,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完成任务到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在探索过程中加深对多门学科知识的理解。课内探究也可以是学生活动式的,让学生通过感受、体验、参与的方式来实现跨学科学习,比如在课堂上开展辩论赛、模拟听证会等。
当然,跨学科学习活动因涉及的学科知识多以及参与课堂教学的教师多等实际情况,在落实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活动要紧密围绕学习主题,切不可形式大于内容,要让学生明确核心任务;活动要尽可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只变成少部分学生的表演;活动指导和组织要到位,教师不能放任自流、顺其自然,也不可控制太多以免学生学习失去主体地位。
虽然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课外实踐的形式开展颇有难度,但教师可以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搭建校外实验基地,为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校外实验基地的建设需要学校与社会各界的积极沟通,寻求多方合作(如高等院校、地理场馆、工厂企业等),合理开发利用区域环境中蕴含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资源。
三、任务设计
选定了跨学科学习活动的主题和组织形式后,教师应设计关键性任务以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下面以南京市宁海中学学科融通共同体开设的两节跨学科教学研究课为例,具体说明如何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任务设计。
1.重视问题链设计,关注学生的思维评价
问题链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为起点,围绕跨学科主题进行设计,引导所有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例如,《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一课由历史教师和地理教师共同开设,以古代都城的历史变迁为基本线索,师生在综合分析影响古代都城选择的区位因素的问题上展开讨论。两位教师设计了下面三个问题: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都城便是长安和洛阳,这两个古都各有什么优势?假如你是宋太祖,在六大古都中将如何选择?北京作为元明清三代的都城,它具有哪些优势?
两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分工明确、配合默契,通过地理专题地图、史实材料等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气候、地形、地势、交通、军事防御等区位因素对古代都城选址的影响;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在活动任务中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
这节课的特点是围绕学习主题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链,并让所有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提倡和鼓励学生发展开放性、创新性思维。
2.重视社会实践力,关注学生的表现评价
社会实践活动也为跨学科学习创造了条件。例如,《晶华——矿物之至善至美》一课由笔者与化学、美术学科教师共同开设。利用校本教研的时间,我们带领学生参观了南京市博物馆的矿物展,并开展了围绕课题的矿物晶体展的分组研究,根据学生的研究成果分三大板块进行课堂展示:第一部分“矿物的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学生汇报共生矿物的组成和形成过程;第二部分“矿物颜料的前世今生”,学生汇报国画与矿物颜料、矿物颜料的源头与使用、矿物颜料的特性、矿物颜料与化工颜料;第三部分“‘镶’得益彰——珠宝与金属的成全之美”,学生汇报金属和宝石间的结构互补、镶嵌之美。学生汇报研究成果以及研究中存在的困惑,其他同学现场互动,三位教师补充讲解、答疑解惑。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加上跨学科知识的任务设计,一方面对学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的研讨、对学生活动的课前指导、课堂学生活动的有序开展、课堂学习效果的跟踪反馈等。另一方面,参观博物馆后的小组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前期准备阶段,需要大量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筛选并提炼有效信息;在制作PPT时,需要主题明晰、内容完整、重点突出;在汇报时,需要声音洪亮、语言流畅、注重交流、现场互动等。同时,这两节课课堂任务的顺利推进需要多个学科密切配合,师生和生生之间共同建构,从而跨越学科和学科之间、学校和社会之间、知识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参考文献】
[1]田娟,孙振东.跨学科教学的误区及理性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9(4):63-67.
[2]戴文斌,夏志芳,朱志刚.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跨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以“河流地貌”为例[J]. 地理教学,2018(24):5-8,19.
*本文系2020年度南京市教学研究立项课题“高中学科融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行动研究”(2019NJJK13-L0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