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寿民干笔小品册页赏析

2017-10-28徐丹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10期
关键词:册页

徐丹

【摘 要】边寿民是清代中期扬州画派画家,连云港市博物馆馆藏边寿民干笔小品册页一套,笔情墨趣甚为精妙,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边氏干笔画法绘制的小品画工于古意,师法自然,独具匠心,为研究边寿民绘画技法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关键词】边寿民 册页 干笔画

边寿民,生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卒于乾隆十八年(1752)。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号绰绰道人,晚号苇间居士[1]。祖籍江苏淮安,因其善画芦雁驰名而又被称之为“边芦雁”。他一生不仕,与画为友,无拘无束,作画笔墨干练,野逸又颇有意趣。属扬州画派,凌霞、黄宾虹等人曾将其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连云港市博物馆收藏边寿民干笔小品册页一套,画册为7开,其中干笔小品画6开,题字1开。此册页反映了边寿民独特的绘画特点,为后人提供了研究他干笔技法绘画的实物资料。

1983年艺术家萧平鉴赏此册时,对此册予以肯定,并就其干笔绘画技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题字内容如下:“边寿民为清代中期扬州画派名家,尤以芦雁著称于世。而后人仿效者甚多,因之真赝混杂,颇难辨认。边氏花果小帧,往往别出心裁、独具风神。此册纯以枯笔皴擦而成,类乎素描而备笔情墨趣。扬州博物馆藏有边氏类似小册,亦精妙。考此种画法,大约源于元季王若水,又自出新意,加以变化,甚为可贵。癸亥大暑萧平志。”

虽有“边芦雁”之名噪于外,但边寿民并未将绘画对象局限于淮间芦雁,他绘画创作题材广泛,对蔬菜、瓜果、花卉、器皿也多有描绘。边氏出身贫寒,他所选绘画题材多为当时文人画家所不屑于描绘的寻常之物。但边氏笔下描绘的寻常之物并非粗糙鄙薄,而是细致用心,绘制后辅以他为作品所作题跋与画面呼应,使得这些画作不仅颇受达官贵人和文人名士之流青睐,平民百姓亦十分喜爱。

册页第一幅图为《竹笋图》(图1)。画面中两根竹笋叠倚斜卧,用淡墨勾勒线条,画面整齐排线,通过墨色浓淡、留白来突出所描绘物品的立体感。整幅图细腻清晰,竹笋形象饱满生动,有自然的韵味。画上题诗云:“东坡与文与可诗,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款署“绰绰老人”,下钤篆书白文“寿”“民”。

第二幅是《水仙图》(图2)。三株水仙错落有致,一株盛开,一株横卧,一株含苞待放,画面简洁明快。左侧题诗云:“眉黛口脂消欲尽,额心犹带一分黄。”题诗与水仙图左右排列,使画面更加均衡。款署“乾隆辛未春二月,苇间边寿民”,下钤篆书白文“寿”“民”。

第三幅为《蛤蜊图》(图3)。用笔细致,弧线匀称细密,墨色深浅变化中突现蛤蜊的立体感。蛤蜊虽简,但可见画者用心之细。画上题诗云:“酒醒柴门江月寒,星星灯火照沙滩。怪他张翰秋风后,不作莼鲈一例看。” 款署“寿民”,下钤篆书白文“寿民”。

第四幅是《桔柚图》(图4)。此幅图有别于其他五幅,桔柚形态饱满,占主体地位,且未使用干笔排线的方式,茎叶以干笔勾线,主体用干笔点染皴擦而成,利用墨色变化表现桔柚本体凹凸不平的块面感和体积感,而笔触皴擦之法与写意相结合使画面更有层次感。桔柚顶寥寥几片叶子,简洁明快。此画题字为:“匪规而圆,不风而馥。”款署“寿民”,下钤篆书白文“颐公”。

第五幅为《菊花图》(图5)。菊花横卧于罐子背后,一朵盛开,壶口可见一勺柄立于壶内。画面质朴但雅趣十足,饱满的构图使画面虽简但并不单调。款署“绰绰老人”,下钤朱文篆书“寿民”。

第六幅是《梅花图》(图6)。点点墨梅盛开,梅枝翻折旁倚,左右横出,争奇斗艳,画面整体明快清新。构图整体偏左,但画面毫无不协调感。款署“寿民”,下钤白文“颐公”。

从画上题字、题诗的内容上看,图1《竹笋图》中“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是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筼筜谷》一诗。诗文中苏东坡与文同开玩笑,说文同嘴馋爱食笋,笑他是不是将千亩竹笋食入腹中。这是桌边趣事,边寿民将之题于《竹笋图》上既应情应景,又可见边寿民的随性洒脱。在《水仙图》中,“眉黛口脂消欲尽,额心犹带一分黄”将水仙比拟作美人,颇有意趣。在图3《蛤蜊图》中,“酒醒柴门江月寒,星星灯火照沙滩,怪他张翰秋风后,不作莼鲈一例看”应为边氏的感慨。酒醒后月影斑驳,看柴门清冷,熠熠星光下,想前有张翰秋风起兮思莼鲈,宁要美食不要做官,后有边寿民自己,不问仕途,寄情书画。作者通过诗文题跋来深化作品内涵,使字画并妙,情景交融,使画面更有深度和层次,反映了作者独有的文人书画品味。

从绘画技法上,边寿民既有芦雁的恣意泼墨之趣,亦有别于传统的干笔淡墨皴擦法。干笔画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画技法,最早兴起于元代,在明清时期已广为流行。对于干湿技法的运用,古人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边寿民在其绘画技法中呈现的是兼容并包的态度,在边寿民绘制的册页中也常见干湿画法并用的方式。此套册页未见干湿并用法,而是单纯以干笔画法繪制。边寿民的干笔画法用于小品画中甚为精妙,运笔细密,所描绘轮廓线或明或暗,虚实交替。用淡墨排线,利用线条的浓密、墨色浓淡来表达所描绘物体的体量感,凸显物品的质感。干笔画法在绘制过程中笔端蘸水少,墨色枯不易晕染。由于干笔画法墨色晕染程度较缓的特性,其作画步骤有别于湿画法。虽未改变传统绘画赋笔难收的状态,但减少了传统绘画中水墨晕染过程中衔接造成的紧迫感[2],作者也能更好地逐步完成画作,并适当停笔审视作品,把握画面。但因其不可复笔的特性,要求画家更具耐心、更细致,且在绘制前要对画面构图、布局、物品形态表现等方面做到胸有成竹。

边寿民的干笔画法是以淡墨勾勒物体轮廓,再利用干笔排线、皴擦,呈现出与西化素描中明暗调子相近的效果,且两者都着重于所描绘形象的具象表达。边寿民通过线束、点染、皴擦等技法,使所描绘对象摆脱了简单程式化习作的印象,笔下各个物体厚实圆润,充满生活气息,使作品在视觉上更加生动、饱满而又富有生趣。但干笔画法又区别于西画素描,素描注重对描绘对象光影、远近虚实的描绘,利用笔触的描绘将自己眼睛所观察到的物体形体、意象和具象细微地呈现出来。如果用素描的技法来要求此册页,我们会发现,图1、图2、图3中出现多个物体时,边寿民笔下物体不存在素描关系中近实远虚的变化,图5、图6中壶、罐的口与底在透视关系上也是完全错误的。图2中左侧躺卧的水仙叶子在背景中消失不见,图6中梅花均只用点线描绘,毫无体量感。所有图中所描绘物体,看似有明暗之分,但物体光源散乱不来自一处,且均不做投影处理和描绘。可见,干笔画法与素描绝不可同一而论,干笔画法保有传统中国画中的意象之美,对光、影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透视关系和具体细节进行淡化处理,甚至忽略。为配合画面的美感适当删减和添置,而不是单纯对所视物体的重现。此法更注重画面构图和格局,而不拘泥于现实物象。作者绘图后利用题跋加深对作品的诠释,呈现的是作者文人画的清秀雅逸,而非单纯的具象表达。

连云港市博物馆所藏的此幅册页精美,技法娴熟,构图考究,册页中所使用的干笔画法亦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但边寿民该题材册页并非仅存一份,且描绘内容也非独一份。如天津市博物馆、扬州市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均藏有边寿民册页画作。其中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的边寿民《花卉芦雁图册》中一幅《桔柚图》,与连云港市博物馆所藏册页中的《桔柚图》在构图、内容、运笔上皆相近似。1965年程曦所著的《木扉藏画考评》中第56页收录了边寿民一组册页,其中两幅图的内容、构图与连云港市博物馆所藏册页也有雷同。说明当时边寿民就同一题材进行了多次创作和再创作。本馆馆藏册页的一页内标有“乾隆辛未春二月”,即乾隆十六年(1751)春,说明此册页为边寿民老年时期作品,此时边氏绘画技法纯熟,用笔老辣干练,且已成名在外。

1950年徐悲鸿曾为《边寿民芦雁花卉册》题跋,跋中言:“凡在馆阁体盛行时代,其作品能不随波逐流,必有可观。并非立异,便能超群;志趣不凡,终将绝俗。苇间居士在四王恽吴之后,独留心江边沙渚高秋景物,刻意写之,其胸襟固已旷达,此册尤为精品。海霞老兄得之,可贺也。一九五〇年九月一日,徐悲鸿题于北京蜀葵花屋。” [3]徐悲鸿欣赏边氏画作,称其不拘泥于刻板的馆阁体,多洒脱随性的文人画气息,并认为志趣不凡才可绝俗,绝非是盲目标新立异。由此可见徐悲鸿先生对边寿民评价很高,称赞他心胸阔达、志趣不凡,不仿四王恽吴泥古之法,笔下多生活中常见之物,既深得传统根基,又自成天然风格。

边寿民独特的艺术风格因广受喜爱而被广为流传,仿其画者众,赝品虽多但大都呆板无神。连云港市博物馆馆藏的此干笔小品册页为边寿民真迹,图文精妙,独具特色,纯以干笔皴擦点染而成,又兼具笔墨意趣,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参考文献:

[1]金建荣.边寿民绘画艺术研究[J].艺术百家,2005(3):121.

[2]黄金龙.水彩干笔技法[J].美术向导,2000(1):38.

[3]雪涌.徐悲鸿论边寿民画[J].美术研究,1983(2):16.endprint

猜你喜欢

册页
林深之处
遇见赶路的春天
《黄宾虹山水册子》初探
信笺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齐白石《花草工虫册》:荣宝斋珍藏以1.299亿元成交
册页创作【四不宜】
黄鼎《借园八境册页》浅析
七律·临石涛册页有得
略论高简的山水画
一幕