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万里《中医临床》(第2版)编译特点评介

2022-07-07杨茜茜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章节术语病症

杨茜茜

(四川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一、马万里及《中医临床》(第2版)简介

马万里 Giovanni Maciocia (1945-2018),出生于意大利一行医世家,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及教学工作 30 年有余,被誉为欧洲当代“中医之父”。1996年,马万里被南京中医药大学聘任为客座教授。[1]

他编译的中医教材如《中医舌诊》Tongue Diagnosis in Chinese Medicine (1987)、《中医学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Medicine (1989)、《中医临床》The Practice of Chinese Medicine (1994)、《中医妇科学》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n Chinese Medicine (1998)、《中医诊断学》Diagnosis in Chinese Medicine (2003)等在国际中医图书市场中长期居于主流地位,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作为国际上多数国家的中医教材及考试用书。其中《中医学基础》 和《中医临床》,更是被外国中医学生们尊称为“银书”和“金书”。

尽管马万里编写的中医类书籍对中医在海外的教学和推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国外有相当的影响力。但是,国内学者对他著作的研究却不多。目前国内学者只对《中医学基础》一书,从中医术语翻译、国内外教材对比、中医跨文化传播等角度进行了研究,而对马万里编译的另一本在国际上拥有巨大影响力的著作《中医临床》的研究则几乎没有。该书在国外不仅被多数国家采用为中医教材,更作为临床参考书Clinical Guidebook,为国外众多的针灸师、中药师所接纳、喜爱。笔者认为:更应该深入分析研究《中医临床》的编译特点,一方面可以为我国中医药翻译者提供翻译上的启示,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以后我国编译出版高质量、受欢迎的英文中医教材探明方向,从而更加有利于促进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医临床》目前已出版了1994年第1版、2008年第2版和2021年第3版。目前,2021年第3版由于出版时间不久,购买者较少,在国外的影响力也较小,而2008年出版的《中医临床》第2版在国外中医师的临床应用中则更为常见,其相较于1994年出版的第一版内容更新、更全面:不仅新增了更多的从西医角度的解读常见病症和临床案例,还增添了来自现代中医杂志的一些文章和观点。本文以《中医临床》第2版为研究对象。

二、《中医临床》第2版编辑特色概述

(一)以读者为导向(Reader-Oriented)的中心思想

马万里对《中医临床》的主要受众是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了解得非常清楚,他自始至终站在受众立场上全面、细心地考虑和满足受众需求。他认为《中医临床》与《中医学基础》一书不同,其读者不仅仅是国外中医院校的师生,更是有临床工作经验的国外中医从业者——有执照的针灸师、中药师等(Practitioners)。这类读者学习目的性更强,注重临床案例和疗效,工作节奏更快,能系统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

马万里以读者为导向的中心思想贯穿整本《中医临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面、细致地体察读者需求。《中医临床》主要的读者是海外的针灸师和中药师,马万里在英国行医多年,他能深切的体会海外读者的阅读需求。因此,在编译《中医临床》时马万里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如:他在前言部分如同一名和蔼的长者对后辈谆谆教诲,坦诚地与读者交流,分享自己的行医经验和感悟。就书的内容增减、针灸、草药配方的出处,日常诊疗时的用药剂量等分享自己的临床经验并解释原因。如书中前言提到:

“In my practice in England, the patients’ compliance with decoctions is very high indeed (about 95%),...Other ways of coaxing children to take decoctions include offering them a biscuit (cookie) ...However, I find that one of the best ways of getting children over 3 to take a decoction is by involving them in the dispensing of the herbs: the child is fascinated by the different shapes, textures and smells of the herbs and loves helping to dispense the herbs and putting them in the bags. ... This method is of course time consuming for the practitioner, but it is also great fun.”[2]

“(笔者试译)在我在英国的诊所中,患者服用中药汤剂的比例确实非常高(约 95%),……其他哄孩子服药的方法包括为他们提供饼干(cookie)……但是,我发现最好的方法之一是让 3 岁以上的孩子参与分配中草药:孩子们被草药不同的形状、纹理和气味所吸引,喜欢帮助分配它们并放入纸袋中。……这对医生来说当然很费时,但也很好玩。”由此段文字可以看出,马万里不仅仅在编译中医诊疗病症的知识,他还根据自身的从业经验提出了一些关于诊所日常运营的一些建议,这无疑抓住了读者的需求,进而增加了该书对于读者的吸引力。从文化传播角度分析,让外国小孩参与中草药分装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文化输出方式。

二是病症选择上偏向于西方常见病。“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东、西方的地理环境差异和人种体质差异必然导致东、西方的常见病症也会有所不同。《中医临床》第2版一书增加并大篇幅地描述了海外针灸师、中药师在诊所每天都需要面对而采用中医疗法有独特的疗效的病症,比如:抑郁症、过敏性鼻炎、焦虑、甲状腺结节、肌纤维痛等西方常见的心身疾病。这充分的满足了海外中医从业者的需求,增加了海外中医从业者购买和学习《中医临床》的数量。

三是书中医案的患者大多为英国当地人。《中医临床》一书中列举了150多个医案,其中大部分都是英国的普通老百姓。不仅如此,尽管书中显示的中药剂量来自于中文中医书籍,马万里根据自己在西方国家行医多年宝贵的临床经验对中药师使用的中药剂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提出根据东、西方人种体质不同,而且西方患者在年幼时基本没有服用过中药,对中药几乎没有耐药性,对西方患者使用比该书中低得多的剂量会得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四是熟悉西方国家的中医、中药法规并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中医临床》一书中数十种中草药因各种原因(因有毒性或来自受保护的动物、植物、矿物等)而被一些国家禁用。马万里在附录中将这些被禁用的常用中药材一一列了出来,并找出了具有类似功效的替换药材。

五是学术态度严谨,对书中内容持续进行更新。自1998年《中医临床》第1版出版以来,马万里在2004年又编译出版《中医临床》第2版。该版较第1版增加了14种常见病症的诊疗思路和方法。而2021年4月出版的《中医临床》第3版相较于第2版又增减了一些内容。

(二)内容全面且偏本土化

一是囊括众多常见临床病症。《中医临床》第 2 版描述了中医理论在 48 种疾病、病症和病症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上至头痛、哮喘、鼻炎、甲状腺肿大、失眠;下至腹痛、泄泻、膀胱炎;外疗风湿性关节炎、腰痛;内治抑郁、高血压、中风等。几乎涵盖了临床医生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常见、慢性和急性病症。该书每个章节的内容也全面的涵盖了病因和病理学、中医鉴别诊断、选择针灸和草药疗法、临床案例、西医鉴别诊断总结、预后和预防等内容。

二是医案详实且以当地患者为主。《中医临床》第 2 版书中150多例的医案都来自英国患者。书中医案大致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详细记载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症状等基本信息,写明舌诊(书后附有每位患者的彩色舌诊图以供参考)、脉诊信息、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第二部分写明采用的治疗原则,针灸疗法和中药方剂。对于采用的针灸疗法,书中不仅以国际代码形式列出了建议采用的针灸穴位,还列明了选取该穴位的原因。如:Du-14 Dazhui to clear Damp Heat (针大椎穴,去湿热)。而对于中药方剂部分,该书则不仅列出中草药的拼音、译名和剂量,还会在这些名词后面专门附加一段文字来解释采用这些中药的原因。如在书中一例治疗头痛的医案中,马万里在药方中写到:

Ban Xia Rhizoma Pinelliae preparatum 9 g,Bai Zhu 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6 g ...

Ban Xia, Bai Zhu and Fu Ling resolve Phlegm.

(笔者试译:半夏 9克 白术 6克,半夏、白术、茯苓化痰)

另外,该书中的部分案例还会额外写明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反馈意见,这让该书的读者在学习的时候更加轻松并易于掌握其中的治疗方法。

三是对于书中大部分病症创新性地加入了西医诊断和病因分析。在英美社会中西医占据医疗的主流的地位,患者经常采用西医的语言表达模式来描述自身症状。而中医则采取另外的一套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来描述相同的症状,这对于在国外学习和实践中医的中医从业者们极容易造成疑惑和困扰。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马万里在《中医临床》第2版系统介绍完中医的诊疗方法后,巧妙的加入了西医对这病症的理解,这一举措很好的解决了国外中医从业者在日常诊疗时使用中医疗法时遇到的难题。比如书中第二章Dizziness(眩晕),在编译了原书中中医角度分析的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亏虚等多种病证后,马万里为了拓宽国外中医师的思路,方便他们与患者沟通,简短列出了西医认为的可能的几大病因:1.耳部疾病,如美尼尔综合症等;2.第八对脑神经受损;3.脑干受损或病变。

四是附录详尽,方便查阅。《中医临床》第2版正文后附加了六大附录,分别是: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常用中药药方、治疗情志病的常用穴位图、建议的中草药替代品。上述的每个附录对针灸师、中药师都极具实用性,他们完全可以跳过书的正文,仅仅通过详实的附录就可以方便查阅到辩证、药方、情志和穴位等需要了解的信息。比如,以常用中药药方为例,附录以拼音首字母排序,以拼音和译名两种方式对上百味经典中药药方进行了排列。(图1)

图1 《中医临床》第2版 附录4 药方(p1359)

五是《中医临床》第2版相较于《中医临床》第1版增加了现代中医期刊的一些文章摘要。这些摘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中医理论的一些有趣探讨,二是一些中医的临床实验报告。这类资料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国外中医学生和中医药从业者对国内现代中医发展的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拓宽他们的临床诊疗思路。

(三)编排形式系统化,图文并茂、简明生动

简单明了、系统化的编排对于专业性很强的中医类书籍必不可少,而且好的编排对于中医类书籍还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中医临床》第2版在书籍编排上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编排条理清晰、系统化。中医学者Steven Clavey 在《中医临床》第2版的前言中写道:

“What makes his works so popular? Their clarity and system. They are easy to read, using clear everyday English,and are set out in such a way that a busy student,or an even busier clinician,can find the answers needed quickly.”[2]

(笔者试译:“是什么让马万里的作品如此受欢迎? 答案是条理清晰、系统化的编排。 马万里使用简洁的日常英语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并以这样一种条理清晰的方式排列,使得忙碌的学生,甚至更忙碌的临床医生也可以从中快速找到所需的答案。”)

条理明晰、系统化的编排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按常见病症排列章节。全书48个章节,一个章节对应一个病症,涵盖了48个常见的临床病症。

(2)章节目录明晰,重点一目了然,页码方便查询。书中的每一章节目录都列出了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及相应页码。而书中每一章节的内容在格式上更是体现了规范统一的编排:主要从病因、病理、诊断、辨证施治、临床案例、西医诊断、预后和预防等方面对该病症及诊治的方法进行阐述(见图2)。但是部分章节也会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内容上相应的增减。比如,第一章头痛(Headaches)增加了经络、现代中医文献和患者统计学部分,而第三章喘(BREATHLESSNESS (CHUAN))则没有这两部分内容。

图2 《中医临床》第一章目录

另外,书中章节目录的小标题则提纲挈领,非常方便读者学习记忆。比如,头痛的病理在章节目录中直接列举出阳盛、阳虚、阴盛、阴虚等四大病理,在辨证施治部分列举了风寒、风热、肝阳上亢等18种辩证及其治疗方法。

二是采用大量插图,图文并茂来解释晦涩难懂的中医理论,有助于国外的读者理解中医思维。比如该书在喘章节中,连续用3章图表来解释肺、脾、肾的病理为何能造成喘的病症,以及肝气和肺气的相互作用关系。(见图3)这种方式有助于本书的使用者轻松地理解和记忆书中的中医理论。

图3 《中医临床》第40页截图

三、《中医临床》(第2版)的翻译特点概述

(一)注重中医术语英译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马万里先生自成一体,一生编译了多本享誉西方的中医类教材,其范围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中医诊断等多门中医学科。在他编译的这些教材中,基本保持了对同一中医术语的英译的一致性。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因中医术语英译混乱而给读者带来的困惑,也减少了因此而放弃中医学习的学生数量。比如《中医临床》第2版对中医术语的翻译与《中医基础学》(第2版)《中医妇科学》《中医诊断学》中同一中医术语在翻译上保持了一致。[2]在这三本书中中医术语中著名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都被翻译为“Joy,Anger,Worry,Pensiveness,Sadness,Fear,Shock”。

(二)对中医的特有概念进行特征性标示[3]

为了解决同一医学术语在中、西医内涵上的不同,而给国外中医学习人员带来的困扰,马万里创造性的使用首字母大写的单词来标注中医术语,用首字母小写来标注西医术语。如:Blood 与 blood在该书中分别表示不同的含义。Blood 是中医术语,《素问·调经论》强调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指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而blood则是指西医概念中的血,是人体血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进行类似标注处理的还有Heart与heart, Liver与liver, Spleen与spleen, Lung与lung, Kidney与kidney等。首字母大写的前者指中医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后者为西医的心脏、肝脏、脾、肺、肾脏,这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另外,马万里在舌诊中也大量运用首字母大写来对中医术语进行特征性标示,如淡白舌(Pale tongue)、绛红舌(Red tongue)等。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马万里采用的大写英文单词首字母来表达中医特有概念的做法并未被业界完全接受。比如,西方其他几位知名的中医教材编著者都未采用此方法,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所颁布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也没有采用这样的体例。但是,马万里这种独创性的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的术语使用方法,确能给文本的阅读者带来一种新奇感,提醒读者注意这是中医的术语而避免进入西医的概念范畴。

(三)音译法和意译法相结合,以意译为主

从1982年起,我国提出的《汉语拼音方案》被联合国标准化组织接受,确定为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一切中文文献的国际标准。近 年 来, WHO 所颁布的针灸穴位以及传统医学名词术语的国际标准方案中所使用的音译也都是采用《汉语拼音方案》。[4]马万里在翻译中医书籍时,则没有完全按照上述标准进行。尽管他会把书中第一次出现的中医术语的拼音标注出来,但在全书中只音译其中极少数的中医术语。如“阴、阳、气、寸(脉诊中寸关尺的寸)”等,这类词会以“Yin, Yang, Qi and cun”的形式在书中反复出现。而对于其余大部分中医术语,马万里则采用意译法,以自己的理解翻译成英文。如:厥汗 Jue Han 被翻译为:Sweating from Breakdown。为此,马万里在书的正文后通过附录的形式增加了拼音-中医英语词汇表。他承认将中医术语直接以拼音形式翻译也许是最容易的,但对西方读者来说,一方面,连贯工整的英语篇章无疑比充斥着拼音的段落更容易被学习、理解、接受。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单个拼音有时会对应多个汉字,甚至同一个汉字在不同语境也可能指代不同意思,仅用拼音翻译中医术语会极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上的混淆。比如:Jing音同“经”,在“经络”一词中Jing可被译为“Channels”,在“月经”一词中,Jing可被译为“Period”;Jing音同“精”,意同“Essence”;Jing 音同“惊”,在七情中就要被翻译成“Shock”……

(四)不赞同中医药术语英译名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鼓励译者通过对中医的个人理解进行翻译

中医药术语英译名随意、错误、混乱的现象给中医的海外推广带来了诸多困难,为此越来越多学者呼吁中医药术语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标准化和英译规范化,以及建立权威的中医语料库。[5]然而马万里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他在《中医临床》第2版中医翻译术语说明中大段的引用美国汉学家安乐哲在英译研究中的论述,强调因为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差异,用英语精准地翻译中医术语几乎是不可能的。安乐哲认为:中国古典哲学经典重隐喻、典故,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汉语本身就带有模糊和富含隐喻的特征。每一术语的意义会随其在文本每次出现的侧重点不同而改变,该术语的语义价值就是根据文本分析获得的,它的对应也应采用语境化方法。

他认为尝试建立一个“严格的”、词对词的的中医术语英译名会影响人们去探索汉语的丰富性,进而影响探索中医的丰富性。他也不希望自己翻译的术语成为“正确的”或“官方的”。他认为,翻译的中医术语是一种带有个人理解的阐释,他也期待学生在认识中医术语时能从汉字本身出发来理解术语的本意。

“I therefore think that the future of teaching Chinese medicine lies not in trying to impose the straightjacket of a rigid terminology of the rich ideas of Chinese medicine,but in teaching students more and more Chinese characters,explaining the richness of meanings associated with them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medicine. ”

---Giovanni Marciocia(2008)

(笔者试译:因此,我认为,中医教学的未来,不在于试图将一套死板的术语施加于丰富的中医思想之上,而在于教授学生越来越多的汉字,解释这些汉字在中医语境下所蕴含的丰富含义。)

——马万里(2008)

结 语

作为在海外享有盛誉的中医教科书和中医临床参考书,马万里编译的《中医临床》第2版有很多优点、特色值得国内中医学界人士和翻译界人士学习:首先,编译面向海外读者的中医类书籍时需以读者为中心,充分了解并尽量满足当地读者的阅读需求,观察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其次,因文化环境的巨大差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面向海外读者的中医教科书在内容上不能直接照搬国内的教科书内容,需根据学生基础做选材上的增减,也应增加当地民众的医案。再次,在教材编排上应重逻辑性,条理分明,灵活运用图表、附录、注释、中英对照词汇表等多种形式,方便读者查阅、理解、记忆。

另外,中医药的海外传播,实际上是持有不同利益、立场和价值观主体之间的跨文化沟通和对话。[3]对于以马万里为代表的中医学者,对其著作需要进行客观的审视,去芜存菁,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既要有“中国选择”和“中国阐释” 的译作走出去,也需要借鉴“外国选择”和“外国阐释”。[6]如有可能应做到“中国选择”和“中国阐述”为主导,“外国选择”和“外国阐释”为助推,在中医药海外传播中,中国学者应主动掌握主导权和话语权。

猜你喜欢

章节术语病症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青春期病症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素养之下,美在引言——《“推理与证明”章节引言》一节比赛课的实录
黄廖本《现代汉语》词汇章节中的几个问题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夏季常见病症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