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驱动下地方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及发展策略研究*
——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为例

2022-07-07赵思敏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学术

祁 宁 赵思敏 苏 欢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 110168)

1 引言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越来越重视空间的规划与重置,高校读者多元化学习需求促进了空间类型的多样化发展;个性、互动、智能、跨界等理念促进了空间服务的升级与转型[1];素养提升、文化传承、智慧服务、支撑服务等新角色定位促进了空间功能不断拓展[2];采光、生态、资源、人本等原则变化促进了空间设计向适应性、实用性、舒适性与艺术性转变[3],因此空间再造成为近年高校图书馆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 2021 年12 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公布了《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指南报告》,将空间建设作为前沿课题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指出大学图书馆应全力支撑 “双一流”建设,应结合学校和本馆的特点,营造深度融合教学科研需求的嵌入式服务场景,打造一批致力于多功能、多类型、智能化的未来空间[4]。

自2015 年国家战略决策“双一流”建设以来,国务院和多部委从决策、部署、指导三个方面相继推出了总体方案(国发〔2015〕64 号)[5]、实施办法(教研〔2017〕 2 号)[6]和 指 导意 见(教 研〔2018〕 5号)[7],公布了我国世界“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调查显示,有30 个省、直辖市相继推出了省域的建设方案、改革方案或实施方案[8],并提出各省的国内“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 两级“双一流”高校作为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的支撑主体,明确建设目标、内容和预期成效,已经完成了第一个周期的五年建设。 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文献调查发现,我国高校图书馆界支持“双一流”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自2017 年开始,主要集中在学科服务、资源建设、智慧服务、信息素养、创新服务等方面,到2021 年底融合空间建设研究的主题少,且内容分散,仅涉及①以“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调查为基础,探讨空间建设和服务策略。 如杨敏调查了42 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现状,针对空间单调、资源缺少针对性、科研支持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学习共享空间服务“双一流”建设的策略[9];刘骁调查10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学术性空间的功能、分区和服务模式,提出基于SECI 模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化学术空间的服务策略[10];② “双一流”背景下创客空间的发展和构建策略,如石乃月等分析了“双一流”建设与创客空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争取政府支持、联手一流学科、定制个性化服务、加强国际交流等创客空间建设举措[11];林婧对创客空间的定位及与“双一流”建设的关联进行了分析,提出以特色需求、专家指导、共享服务和营造氛围为主线的构建策略[12];③“双一流”背景下图书馆空间建设和再造对策,如张玲对“双一流”背景下艺术类高校图书馆的阅读空间提出了再造思路和人性化设计原则[13];王丽雅等调研了美国几所大学图书馆的空间布局、设计理念和服务功能,分析国外图书馆空间规划、发展和角色带来的启示,提出了“双一流”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空间发展建议[14]。 高校图书馆在支持“双一流”建设中,空间建设主题缺乏融合学科发展的规划研究。

本文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的空间发展和再造实践为例,探讨图书馆空间通过整体布局、机构重组、资源配置、功能延伸、个性化服务等内涵建设,支持特色学科、优势学科、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探讨融合本校一流学科和学术特征的新型学术空间的发展策略,提升图书馆在学科支持、学术支持和学习支持中的功能和作用,为地方高校图书馆支持“双一流”建设提供借鉴和实践参考。

2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空间发展现状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主馆建筑面积2.5 万平方米,有地下一层和地上六层。 主体空间由地下密集书库、地下共享大厅、一楼通顶式共享大厅、各层办公区和20 多个全开放式阅览区组成。 因近年学术资源的数字化、资源获取的开放化、学生需求的兴趣化、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导致我馆纸质资源利用率快速下降,学生入馆率逐年下滑,逐渐沦为学生的自习室,空间功能也失去了原有优势,空间变革和功能转型势在必行。 图书馆从2008 年尝试调整空间的布局和资源配置,2015 年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后,重点关注了空间再造、机构重组和个性化服务等内涵建设。 经过系列的空间规划和再造实践,至2021年图书馆内部已改造了19 个空间(见表1),2022年改造2 个空间和规划2 个空间(见表2)。 期间还在校内的教学区、文化区等位置合作建设了4 个特色空间(见表3)。 图书馆根据空间类型进行了个性化资源布局,家具和设备或由图书馆采购或由合作单位提供资助或由校友捐赠,空间功能也发生转变,形成了个性化学习空间、展览展示空间、学术交流空间、体验空间、阅读空间、教学实践等专用区域。

表1 图书馆内部再造空间

表2 图书馆内部计划再造空间

表3 校内合作的再造空间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在空间建设过程中获得了鼓励和荣誉,2016 年以“阅书吧”为活动空间的阅读推广案例,获辽宁省高校图书馆第四届“阅读推广案例大赛”一等奖;2017 年获沈阳最美图书馆称号[15];2018 年辽宁卫视“第一时间”报道了大学生与图书馆——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走进图书馆 翻开一本书,介绍了图书馆的特色空间建设与发展;2019 年学成书店建设案例,在“书香中国万里行:高校校园书店建设系列活动”中,获得“高校优秀实体书店”荣誉[16]。

3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特色空间再造的思路与实践

沈阳建筑大学是以土木、建筑等学科为特色和优势,以工为主,工、管、理、文、农、法、艺术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省部共建高校[17]。 2017 年入选辽宁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名单,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土木工程等3 个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名单[18]。2018 年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动态调整,又增加了机械工程和风景园林学,共计5 个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名单[19]。 在“双一流”驱动下,图书馆支持学科发展,关注空间内涵建设,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抓住历史发展机遇,融合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以合作共建等方式进行了空间再造建设。

3.1 特色发展,提升专业学习体验

图书馆在空间的设计上注重专业特色和文化元素的融合,打造建筑类特色学习空间,以提升专业学习体验。 如负一层共享大厅是图书馆最早开展规划和重置的空间,面积1000m2,因人员流动少环境安静,适合需要长时间安静学习、思考及创作使用。2008 年图书馆专门设计定制了40 套原木色绘图桌椅,桌面宽大并可放置绘图板,每套桌椅上方配置一盏可调节吊灯,形成了一种温馨的手绘学习环境和氛围。 空间名称更名为“世外桃源”,成为建筑学相关专业学生最喜欢利用的空间。

建筑分馆是图书馆协同建筑与规划学院联合建设的二级分馆,位于教学区甲3 楼,面积800m2。2015 年图书馆将原建筑与规划学院资料室的全部资源纳入馆藏资源管理系统,设置独立资源库,实行统一采购和统一管理。 空间主要以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相关的教学和实践资源为主,还收藏参赛作品、设计图纸、实践作业、毕业设计等学生作品,与图书馆同时开放、专人管理、同权使用。 建筑分馆在专业特色上更具应用性和实践性,配备高低书架、高低展架、活动桌椅、会议桌椅、绘图桌椅、书写白板、投影仪等家具和设备,是建筑、规划等相关学科的专业学习空间。 空间布局动态灵活,更适合小组学习、专业绘图和会议研讨。 空间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合,奖杯、证书和获奖作品的展示,激励学生积极参赛实践,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果。

3.2 关注内涵,打造学术引力环境

图书馆在空间资源上以支持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为布局原则,关注资源的专业性、适用性与实效性等内涵建设,打造学术引力环境。 如钢构空间是图书馆与土木工程学院“钢结构设计及其计算理论研究团队”联合再造的学术性空间,位于图书馆四楼,面积128m2,由原信息技术部办公空间腾退后改造而成。 “钢结构设计及其计算理论研究团队”为突出团队教学和科研的优势,构建符合钢结构发展需要的层次化、模块式的教学培养体系,为空间提供60 套活动桌椅和14 组书架,并捐赠了2000 余册团队项目研究成果和专业资料。 图书馆为空间配备了专业学术经典、教材教参、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学位论文、工程图集等资源,并面向土木学院研究生开放使用。 空间以支持教学和科研为主,积极打造专业学术引力环境,提升学生兴趣爱好,增进交流分享和科研协作。

房地产空间是图书馆根据管理学院的学科发展需求再造的学术性空间,位于图书馆5 楼,面积128m2。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侧重于建设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建筑企业管理、城镇管理工程等领域[20]。 图书馆为支持优势学科建设,在房地产空间集中经济、管理、工程造价、土地资源等相关学术资源,为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与经济、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等专业和管理学院下设的房地产研究所、工程财务研究所、智慧城市与大数据研究中心、产业金融研究中心、城市与国土资源遥感动态监测实验室和辽宁省城市经济与区域发展研究基地等科研院所服务。 房地产空间与管理学院的学术资源形成互补,是图书馆为优势学科专业打造的学术性空间,空间配备对口学科馆员,为相关专业提供学科服务,支持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支持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论文写作。

3.3 需求导向,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图书馆在空间功能上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结合周边位置和环境积极为读者营造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 如长廊学习空间是图书馆与后勤集团、教务处、学生处联合构建的学习空间。 我校建有756 米长的亚洲第一文化长廊,是教学区、图书馆、实验区、办公区、生活区的连接枢纽,上下两层均作为通道开放。长廊学习空间在下层封闭式通道内部,占据长廊长度一半,总面积4536m2。 空间一侧构造全部是玻璃窗,自然采光良好,因此沿窗布置了60 组半隔断式学习桌椅,能够承载360 人学习使用;另一侧由教学事务中心、学生事务中心、因特湾、信息岗、“书满校园”漂流站、创新创业展示墙等服务和展示模块组成。 两个事务中心服务教学、学习、生活、毕业、就业等各种校园事务,因特湾和信息港提供电脑和网络支持设备,“书满校园”漂流站为各类纸质图书和期刊的免费漂流中心,同时还包括自助打印机、电子阅报机、火车票自助机、校园卡圈存机等电子设备。 学习空间内无限网络全覆盖,可访问图书馆的全部电子资源,可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可自助阅读、个人学习,还可办理校园各项事务,形成了校园内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博客研修间位于图书馆4 楼,面积128m2,由学科服务部办公空间腾退后改造的多人研讨空间。 包括4 个6-10 人的独立研讨间:配备小型会议桌椅、文件柜、显示屏、白板等设备,为科研团队提供3-6个月的预约使用服务。 还有7 个1-2 人的学习交流分区:由2*2m 半隔断式办公桌椅组成,以周为单位向博士研究生开放预约使用服务。 空间虽没有指定学科馆员,但是预约读者可以联系对口学科馆员,为其学术研讨、论文开题、项目验收等学术活动提供学术支持服务。

3.4 以庆促建,激励师生学术竞争

图书馆在空间建设上抓住历史机遇,在学校的70 周年校庆之际提出 “以庆促建、以建创新、以新传承、筑基百年”的发展目标,借助外力推动空间建设上新台阶,激励师生开展学习和学术竞争。 如卯迪空间是70 年校庆前夕,在校友关注和捐赠下再造的学习空间,位于图书馆5 楼,建筑面积128m2。空间原有家具设备单调陈旧,仅作为考研自习室使用。 中美信息管理硕士校友会关注学校发展、关心图书馆建设,于2018 年定向捐赠了100 套阅览桌椅和展架。 空间经过升级改造后冠名“卯迪空间”,提供考研资料、邀请名师考研宣讲、提供考研咨询服务,以优质的考研交流平台,激励学生良性竞争。

建大文库是图书馆展示本校教师著作的空间,位于图书馆4 楼,面积256m2,内设36 个图书展柜,近100 个阅览专座。 为迎接70 周年校庆,图书馆开展 “数十载传道授业解惑、 七十年著书立说育人”主题征集活动,共征集到教师优秀专著230 种,各类学术成果集600 余册,作为教师文库的永久藏书在空间进行展出。 其资源类型和数量每年不断完善和补充,目前继续征集教学案例、教学日历、教学改革成果、学术论文等资源。 空间还为教师开展学术讲座和中型研讨会议使用,促进教师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激励教师产出学术成果。

3.5 文化融合,引导校园文化传承

图书馆在空间文化上主张多元融合,以校园文化引导读者了解学校传承与发展,以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引领读者回归阅读本质。 如记忆书房是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校史馆四馆合一的“校园记忆工程”资源整合项目而建,位于图书馆2 楼,128m2。空间原有的外文过刊因利用率极低而迁至地下密集书库,经过环境、设备、家具和资源的整体改造,利用书架、展架、旧目录柜、会议桌椅等家具灵活分隔空间,资源以知名教授捐赠的个人收藏、手稿、书信和研究资料为主。 图书馆为每个捐赠者制作了个人生平简介,用于展示个人学术收藏、展现学者的学术研究历程和取得的科研成就。 同时,还收藏校友捐赠的校园照片、视频、文物、器物和口述历史等资料,用于展示校园历史变迁、师生活动轨迹,促进校园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发挥联合服务育人的功能。

阅书吧是图书馆为读者搭建的多学科、多元化、体验式的深度阅读区,位于图书馆1 楼,128m2,由行政办公室腾退后改造而成。 空间环境力求古朴,营造温馨典雅的纯粹式阅读环境,以原木色家具为主,使用60 年的老书架、旧屏风作为装饰,以琴、棋、书、画为点缀,突出建筑通识、文学艺术、名人传记、经史子集等经典阅读板块,并特别标注不提供电源和网络,提倡回归本质阅读。 空间作为学生社团的活动场所,将云舟书友社、一品书影梦、善智社、五个盒子等学生社团举办的信息检索大赛、经典阅读交流、书签设计大赛、观影分享等活动交织在一起。 为学生的深度阅读、信息素养、艺术赏析、设计能力提供展示平台,实现去功利化和精品化阅读,形成阅读推广的系列产品,突出本校的专业特色,引导和传承校园文化发展。

3.6 合作共建,发挥教育实践优势

图书馆在空间职能上引入合作共建机制,发挥联合教育育人、联合实践育人的功能与优势。 如情报基地是沈阳建筑大学和辽宁省情报所开展的合作建设项目,位于教学区EI 馆,建筑面积1200m2,由教室和教材库房改造而成。 空间作为科技文献公共服务与人才培养基地使用,由辽宁省情报所提供专利公报、科技期刊、情报工具书等各类资源50 余万册,全部采用密集存贮模式。 分隔为研讨交流空间、学习共享空间、专利公报区、情报设备展示区、科技期刊区、胶片卡片区等区域,由图书馆管理、维护并提供师生利用。 情报基地作为辽宁省科技文献共享中心、图书情报人才实践基地、青少年成长科普基地,面向全省开放使用,发挥人才联合培养与公共服务平台的职能。

学成书店是沈阳建筑大学、辽宁出版集团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三方共建项目,位于图书馆1 楼,建筑面积320m2,由原新书阅览区改造而成。 书店主体采用中式风格,融合现代设计元素,将茶文化、咖啡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元素融入空间设计;以学术、社交、休闲和体验等活动融入空间服务;以提供勤工俭学岗位、辅助阅读推广活动、征集文创产品设计、联合实习实践等形式与内容,辅助图书馆实现教育和实践基地的职能。

4 空间建设与学科融合的发展策略

“双一流”驱动下,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加快了空间再造的步伐,从单个空间建设到融入学院空间建设、从借助外力支持到跨界联合发展、从改善学习空间到拓展特色学术空间,图书馆主体空间再造逐渐呈现饱和状态,外围空间发展是未来主要的拓展方向。 未来联合建设空间应尝试布局与学科建设融合,资源与学科发展融合,功能与学术交流融合,管理与学术团体融合,发展与新技术体检融合的策略,持续围绕本校的学科特色、学术发展、文化传承、资源特征探索新型空间合作共享模式。

4.1 空间布局与学科建设融合

高校图书馆调整空间布局应注重支持优势学科建设,探索空间布局与学科建设相融合,尝试在馆外建设合作空间,以优势学科和特色资源为主导,发展特色空间、学术空间、学习空间、交流空间和体验空间。 把高校的特色发展和学科建设贯穿于图书馆的空间建设中,为支持一流学科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和服务支持。 如我校的“中芬木结构节能环保别墅”“中德建筑节能示范中心”“集成装配式盒子建筑”“绿色自发电集成装配式建筑产品:奥塔共享屋”等示范性建筑分布在校园内,充分展示了学校在绿色低碳领域取得的科技成果。 这些示范建筑可作为合作对象,纳入空间合作范畴(见表4),拓展图书馆特色空间发展,在探索“碳达峰、碳中和”与城市更新相结合、对既有建筑进行超低能耗改造等研究中,加入人文元素和阅读元素,增加其特色化、学术化和支持性的空间功能与特征,便于专业学生的探索实践与学习研究。

表4 校内合作的拓展空间

4.2 空间资源与学科特色融合

空间资源建设离不开馆藏资源的支持,馆藏资源与学科特色匹配程度越高,对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支持力度和保障就越大。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于2015 年启动了四级资源体系建设项目,在图书馆、二级学院、学科团队和教授工作室四个层级开展了资源协同体系建设[21]。 经过几年的建设,本校特色学术资源的联合采购、分级管理、深度揭示、共享利用已趋于成熟和稳定,在资源分级联建的过程中,各级资源的专业性、学术性、新颖性在支持科研和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作用显著。 同时,作为各级资源的存贮空间也进入了图书馆联合联建学术空间的视野,成为下一步空间拓展的重点范围,开展以四级资源体系为核心的四级空间建设体系,可形成图书馆、二级分馆、校内研究所、示范性建筑等四级空间建设体系(见图1),形成与四级资源协同的发展模式。空间资源与学科特色深度融合,突出各类空间对学习学术的支持,回应国家对高校科学定位和特色办学的支持,对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评估要求[22]。

图1 沈阳建筑大学四级空间规划图

4.3 空间功能与学术交流融合

近年,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引领下,上海图书馆学会、北京图书馆学会和甘青宁高校图书馆界分别于2017 年、2018 年和2020 年,举办关于“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功能重组”的研讨会。 强调在图书馆转型期,空间功能逐步拓展和转变需要符合时代需要和文化需求,主张体现聚合交流的功能,并呈现亲切、自由和包容的人文特色[23-25]。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功能更应注重与学术交流的融合,不仅从存贮、阅览、学习转向展示、体验、休闲,还要向交流、研讨、共享等学术功能延伸,打造专业学习、合作学习、协作研究、交流共享的学术性空间。 如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在集成装配式盒子建筑中打造特色学术空间,可用于交流我校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成果,合作开展高度集成化装配式建筑设计与研发的数据存储和管理,辅助推广“工厂生产建筑构件现场安装”的理念,将教学实践、设计研发、学术交流融合在空间功能中[26];在中德节能示范中心建设交流共享空间,可用于合作开展严寒地区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数据收集和可视化展示,辅助推动“被动式技术优先、主动式技术辅助”的设计原则,展示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设计理念和绿色建筑集成技术的系统结合与利用数据,将设计原则、绿色建筑标准、学术交流与展示融合在空间功能之中[27]。

4.4 空间管理与学术团体融合

高校图书馆在空间管理中还应发展新思路,构建多元化管理模式,发挥学术团体的优势与能量。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多年来依靠学生志愿者、勤工助学生、助管研究生等发挥管理的协助作用,比如参与图书的整理和排架、过刊过报的登记和装订、阅览区的值守和巡视。 再造空间还依靠教学团队、企业单位、学生社团等发挥管理的辅助作用,比如参与学成书店的设计和建设、博客空间的预约处理和利用效果调查、钢构空间的读者需求反馈和辅助资源补充。 未来在拓展空间的管理中,建议依托科研团体、项目组、助研研究生等发挥管理的支持作用,比如科研数据的收集与管理、项目成果的分类与展示、学科服务的联络与辅助。 把各类学术性空间的管理与学术团体和科研人员紧密联系起来,以营造第二课堂为目标,把多方支持作为发展的助力。

4.5 空间发展与新技术融合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持与保障,当前5G、AI、AR、VR 等技术为空间营造智慧环境,提升体验式阅读感受,吸引学生学习和创新,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技术路径。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与辽宁省情报所于2022 年1 月再次合作建设“图情空间”,提供教学一体机、智能自助打印机、胶片阅读器、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应用于图书情报专业研究生的教育和教学。 沈阳建筑大学与研祥集团合作,于2018 年成立了国家特种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沈阳分中心,并为图书馆正式冠名“研祥图书馆”[28],2022 年在图书馆内规划建设“研祥空间”,将引进新技术与设备,创造体验式、沉浸式、交互式研学空间,创建“产、教、学、研”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将成为图书馆的新技术体验空间。

5 结语

“双一流”驱动下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应支持一流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具备多元多媒、知识共享、学术交流、新技术体验等功能,还应该结合高校的学科特色、学术发展、文化传承和资源特征逐步向特色化、学术化、支持性的空间转变,进而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中心、交流中心、学习中心、学术中心、体验中心的作用。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