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和中专生问题性网络使用: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2022-07-07胡雅梅
刘 博,胡雅梅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0 引言
随着新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物。根据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21年2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我国网民已达到9.89亿,网络普及率达70.4%。网络作为新时代获取信息最方便的工具受到关注,但由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值得注意。
问题性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PIU)是指由于错误使用网络造成人们心理、社会、学校学习或工作等方面有困难的行为。当前我国青少年中PIU比例已达5.4%。既往研究指出,PIU与厌学、焦虑、抑郁等消极现象有关。作为学生群体中的一类,中专生相对于普通中学生来说,学习压力不大,有较多的个人时间。另一方面,中专学校的学习氛围相对不浓郁,教师对于中专生的刻板印象可能也会导致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此外,情绪的不稳定性也是该年龄段青少年的一种表现,类似冲突等负性事件导致的情绪问题可能会引发PIU。因此,中专生可能易成为PIU的高发人群。本研究调查社会排斥对中专生PIU的影响,以及孤独感在社会排斥和中专生PIU之间的中介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沈阳市某中专发放调查问卷325份,课堂施测,当堂回收,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302份,有效回收率为92.92%。其中男生228人,女生74人,高一267人,高二35人。
1.2 研究工具
1.2.1 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the ostracism experience scale for adolescents,OES-A) 量表由Gilman等编制,包括忽视和拒绝两个维度。后由英语系博士和心理学博士共同翻译讨论后确定了中文版OES-A。量表共由11道题目构成,其中5题测量忽视维度,6题测量拒绝维度并采取反向计分,被试在两个维度上的分数相加即为其所感受到的社会排斥水平。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5。
1.2.2 青少年孤独感问卷 采用Asher等编制,邹泓等修订的青少年孤独感问卷,该量表由21道题目组成,其中6题测量纯孤独感维度,6题测量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觉维度并采取反向计分,5题测量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4题测量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该问卷采用5点计分法,本研究中量表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29~0.836,各维度与问卷总分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为0.459~0.868。
1.2.3 问题性网络使用问卷 采用Young编制,Li等根据青少年的PIU真实特征进行补充的最终修订版,共10道题目。本问卷采用6点计分法,计算所有项目均值,分值越高代表PIU程度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 0.89。
1.3 质量控制 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法进行收集数据,虽采用匿名形式,但仍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因此,收集数据后,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核对。结果表明,第一个特征根解释的变异量为28.29%,低于规定的40%的临界标准。因此本研究的共同方法偏差不明显。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进行数据处理。对各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采用Bootstrap法分析孤独感在社会排斥和中专生PIU之间的中介作用。
2 结果
2.1 中专生各量表得分及相关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中专生OES-A得分为(30.76±6.00)分,青少年孤独感问卷得分为(51.68±15.14)分,PIU问卷得分为(3.21±0.92)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排斥与孤独感呈正相关,社会排斥和孤独感均与中专生PIU呈正相关(均<0.001)。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社会排斥、孤独感、PIU与各变量的相关分析(r)
2.2 孤独感在社会排斥和PIU水平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在控制性别和年级的条件下,对孤独感在社会排斥和PIU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社会排斥正向预测孤独感,也正向预测PIU;当社会排斥、孤独感和PIU同时进入回归方程时,孤独感对PIU有正向预测作用(<0.001);Bootstrap95%置信区间为0.04~0.07,不包含0,表明社会排斥不仅能够直接预测中专生PIU,而且能够通过孤独感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中专生PIU,该直接效应值(0.02)和中介效应值(0.05)分别占总效应值(0.07)的28.6%和71.4%。见表2。
表2 孤独感在社会排斥和PIU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3 讨论
3.1 社会排斥和PIU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社会排斥可以正向预测PIU,这说明中专生受到社会排斥的程度越大,错误使用网络的概率也相应变大。这也与以往关于社会排斥和PIU的研究结果一致。相对来说,校园是学生第一个社会化的环境,学生在学校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是十分重要的,其中教师支持、同伴支持等就是校园中社会支持的重要表现。相关研究也表明了社会支持对于学生学习有积极作用。例如社会支持会显著预测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或动力,这也与自我决定理论不谋而合,充足的社会支持会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使学生积极地接受学校、老师的意见,更加关注自身的学习,从而避免产生厌学行为、沉迷网络。而与之相反的社会排斥则会损害学生的内在需求,造成认知、情绪或行为上的影响,进而影响学习。综上所述,社会排斥会对中专生造成心理上侵害,阻碍中专生身心发展需要,从而致使很多中专生产生了PIU现象。
3.2 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孤独感在社会排斥和PIU之间起中介作用,即社会排斥既对PIU有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孤独感对PIU产生间接影响。一方面社会排斥会影响中专生孤独感的产生。当中专生在校园生活中遭到类似于拒绝、疏离等排斥之后,由于自身被孤立,容易出现负性情绪,例如失落感、孤独感等。已有研究表明,当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与他人或团体的社会关系与自己期望的社会关系不符时,会感到孤独。相反,社会支持可以促进个体形成良好情绪,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着巨大的作用。这些研究都表明了当学生在学校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相应地会引发其内在的积极情感,促进学习效率。
另一方面,孤独感与PIU的出现有关。有相关研究表明,高孤独感会正向预测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本研究结果与其相似。首先,孤独感作为一种负性的情感反应,当其感觉强度过大时,它会促使中专生逃避现实世界转而投入到虚拟世界,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由孤独带来的压力,网络内容带来的新鲜感、刺激感会使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就会沉迷于虚拟世界,成为网络的受害者。除此之外,低孤独感的中专生,他们对于使用网络的自控能力要比高孤独感的中专生更强,他们更加喜欢参加日常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更多与他人关系增强的经验。因此受到社会排斥的中专生,会体验到更高的孤独感,从而产生更高的网络寻求需要。
3.3 启示 本研究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为社会排斥对PIU的影响机制提供了研究支持。研究结果对PIU的预防和控制有着一定启示。其一,社会排斥作为PIU的风险因素,学校应尽可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关注学生特点及差异,让学生体验到来自学校、教师和同伴的支持。社会排斥作为生活里不可避免的现象,教师需要教育学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此外,也可以对学生社交能力进行培养,如鼓励其参加学校社团、多跟朋友游玩等,丰富业余生活,帮助学生加强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其二,作为影响PIU的近端因素,高孤独感虽会引发PIU,但相关研究表明,适当的网络社交可以缓解孤独感。因此,建议在中专生网络使用强度上给予关注。如多让孩子了解网络使用的正确方法、日常生活中多与人进行沟通和互动,制定相应合理的网络使用时间等。这样既可以降低孤独感的体验,也可以避免出现P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