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书画装裱修复艺术

2022-07-07李卓洋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收藏与投资 2022年6期
关键词:册页装潢书画作品

李卓洋(吉林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闪耀的明星,具有千年的历史,至今仍然充满活力。它展现了中国古人的思想以及审美情趣,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文人骚客。随着中国书画的发展,装裱与修复这项传统艺术应运而生。2008年,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中国书画装裱修复概述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同时中国又是纸的发源地,而中国书法与绘画多是以中国传统手工纸和绫绢为载体。书画作品会因纸张吸收水分后纤维舒展收缩不均匀以及墨汁中含有的胶而出现褶皱不平、折痕、断裂、破损等问题,同时随着书法与绘画的流行以及书画的艺术属性被发掘,更好地保存、展示书画成为人们的重要需求。聪明的中国人选择运用传统的手工纸以及各色绫绢为材料,镶攒在书画作品的四周,又以传统手工纸为底,与镶攒好的书画作品黏合,最后装配木杆。这一过程就是中国书画装裱,它可以使褶皱易损的书画作品变为平整、耐用,易于展示和存放。清初文学家张潮曾说:“书画之有装潢,犹美人之有妆饰也。”装裱也会根据作品的内容、形式、构图等因素,配置符合作品气韵、衬托作品的各色绫绢镶料来装饰书画作品,在增添作品艺术性、独特性的同时,又展示出书画作品的用笔气势、墨色神韵、章法布局以及层次意境等,使人们更好地领略珍贵的书画作品,有效地延长了书画作品的寿命。千百年来,装裱修复工艺在中国书画作品的保护与装饰方面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字画如人,装裱如衣。明代周嘉胄在其著述《装潢志》中提到“古迹重装如病延医;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装潢优劣,实名迹存亡系焉。窃谓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等观点,证明了装裱与修复在书画保存中的重要作用。

修复

二、中国书画装裱发展沿革

(一)魏晋南北朝以前

中国古代装裱又称为装潢、装池、裱褙等。关于装裱的起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根据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和《马王堆T形帛画》,因两幅出土帛画顶端带有方便收束和悬挂的竹条和丝绳,与如今立轴的天杆和挂绳的作用相似,所以被认为是装裱的起源。第二种则是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说明在晋代前已有装裱,只是不够成熟。不论以上哪种说法正确,至少证明装裱工艺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已经出现。

(二)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社会相对稳定,《隋书·经籍志》中记载:“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上品为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可见这时装裱以卷轴式为主,并且用装裱区分物件等级,注重装裱材料的选择。

唐朝国力强盛,手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书画艺术和装裱艺术提供了精良的材料,同时唐朝的宫廷中也出现了装裱专职,《旧唐书》中记载:“弘文馆有拓片手三人,熟纸装潢匠九人。”这些使唐代的装裱工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唐代中期以后,手抄书逐渐被活字印刷以及雕版印刷所代替,出现了一种新的书籍装订工艺,装裱格式之一的册页也是由此发展而来。

(三)宋元明清至今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同时由于皇帝的推动以及皇家画院的设立,书法和绘画艺术蓬勃发展。装裱工艺也随之提高,根据卷轴与册页的装裱形式,发展出了具有创造性的宣和裱。《绍兴御府书画式》中记录:“出等真迹法书。两汉、三国、六朝、隋、唐君臣墨迹,用缂丝作楼台锦褾,青绿簟文锦里,大姜牙云鸾白绫引首,高丽纸,贉出等白玉碾龙簪顶轴,檀香木杆,钿匣盛。次等晋、唐真迹,用紫鸾鹊锦裱,碧鸾绫里,白鸾绫引首,次等白玉轴,引首后贉卷缝,用御府图书印。”由此可见,宋代装裱工艺已基本成熟,且尺寸以及形式有了规范。

装裱发展至元明清时期,较前朝无太大变化。明代出现了第一本专门论述装裱的专著《装潢志》,其中囊括了装裱的各种理论以及方法,为装裱工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清朝由满族统治,因此,装裱在装饰以及用料上更符合满族人的喜好。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装裱更多与科技结合创新,出现了操作方法简单的机器裱和镜片格式装裱。机器裱的优点很明显: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缺点是材料与形式质量都与手工装裱相差甚远,并且不具备可逆性。镜片装裱是将书画作品装在不易变形的镜框里,外面封玻璃或塑料薄膜。镜框装裱以牺牲便携性来更有效地防止书画作品老化以及人为损坏。

三、传统书画装裱形式

手卷

册页

传统书画装裱主要有手卷、立轴、横披以及册页等形式。早期古人将文字书写在简牍上,串联起来称为“册”,在保存时从左向右卷起,手卷由此发展而来。手卷主要应用在横向展开且较长的书画作品当中,由天地头、包首、引首、隔水、画心、拖尾等部分组成,是一种不可悬挂但方便携带的装裱形式 。

立轴,顾名思义是一种立式的卷轴,它是最普遍以及款式最多的一种装裱形式。立轴根据画心内容分为条屏、对联和中堂等形式,根据装饰效果分为宣和装、诗堂装、多色裱以及集锦装等。无论哪种形式的立轴,在天头处都有一根细木杆,称为“天杆”,连接具有收束和悬挂作用的绦带和挂绳。立轴的地头粘接粗圆木杆,并在两侧安装轴头,称为“地杆”,地杆是卷轴卷合的中心,在卷合时为裱件提供支撑作用,在悬挂展示时为裱件提供垂直于地面的力,使裱件更加平整。

横披是一种类似于手卷的装裱形式,但横披的长度较手卷要短得多,是一种可以悬挂且横向展开的装裱形式。横披画心两侧镶攒的镶料被称为“立柱”。在整幅裱件的左侧安装两个月牙形的木杆,右侧安装一个,卷合时左侧的两个木杆扣合成为一圆杆,如同其他卷轴一样进行收纳。这种形式被称为“月牙杆”,是横披中的主要款式。

册页起于晚唐,完善于宋代,是由书籍装帧工艺演变而来的一种装裱形式。册页中的折页数量一般取偶数,两页称作一开。册页根据开合方式分为蝴蝶式、推篷式和经折式。蝴蝶式在翻阅开合时犹如蝴蝶的翅膀一般左右翻动;推篷式是上下翻阅的款式,多为长方形,适合横向的书画小品。经折式是册页里制作难度最高的款式,前两种款式由于是多张折页黏合而成,所以不能全部展开,而经折式是由一张或多张纸反复折叠而成,可以一次展开多页,多用于装裱法帖、经文以及朝廷中的奏折等。

四字对联

四、中国书画的修复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文化遗产的发现,这些在数千年岁月中经过大浪淘沙而存留下来的书画文物早已满是伤痕。它们不仅是被欣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承载了重要历史资料的文物。合理的修复能使字画延长寿命,还原风貌,使人们更加清楚地学习和了解书画艺术。

在书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中,我们的思想观念尤为重要,它直接决定了文物修复的结果,树立正确的理念能够更有效地保护、延长书画文物的寿命。书画文物保护与修复理念首先应是以保护为主,修复为辅助,其次要遵循可识别性、可逆性、最小干预、修旧如旧以及保守保护原则等。可识别性原则要求修复后的文物可以利用一些特殊设备识别出修复的痕迹;可逆性原则要求对文物的修复操作可以撤销,还原文物修复前的状态;而最小干预原则要求谨慎修复文物,将对文物的破坏降到最低,最大限度保存文物的原貌;修旧如旧原则意为对待文物的修复,要符合文物产生的时代特征,修复部分应与文物的气质相当,避免同一件文物由于时代气息的不同而造成文化、历史价值的损失;保守保护原则可以理解为无必要修复的文物以及在现今科学技术无法有效修复的情况下,用最稳妥的方法对文物进行保护。

修复目标与修复目的不同,书画文物修复所使用的方法也不相同,但都是以有效地扼制破损部位,不继续扩大为根本目的,即使每一幅书画在修复后都便于展示和收藏,延长书画寿命。总的来说,主要的修复工艺有画心去污、揭裱、补缀、全色等。画心去污是当书画作品中有一些污渍以及灰尘的沉积不利于书画作品观赏时,利用热水或一些化学试剂进行清洗的方法。揭裱是整个书画修复过程中的关键一步,揭去受损的旧命纸,托上新命纸,为书画作品续接寿命。补缀是将画心上残缺的部分修补完整,分为碎补和整补。碎补可以利用揭裱下来的旧命纸充当补纸,旧命纸不论是颜色还是纸性,都与画心气质相当,可以说是最好的补料。整补则是将染好旧色的命纸托在书画作品的背后。全色意为画心补缀处的颜色与画心本身有一定差异,为使画心恢复原貌,用颜料对残缺处进行填补。进行全色之前,需要用裁纸刀对残缺处进行磨口处理,并且对残缺处施以胶矾水进行做熟,防止颜料在纸上大面积扩散形成污染。

五、结束语

中国书画装裱修复艺术工序复杂、环环相扣,是我国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经过千年的发展到如今已是非常完善,但仍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书画的装裱与修复等研究也需要不断推进,在遵循传统的同时也要结合现代科技。

猜你喜欢

册页装潢书画作品
“计算机美学”在包装装潢构图中的应用探究
齐白石《花草工虫册》:荣宝斋珍藏以1.299亿元成交
我国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权益的问题研究
边寿民干笔小品册页赏析
略论高简的山水画
少儿书画作品8幅
“装潢”还是“装璜”
出奇制胜
书画作品欣赏
书画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