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卓越学术融合赛教的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2022-07-07李孝杰史沧红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卓越竞赛学术

李孝杰,史沧红

(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计算机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2.西华大学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卓越的教育和研究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新工科建设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卓越学术引领创新教育”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国内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对该教学改革做了深层次的研究,但常常局限于985、211等重点本科高校。针对目前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的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参差不齐、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缺乏科研创新教师团队等问题,如何应用卓越学术引领地方院校教学是非常值的研究的课题。此外,实践教学是检验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将学科竞赛、专业竞赛、科研成果等分层分类融合到课程教学中,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涵育卓越学术,提升和增强科研的教学性和教学的学术性,以加强地方院校“卓越学术引领创新教育”,使创新创业遍地开花,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卓越学术引领教学”已在部分重点本科高校开始实践,如四川大学,而该措施引起较少地方院校的关注,且探索“卓越学术引领创新教育”的实践更是少见。目前,随着人才培养对学生学科竞赛参与的要求和学科竞赛的丰富,国内外的高校均认识到卓越学术融合赛教的必要性和优势,逐步开展各个专业的“赛教融合”“以赛促学”模式,更是引发了许多高校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较少地方院校将计算机类专业竞赛、学科竞赛(如互联网+、挑战杯)等与课程教学、卓越学术相融合。随着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和结构性矛盾(高级人才总数不多,中级人才也很匮乏),让学生在校就能具备高水平专业竞赛、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优势,是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也是地方院校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以赛促创”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模式,且卓越学术并没有融合卓越育人,因此有必要针对我省具体情况,努力探索地方院校“卓越学术引领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使创新创业遍地开花,积极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普通本科学校1238所,其中地方所属院校居多。地方院校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中坚力量,承载着区域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融合、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加快教育均衡发展等历史重任,具有不可替代性,也理应做到卓越学术引领创新创业,服务国家级创新创业战略需求,使创新创业意识普遍开花,促进人才整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1]

根据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要求,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复合型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计算机专业与传统工科专业相融合,明确新工科的人才培养定位,重点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不断学习的进取心,提升创新能力。新工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既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工程教育、创新教育的交叉融合,[2]课堂教育与新兴产业的结合。而从现实来看,当前地方院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3]

(一)教学与实践的融合有待加深

地方院校往往重教学而轻科研、缺乏创新实践,培养模式采用一般讲解法,以教师讲解、学生机械记忆为主,依葫芦画瓢难有创新;知识、技能教学需在创新实践中践行、验证,教学内容需融合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对学生的算法与实践编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达成度有待提高。

(二)学生创新意识淡薄

因区域限制、师资力量等原因,地方院校大部分学生视野不广阔,缺乏创新创业意识,且缺乏产出导向的理念,缺乏针对性的培养教育。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养成的主体思想前提,利用“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卓越学术融合赛教的方式,通过涵育卓越学术提升参加竞赛、项目化学习、校内外资源和创新实践项目的高度,以解决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面不广、积极性不高、创新创业意识薄弱问题。

(三)实践资源不充裕

地方院校由于所处地域和学校资金支援等原因,能够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验资源或实践平台不足,创新项目选题与社会生产脱节,实践可行性不强。通过整合高校科研及教学资源,努力探索卓越学术融合卓越育人的有效路径,促进科研的“教育性”与教学的“学术性”有机融合,促使重大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项目案例,明确人才培养产出导向,以解决地方院校轻学术问题,培养出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

(四)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的直接方式。传统创新创业教学以教师教授课本理论知识为主,考核方式多以期末试卷为主,考查教学效果,形式较为单一,无法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需要从人才评价方式入手进行革新,以评价促教学改革,最终促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构建基于卓越学术融合赛教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针对当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提高地方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本课题依据当前新工科建设对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要求,结合我院信息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针对应用设计类、程序设计类课程拟采用卓越学术融合赛教方式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型,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卓越学术融合赛教创新培养模型构建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建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团队教师重基础、求实践,主要采用项目式教学法为核心的探究式、研讨式模式,在夯实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研究成果转化为项目驱动式教学、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建立卓越学术引领的学生竞赛实验室,利用课堂专题研讨达到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的目标,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项目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4]

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涵育卓越学术,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和教学内容,推动和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争取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中高级人才。具体教学改革方法如下。

(一)设计教学方案,采用课程项目驱动方式教学

进行资料查阅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人才需求制定相适应的专业课程项目案例,以实践为产出导向,以项目案例为牵引设计教学内容。“新工科”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掌握新技术,适应新技术变革的能力”。计算机相关专业实践性较强,属于应用型专业,体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主要就是侧重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要以教学为媒介,而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就是目前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标的最优教学方法设计。

计算机技术更新极快,课堂及教材上不可能涵盖最新的学科知识,存在与生产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为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具有关键因素。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对专业趋势的研判和前沿技术的,采用较综合型的项目讲解课程知识点丢弃单个小案例的教学模式,通过把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项目驱动的方式结合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技术进展。加强应用型课程的案例分析,逐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动手能力和增强项目认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增强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和项目实践能力。[5]

(二)推动学生参加专业竞赛、科研项目,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通过卓越学术融合赛教方式,加大校企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力度,加强地方院校校企合作和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提供更实用、功能性能更完善的竞赛作品,以参加更多具有挑战性的竞赛如互联网+,ACM大赛等,使学生在竞赛等创造性活动中拓展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参赛项目组成员则结合竞赛成果进一步修改完善课程项目和教学案例,实践该改革方案,主动将创新意识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通过竞赛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掌握学习技巧与方法和保持学习主动性,以推动学科建设,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中高级人才。同时,引导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增强其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基本科研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在校创新实践能力。

学术科研项目大多聚焦于当前研究热点或应用热点,为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而立项,尤其是校企合作实验项目更贴近实际生产需要;学术研究项目没有标准答案,百家争鸣,因此让学生参与其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三)搭建卓越学术引领的学生竞赛平台,构建满足工程需要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依据“新工科”建设“增强工程教育、结合工程实际需求”的要求,组建“本科生-研究生”联动竞赛阶梯团队,构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涵育卓越学术的协同育人环境,吸引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合作行动,引入高水平科研成果到竞赛项目中,[6]实现高水平的产学研一体化,提高团队的合作创新能力,解决跨学科素养训练不足的问题;通过阶梯团队成员的项目经验和创新创业意识,互相提供技术支持以提高低年级学生自身专业的认同感和创新创业能力,以进一步为学生走向未来工程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四)优化评价体系,构建分类培养的评定机制

基于项目完成度、目标达成度,增加项目报告、总结小论文等过程性考核,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多元评估,培养学生总结、发现问题与提出解决方案能力。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要求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达到了全面考核学生学习状况和“人才分类培养的体系结构”的目标。[7]既重视结果评价,又注重过程性及生成性考核,评价主体囊括了教师、学生、实习实践指导教师等。实现了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和评价内容多维等多元考核方式的有机结合,多层级、多侧面地科学考核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及能力水平。

(五)依托科研项目搭建教学团队

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背景下,教学团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依托科研项目搭建教学团队,将科研项目引入教学课堂中,既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科研素养。团队成员将全面勾勒、有序规划自己的研究领域,逐一探索研究方向的完整研究路径,争做各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提升项目组成员专业研究水平,用优秀的科学研究成果,去解决现实问题,由点到面带动院系的发展和进步,进而促进地方院校的整体发展。

五、实施效果

我院通过在计算机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在专业课授课中进行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老师-本科生-研究生”联动竞赛阶梯团队分层次指导,构建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涵育卓越学术的协同育人环境。通过精简教学内容,淡化理论,加强实践环节,把竞赛项目、课题组科研项目引入教学中,实现卓越学术融合赛教的教学科研模式,通过怎么做、如何做,使得学生不再被动式学习,而是主动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8]同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项目工作,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

经过两个年级的教学实践,团队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五项,自采用该策略以来,指导学生作品在全国高校数据驱动创新研究大赛中获得优秀奖一项,在互联网+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三等奖(本校近5年获得仅2项之一),省级一等奖、校级一等奖各一项,在挑战杯中获得省级三等奖一项,校级一等奖一项。相比未实施改革的专业,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分析情况明显较好。

通过本课题的开展,梳理了新工科要求下计算机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新要求,助推地方院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相衔接;通过卓越学术融合赛教的方式,直接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案例中,通过项目驱动方式教学、校企共同培养、课堂教学实践、建设卓越学术引领的学生竞赛实验室,引导了学生利用专业学科知识参加学科竞赛、专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解决了部分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以增加对自身专业的认同感、增强了创新创业意识;探索了卓越学术融合卓越育人的有效路径,促进了重大研究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和教学内容,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涵育卓越学术,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可以丰富创新实践活动的内涵和形式,最终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卓越竞赛学术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大作为 走向卓越
我看竞赛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创新思维竞赛(3)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